上官婉兒,眾所周知是一個才貌雙絕的大唐女宰相,實際上只是一個處在權力大漩渦中,身不由己的可憐女子罷了。
俗話說,“詩以言志”。我們從她所作的《駕幸新豐溫泉宮獻詩三首》詩中,就可以看出她其實是向往平靜祥和的生活的。但,她所處的環(huán)境不允許她過上這種生活。
“歲歲年年常扈蹕,長長久久樂升平?!薄ā恶{幸新豐溫泉宮獻詩三首》上官婉兒)
公元664年,唐高宗李治因生病影響處理朝政,武則天趁機攬權,李治本想廢了武則天,令上官儀(婉兒祖父)起草將武則天廢后的詔書,奈何被武則天化解了,起草詔書的上官儀及其父親上官廷芝(婉兒父親)皆被武則天斬殺,剛剛出生的上官婉兒與母親鄭氏受到連累,一同被打發(fā)入皇宮為奴。
在皇宮為奴期間,鄭氏悉心照料女兒,令其熟讀詩書,小婉兒不僅能吟詩作對,而且明達吏事,聰穎異常。
公元677年,14歲時的上官婉兒偶然被武則天發(fā)覺并賞識,令其掌管宮中詔命。從此,上官婉兒便被卷入了權力漩渦之中,無法自拔。
公元710年7月,唐隆政變爆發(fā),臨淄王李隆基率羽林衛(wèi)沖入宮中,誅殺韋后及其女兒安樂公主,并清洗了韋氏殘余勢力。
當羽林衛(wèi)血洗皇宮時,上官婉兒非常識時務的沐浴更衣,化好妝,率領一眾太監(jiān)宮女們,手拿香燭列隊迎接,并主動求見這支羽林衛(wèi)的領隊劉幽求,把她與太平公主草擬的李顯遺詔,拿給劉幽求觀看,內容大體有相王李旦(李隆基的爹)輔政,表示她是支持相王執(zhí)政的。
?。ㄌ坡≌儯?/p>
然后,婉兒如泣似訴的拜托劉幽求向李隆基求情,乞求能免其一死。劉幽求見她嬌喉宛轉,楚楚可憐,便滿口答應。
待到李隆基入宮時,劉幽求忙不迭的將草擬遺詔呈上,并苦苦地替上官婉兒求情。
但李隆基看了草擬遺詔后,卻說:“此婢妖淫,瀆亂宮闈,怎可輕???今日不誅,后悔無及了。”(此句出自民國蔡東藩的小說《唐史演義》)遂叫左右將上官婉兒斬于旗下。那么,李隆基為什么堅決要殺上官婉兒?真如小說里的上官婉兒是因為淫穢宮禁嗎?
其實不然,唐朝人的性觀念開放,尤其是李唐皇室?guī)в泻搜y(tǒng)更是荒唐,與宋以后的保守朝代大不相同,絕不可能是清朝民國小說家口中說的“瀆亂宮闈”這一個理由!史料記載也寥寥幾語,不可一目了然。那么背后是否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婉兒以詔草示劉幽求,幽求言之王,王不許,遂誅。”——《新唐書·上官婉兒傳》
還真有,且聽筆者給大家分析。
李隆基之所以要堅決處死上官婉兒,原因有三個:一,穢亂宮禁,被打上武氏一黨的標簽;二,政治墻頭草,左右逢源,搖擺不定;三,遺詔草稿內容,才是致命因素。
第一個原因:不但淫亂,還被打上了武氏標簽。
大唐皇室是很亂的,比現(xiàn)在的娛樂圈還亂,大家了解過肯定目瞪口呆。
武則天還在位期間,33歲的上官婉兒就開始被提拔,而權威日盛了,巴結討好者如過江之鯽,絡繹不絕。神龍政變后,武則天被趕下臺,唐中宗復位,上官婉兒不但沒受到清洗,反而被封為了昭容,還專掌起草詔令,成了名副其實的“女宰相”。
手中大權在握,當然不乏蒼蠅之類的人物圍著嗡嗡轉。于是,武三思這個武則天的侄子,便再次閃亮登場了。
當初武三思在武則天時期當宰相,還差點被立為皇太子,武則天被趕下臺后,沒被清算,只是被擼了所有權勢,李顯被復立為帝后,他馬上迫不及待的想辦法拿回權勢,思來想去,唯有借上官婉兒來牽線搭橋了。
話說上官婉兒身居宮禁,常年空虛寂寞冷,在武則天時期便與武則天的面首張昌宗有染,得到男人快樂的她,在李顯復位并封她為昭容后,欲望并未收斂,這時候武三思有心勾搭,婉兒便半推半就的與武三思成了露水夫妻,給李顯戴了一大頂綠帽。
話說武三思與婉兒私通后,便經(jīng)常在枕邊央求婉兒給他搭線,讓他可以繼續(xù)勾搭上真正掌握大權的親家韋后。恰巧婉兒也想討好韋后,便把武三思獻給了韋后解饞。
武三思得以重新掌權,并害死了當初參與神龍政變的相關人員,不但如此,婉兒自從與武三思私通后,起草的詔書,多有推崇武氏一家,而貶李唐皇室;皇帝李顯任由韋后擺布,不管事。太子李重俊不甘皇家沉淪,后來起兵殺死了武三思。
“婉兒通武三思,故詔書推右武氏,抑唐家,節(jié)愍太子不平。”——《新唐書·上官婉兒傳》
武三思出入宮禁與韋后私通后,便冷落了婉兒,但婉兒顯然不甘寂寞,她又看上了比她年輕6歲的兵部侍郎崔湜,正好對方也想攀附婉兒的權勢,兩人可謂一拍即合,從此崔湜傍上了富婆大款,崔家也因此富貴起來。
婉兒常住皇宮里,與崔湜約會時不方便。因此,她請求老公李顯在外面給她蓋個大別墅,李顯大方得很,欣然同意了婉兒的要求,婉兒得以在外面和崔湜住在大別墅里,不但如此,崔湜還經(jīng)常高興的叫上弟弟們來,四男賣力的伺候一女。
婉兒的“推右武氏,抑唐家”,才是她致死的原因之一。
第二個原因:政治墻頭草
上官婉兒深知權力在身的好處,她父親和祖父就是被權力斗爭弄死的,因為她自己在沒有能力效仿武則天時,便要找一個穩(wěn)定的靠山,誰知道她找了幾個靠山。
唐中宗李顯復位后,權力旁落在韋后手中,婉兒第一個就傍上了韋后,甚至把武三思獻給韋后邀寵,這是她的第一個靠山。
當武三思得勢后,她又把武三思當成了政治靠山,起草的詔書才會經(jīng)常推崇武氏,這是她第二個靠山。
韋后與女兒安樂公主毒死了唐中宗李顯后,趕鴨子上架立了李重茂為皇帝,并大肆安插韋氏親信在各個要職,準備效仿武則天,謀奪李唐江山。
這時靠山武三思,早被太子李重俊誅殺,婉兒覺得韋后無能力掌控奪取李唐江山的大局,于是她又尋了個靠山——太平公主。
婉兒與太平公主暗通投靠了太平公主,兩人弄了份遺詔,就是后面呈給李隆基的那份。并對政變計劃了然于心。
但出乎意料的是,并不是太平公主的軍隊先殺進來,而是李隆基先帶領羽林衛(wèi)殺進皇宮,此時婉兒立馬呈上草擬遺詔,表現(xiàn)出想投靠李旦(李隆基的爹)一系的態(tài)度。
由此可看出,婉兒是典型的投機分子。(沒辦法,身在權力漩渦中,生存最重要)
第三個原因:遺詔內容,與李隆基的政治主張不符
那份遺詔重點內容大體分為三條:一,立李重茂(李顯第四子)為皇太子;二,韋后知政事;三;相王李旦參謀政事。
這份遺詔,并不是李隆基想要的。以李隆基的雄才偉略,他想要的遺詔是由他爹李旦復辟皇位,他當太子,而不是什么參謀政事。
作為唐隆政變的勝利者李隆基,看到這份遺詔安排豈不怒極反笑?
后世出土的上官婉兒的墓志銘說,婉兒并未參與韋后、安樂公主一黨,而是僅僅系太平公主一派的,那么李隆基殺婉兒也是為了削弱太平公主的勢力,誅殺韋氏一黨后,太平公主與李隆基都想要爭奪政權,兩人的矛盾已生成。
李隆基又是個很有心機頭腦的政治家,深知上官婉兒玩弄權術、操縱形勢的厲害,也憎惡女人弄權不端,眼看著累次政治風云中婉兒朝三暮四的諸般表演,尤其是李重俊栽于其手慘死的教訓猶在眼前,他還能對這個搖身善變,翻云覆雨的女人有憐憫之心?
不管婉兒立場站在哪一邊,她都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