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九·傷寒上
原書主治:治傷寒三四日不瘥,身體煩毒而熱。
組成:葛根八兩 龍膽草 大青各半兩 升麻 石膏 葳蕤 各一兩 甘草 桂心 芍藥 黃芩 麻黃各二兩 生姜二兩
用法: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葛根,取八升,內余藥,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實用千金方選按》認為本方清涼解表,清熱解毒。主治外感風寒,表證未解,里熱已熾。證見惡寒輕,發(fā)熱重,頭疼身痛,心煩口渴,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者。
《寒溫天一——<千金方>的運用與研究》中《葛根龍膽湯治療治療高熱病124例》認為“該方寒溫并用,內外結合,上下通治,正邪兼顧。方中石膏、大青葉、黃芩、龍膽草、升麻清瀉三焦熱毒。石膏還能生津止渴除煩,用量一般在100g~300g。麻黃桂枝生姜配以大隊涼藥,能去性存用,有開啟腠理、疏達皮毛、宣泄內熱之功,無論有否表證及汗出均必用,甚符《內經》'體若燔炭,汗出而散’的旨意。有表證無汗,桂枝麻黃的用量各在10g以上;無表證有汗一般用量各6g。生姜可制龍膽草過于苦寒傷胃而引起的惡心嘔吐。葛根解肌透熱,生津止渴。原方用量特大,這是孫師的寶貴的獨特經驗。我用之在60g~80g之間。白芍和營斂陰制麻桂之辛散汗出。玉竹滋陰扶正。全方組方縝密,配伍奇巧,味味相扣,無懈可擊。十多年來,我們常用此方加減治療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中暑等高熱病人每獲奇效,一般1~3劑即可退熱;同時其他癥狀亦隨之減輕或消失,熱退后無復升之虞,是一首極具臨床價值的好方。臨床上我們常在方中加入青蒿、柴胡以加強退熱之效?!?/span>
其用葛根龍膽湯加味方:
葛根60g 石膏(先煎)250g 桂枝10g 麻黃10g 龍膽草10g 大青葉30g 柴胡15g 青蒿30g
白芍15g 玉竹20g 升麻10g 黃芩10g 生姜6g 甘草10g
每日一劑,分兩次煎服。
加減法:上藥為成人量。臨床根據(jù)病人體質強弱、年齡、熱勢高低確定用藥量。若體質強壯,體溫39.5℃以上者,可日服兩劑,石膏加至300g,并加黃連10g。若氣虛體弱者,加黨參30g、黃芪30g。
錄其“大熱”案一例于下:
謝某某,女,18歲,2007年6月20日就診。
高熱頭痛5天,行B超肝膽、X線胸片、血細胞檢查無異常發(fā)現(xiàn)。反復用退熱、抗病毒、抗菌消炎、輸液治療無明顯好轉,常稍退熱不久又復升,體溫在39.5℃~41.2℃之間,經人介紹就診于余?;颊吒邿幔?/span>40.2℃),精神疲憊,時惡心,嘔吐大量清稀痰涎,口干,飲難解渴,進食嘔吐,納呆,全身乏力,急劇消瘦,舌質紅,苔黃膩,脈細數(shù)無力。
麻黃10g 桂枝10g 葛根60g 龍膽草8g 板藍根30g 黨參30g 石膏(先煎)300g 黃芩10g 白芍15g 法半夏10g 青蒿30g 柴胡15g 甘草10g 玉竹15g 紅棗生姜引
2劑,日一劑,分兩次煎四次服,每次用水1000ml
二診(6月22日)
服藥一劑,發(fā)熱頭痛減輕,余癥稍減,二劑發(fā)熱頭痛明顯減輕?,F(xiàn)T:38.3℃,惡心嘔吐停止,可進食少量米粥,精神不振,口干乏力,舌質淡紅,苔黃干燥少津,脈細數(shù)無力。
麻黃10g 桂枝10g 葛根40g 龍膽草6g 板藍根40g 西洋參15g 石膏(先煎)150g 白芍15g 玉竹15g 青蒿20g 柴胡10g 甘草10g 生姜3片 麥芽30g 紅棗引
2劑
三診(6月24日)
發(fā)熱已退,頭昏,全身乏力,口淡乏味,舌質淡、苔白,脈沉細弱。參苓白術散加減以善其后。
是退熱方甚多,然退高熱,退熱速度快,則非易事,葛根龍膽湯組方精到,現(xiàn)代臨床中尤其兒科發(fā)熱的情況較多,兒科用藥需要療效快而持久,對于小兒的發(fā)熱,這個方子給了我們很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