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雖然越王勾踐的時代已經離我們很遙遠了,但是他臥薪嘗膽的故事仍然被大眾所知。這位春秋時期的帝王,有著非同常人的耐力。
從
被吳王夫差抓捕囚禁在吳國,在范蠡的幫助下,臥薪嘗膽十幾載后最終回到了故土并且打敗了吳國。這個故事也被翻拍成了許多影視作品,足以說明它帶給人的深厚影響和價值。
01
這樣一位有影響力的人物自然會吸引很多考古學家的目光。越國最開始為夏朝國君少康的庶子無余的封地,勾踐滅吳后,成為了一大霸國。
1965年冬天,在湖北荊州市的江陵縣一處古墓群內,發(fā)現(xiàn)了一把春秋時期的寶劍,長55.6厘米,寬4.6厘米,重量達到了875克,上面寫著鳥篆文“
鉞王鳩淺,自乍用鐱
”,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
越王勾踐,自作用劍
”,后證實這確實是越王勾踐所用的寶劍。但是它的身份遠不止如此,經過千年后,這把寶劍卻沒有生銹,將它擦干凈之后竟然閃著光亮的色澤,就像是新鑄的劍一樣。
不僅如此,它的鋒利程度也不遜于新鑄的劍。工作人員為了測試它的鋒利程度,拿了20張A4紙來試驗,結果讓人十分驚訝,這把寶劍居然一下就把這堆紙切割開了。雖然對于我們現(xiàn)在日常中的刀劍來說,這是輕而易舉的事,但是兩千多年前的制造工藝遠不如今,有這種鋒利程度已經非常厲害了。
除了鋒利程度,這柄劍的美觀度在那時也是處于巔峰狀態(tài)。它的劍身基色為黃紫色,全身有著均勻的黑色棱形條紋,正面頂部有著藍色的琉璃裝飾,背面鑲嵌著綠松石,構成了美麗的圖案,這樣的鑄造工藝讓人很難相信是出自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
同時代的刀劍早已生銹,可為什么越王勾踐劍還有如此的光澤呢?
要知道當時的冷兵器冶煉技術還十分地不成熟,多是用銅來煉制,所含的雜質多,過了這么多年肯定生銹了。面對這樣的疑團,專家們開始對這把劍進行成分分析。
在X光的照射下,他們發(fā)現(xiàn)這把寶劍的成分果然與一般的不同。除了大約80%的銅外,它還含有17%的錫,劍身上也鍍了一層鉻,難怪它如此鋒利。
可是這也難以解釋為何它沒有生銹。銅相比于鐵來說,的確是不那么容易生銹,但是經過長時間的氧化反應,總會有銅綠在表面的,這柄劍卻沒有發(fā)現(xiàn)。
其實劍身上的那層鉻就有很好的防銹作用,當然這也與它的保存條件有關。我們生活中的銅制品,放久了總會有些發(fā)綠,是因為它一直處于空氣中與氧氣和水蒸氣接觸。而越王勾踐劍卻是長期埋于地下,空氣很少,棺木也保存良好,隔絕了潮濕的泥土,鉻又作了一層保護,這樣沒有氧化的條件,自然不會生銹了。
02
但是它還有一個十分明顯的疑點,考古學家們都十分疑惑。因為越國的國都在浙江一帶,而這把寶劍的發(fā)掘地居然是在幾千公里外的湖北荊州,為何越國君主的劍會在這么遠的地方呢?有兩種說法。
一是這把劍作為嫁妝被送到了這么遠的地方。越王勾踐有一個女兒,長大后將她嫁給了楚昭王,作為穩(wěn)固關系的方法。這也說得過去,聯(lián)姻自古以來就是各國君主們的政治手段,湖北也正好在楚國的國土之上,死后的勾踐之女,自然是隨楚昭王一起埋葬在那。而嫁妝是一個女子嫁人之后的一點依靠和寄托,死后也是作為陪葬品一起埋入地下。
還有一個說法就是作為戰(zhàn)利品帶回了楚國。楚國在越王勾踐死后曾經攻打過越國,作為一柄寶劍,作為戰(zhàn)利品帶回楚國也不足為奇。
結語
這把劍其實在古代就十分出名了。勾踐是鑄劍的狂熱愛好者,身上的佩劍自然是無比珍貴的。據(jù)《拾遺記》記載:
越王勾踐,使工人以白馬白牛祀昆吾之神,采金鑄之以成八劍之精,一名掩日,二名斷水,三名轉魄,四名懸翦,五名驚鯢,六名滅魄,七名卻邪,八名真剛。
這樣的寶劍在當時是何等地難求,所以越王勾踐死后,很多人都曾經尋找過它的下落,但是一無所獲,誰會想到這柄劍已經長埋于荊州地下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