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四逆散加味顆粒劑治療失眠的臨床療效,并評價其安全性。方法:對納入的失眠患者給予四逆散加味顆粒劑口服治療2周,分別于第0天、第1周、第2周填寫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PSQI)量表、失眠癥臨床觀察調查表(SPIEGEL)、中醫(yī)證候積分量表。治療結束2周后進行隨訪,填寫SPIEGEL量表。結果:睡眠質量改善總有效率71.6%。SPIEGEL量表評分較治療前顯著下降(P均<0.05)。失眠的伴隨癥狀以心煩(占96.9%)、性急易怒(占 92.3%)為最常見,80% 以上的患者伴有乏力、胸悶、情緒低落、心悸、胸脅脹滿等。治療1周后,中醫(yī)證候總有效率為45.6%,治療2周后,總有效率升至89.7%,其中治愈率17.2%,顯效率43.4%,有效率 29.1%。失眠的伴隨癥狀如性急易怒、情緒低落、心煩、乏力和心悸的總有效率均大于 80%。全部病例均無不良反應發(fā)生。結論:四逆散加味治療失眠,表現(xiàn)出對失眠及伴隨癥狀有全面良性干預效應,療效確切、穩(wěn)定,簡潔實用,安全性好,應用前景廣闊。
關鍵詞:失眠;四逆散;方證
失眠是臨床常見、多發(fā)病癥,已經(jīng)成為悄然擴展的流行病。據(jù)新近一次全球睡眠中國區(qū)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存在失眠的人群高達42.5%,且此狀況有上升的趨勢。失眠給人們的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困擾,防治失眠已經(jīng)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問題。目前西醫(yī)治療失眠主要采用對癥處理,鎮(zhèn)靜催眠成為常規(guī)治療方法,長期應用此類藥物或療效欠佳,或形成依賴,或后遺效應明顯,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中醫(yī)注重整體、綜合調理,治病求本,在失眠的治療中較西醫(yī)有一定的優(yōu)勢。當今社會壓力大,競爭激烈,情志因素在失眠的發(fā)生中有重要的地位,臨床表現(xiàn)為失眠的同時,伴有情緒低落,或心煩等少陽病表現(xiàn)。本研究針對此類患者,給予四逆散加味顆粒劑進行治療,系統(tǒng)評價其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現(xiàn)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共納入有效病例261例,來源于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北京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威海市中醫(yī)院、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醫(yī)醫(yī)院、保定市第一中醫(yī)院、福建省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吉林省中醫(yī)藥科學院第一臨床醫(yī)院、天津市靜海縣中醫(yī)院、天津市紅橋區(qū)中醫(yī)醫(yī)院等八家分中心的門診或住院患者。其中男性91例,女性170例;年齡18-65歲,平均(49.75±11.1)歲。
2.診斷標準
2.1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3年)。
2.2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發(fā)布《中醫(y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yī)病證部分》(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8年)。
2.3方證辨證標準四逆散加味方證:①胸脅脹滿或脘悶噯氣;②情緒低落或心煩或性急易怒;③或口苦或口干;④或手足逆冷;⑤或脈弦;⑥舌質淡紅或略紅,舌苔薄白或薄黃;⑦體質尚可,即虛象不明顯。失眠伴①或②任一項,即可視為符合四逆散加味方證,③、④、⑤均為或然證,⑥、⑦為參考項。
3.試驗病例標準
3.1納入標準①具有失眠典型癥狀,符合中西醫(yī)失眠診斷標準及四逆散方證辨證標準者;②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PSQI)≥7分;③病程≥1月,≤3年;④年齡在18~65歲之間;⑤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3.2排除標準①凡是全身性疾病如疼痛、發(fā)熱、咳嗽、手術等,以及外界環(huán)境干擾因素引起者;②年齡在18周歲以下或者65歲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對本藥過敏者;③合并有心血管、肺、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者,精神病患者;④不愿意配合治療者。
3.3退出標準未按規(guī)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和安全性判斷者。
4.治療方法
口服四逆散加味顆粒劑。處方:柴胡15g,白芍15g,枳實15g,茯苓30g,生龍骨30g,生牡蠣30g,炙甘草6g。溫開水沖服,日1劑,分早晚兩次服。連服14劑。為保證藥物質量穩(wěn)定可控,藥材均采用北京康仁堂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的全成分中藥配方顆粒。
5.指標觀察
5.1療效性觀測分別于觀察的第0、1、2周填寫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PSQI)量表、失眠癥臨床觀察調查表(SPIEGEL)、中醫(yī)證候積分量表,觀察治療前后患者的總體療效和睡眠質量。其中中醫(yī)證候包括失眠、胸脅脹滿或脘悶噯氣、情緒低落或心煩或性急易怒、或口苦或口干、或手足逆冷、或脈弦等。每個證候由輕到重分為無、輕、中、重四個等級,用0、1、2、3分描述。治療結束2周后進行隨訪,填寫SPIEGEL量表,觀察患者停藥后睡眠狀況。
5.2安全性觀測注意觀察并及時上報不良反應。
6.臨床療效評價標準
6.1睡眠質量療效判定標準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PSQI)量表,按照尼莫地平法計算評分減少率來評定療效:評分減少率=(療前評分-療后評分)/療前評分×100%。臨床治愈:評分減少≥75%;顯效:評分減少≥50%;有效:評分減少≥30%;無效:評分減少<30%。
6.2SPIEGEL量表評測標準按入睡時間、睡眠時間、夜醒次數(shù)、睡眠深度、做夢情況、醒后感覺6項分別計分,總分為每個因子分0、1、3、5、7五級評分(①0分、②1分、③3分、④5分、⑤7分)。觀察治療前后積分變化進行自身對照比較。
6.3中醫(yī)證候療效判定標準參照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發(fā)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中醫(yī)癥狀積分量表。分為臨床痊愈、顯效、有效、無效四個等級,同樣按照尼莫地平法計算評分減少率來評定療效:評分減少率=(療前評分-療后評分)/療前評分×100%。臨床治愈:評分減少≥75%;顯效:評分減少≥50%;有效:評分減少≥30%;無效:評分減少<30%。
7統(tǒng)計方法
應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Ridit分析。
結果
睡眠質量療效比較
表1睡眠質量療效比較(治療2周)
組別 | 治愈例 | 顯效例 | 有效例 | 無效例 | 總有效例 |
觀察組 | 32 | 82 | 73 | 74 | 187(71.6) |
失眠伴隨癥狀分布情況
表2失眠伴隨癥狀分布情況
序號 | 癥狀 | 頻次 | 輕(%) | 中(%) | 重(%) | 占百分比 |
1 | 失眠 | 261 | 144(55.2) | 101(38.7) | 16(6.1) | 100 |
2 | 心煩 | 253 | 64(24.5) | 148(56.7) | 41(15.7) | 96.9 |
3 | 性急易怒 | 241 | 60(23.0) | 112(42.9) | 69(26.4) | 92.3 |
4 | 乏力 | 229 | 57(21.8) | 127(48.7) | 45(17.2) | 87.7 |
5 | 胸悶 | 217 | 105(40.2) | 96(36.8) | 16(6.1) | 83.1 |
6 | 情緒低落 | 215 | 73(28.0) | 114(43.7) | 28(10.7) | 82.4 |
7 | 心悸 | 212 | 71(27.2) | 116(44.4) | 25(9.6) | 81.2 |
8 | 胸脅脹滿 | 209 | 91(34.9) | 105(40.2) | 13(5.0) | 80.1 |
9 | 口干 | 206 | 85(32.6) | 74(28.4) | 47(18.0) | 78.9 |
10 | 口苦 | 205 | 97(37.2) | 71(27.2) | 37(14.2) | 78.5 |
11 | 胃脘痞悶 | 200 | 65(24.9) | 112(42.9) | 23(8.8) | 76.6 |
12 | 噯氣 | 182 | 90(34.5) | 72(27.6) | 20(7.7) | 69.7 |
13 | 氣短 | 175 | 83(31.8) | 66(25.3) | 26(10.0) | 67 |
14 | 手足逆冷 | 160 | 64(24.5) | 62(23.8) | 34(13.0) | 61.3 |
15 | 便秘 | 159 | 72(27.6) | 74(28.4) | 13(5.0) | 60.9 |
16 | 尿頻 | 156 | 91(34.9) | 52(19.9) | 13(5.0) | 59.8 |
中醫(yī)證侯總療效
表3中醫(yī)證侯總療效
時點 | 治愈例 | 顯效例 | 有效例 | 無效例 | 總有效率 |
治療1周 | 17(6.5%) | 15(5.7%) | 87(33.3%) | 142(54.4%) | 45.6 |
治療2周 | 45(17.2%) | 113(43.3%) | 76(29.1%) | 27(10.3) | 89.7 |
單一證候療效
表4失眠伴隨癥狀愈顯率及總有效率比較
癥狀 | 第1周愈顯率 | 第2周愈顯率 | 第1周總有效率 | 第2周總有效率 |
失眠 | 33.7% | 60.9% | 39.1% | 63.2% |
心煩 | 47.0% | 74.7% | 55.7% | 80.6% |
性急易怒 | 49.4% | 78.4% | 61.8% | 84.2% |
乏力 | 47.2% | 73.4% | 54.6% | 80.3% |
胸悶 | 45.2% | 69.6% | 47.9% | 71.4% |
情緒低落 | 47.9% | 78.6% | 52.1% | 81.8% |
心悸 | 56.1% | 76.9% | 60.8% | 80.1% |
胸脅脹滿 | 55.0% | 75.1% | 56.9% | 76.0% |
口干 | 40.8% | 62.1% | 50.5% | 70.8% |
口苦 | 46.8% | 65.9% | 52.2% | 72.1% |
胃脘痞悶 | 60.5% | 74.5% | 64.0% | 77.0% |
噯氣 | 40.1% | 57.7% | 44.0% | 60.9% |
氣短 | 48.6% | 68.6% | 50.9% | 72.0% |
手足逆冷 | 43.8% | 66.3% | 53.8% | 72.5% |
便秘 | 48.4% | 71.1% | 51.6% | 73.5% |
尿頻 | 41.0% | 56.4% | 43% | 62.1% |
SPIEGEL量表評分比較
表5SPIEGEL量表評分比較
組別 | 治療前 | 治療2周后 | 結束2周后 |
觀察組 | 22.34±5.118 | 9.6±5.696 | 7.3±4.849 |
觀察組自身治療前后評分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
合并用藥及不良事件分析合并用藥39例,治療過程中無不良事件發(fā)生。
討論
失眠,又稱不寐,是以經(jīng)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類疾病,輕者入睡困難,或睡而易醒,醒后不能再睡,重者則徹夜難眠。中醫(yī)認為,失眠的病機復雜,總的病理變化為陰陽失調,陽不入陰。其病因多與郁有關,尤以氣郁為先。當今社會生活節(jié)奏快,工作壓力大,使得情志因素在本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顯得尤為突出。有資料表明,氣郁引起的失眠約占失眠總數(shù)的80%左右。
失眠患者往往病程較長,且伴隨癥狀復雜,臨床治療頗為棘手。由表2可以看出,有96.9%伴有心煩,92.3%性急易怒,其中26.4%的患者程度嚴重,常常不能自控。80%以上的患者感到乏力、胸悶、情緒低落、心悸不寧或胸脅脹滿。此外,口干、口苦、胃脘痞悶、手足逆冷等也是氣郁失眠患者的常見伴隨癥狀。依據(jù)《傷寒論》第263條:“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及第96條:“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此類失眠六經(jīng)辨證當屬少陽病,治療宜疏利少陽,透邪解郁,方選四逆散。四逆散出自《傷寒論》第318條:“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由柴胡、枳實、芍藥、炙甘草四味藥組成,其中柴胡行氣解郁,透邪外出,白芍斂陰養(yǎng)血緩急,枳實理氣解郁破結,甘草調和諸藥,益脾和中。再加茯苓和中安神,利水祛濕,兼化痰飲,生龍骨、生牡蠣重鎮(zhèn)安神,兼清郁熱,諸藥相合,可使少陽氣機調達,氣血和順,郁熱得宣,水飲得祛,則心神自安,不寐得解,睡眠恢復正常。
研究結果顯示,治療2周后,睡眠質量改善總有效率為71.6%,SPIEGEL量表評分較治療前顯著下降,表明四逆散加味顆粒劑可有效治療失眠。治療結束2周后,SPIEGEL量表評分較前進一步下降,表明停藥后患者病情無反復,且睡眠情況得到進一步改善,說明四逆散加味治療失眠療效穩(wěn)定而持久。
中醫(yī)證候療效改善方面,由表3可以看出,治療1周后,中醫(yī)證候總有效率為45.6%,隨著治療的進展,無效病例顯著減少,治愈例和顯效例明顯提高,至治療2周時,總有效率為89.7%。由此可見,中藥口服治療失眠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應使患者正視治療經(jīng)過,鼓勵其堅持服藥,不可因追求速效而放棄治療的信心和決心。由表4可以看出,治療2周后,性急易怒、情緒低落、心煩的總有效率最高,表明四逆散加味顆粒劑對氣郁失眠情志異常的改善尤為明顯。值得一提的是,80.3%的患者乏力癥狀得到了明顯減輕。我們認為,失眠患者由于長期得不到良好的休息,精力難以保證,經(jīng)常感到疲乏無力是自然的。此外,氣機郁結,氣血不通,也是四逆散方證中乏力一癥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的所有對象,均為符合四逆散方證者,部分雖體力下降,但體質尚可,無明顯虛象,故給予四逆散加味顆粒劑口服,而無需加用一味補氣之品,令氣機調暢,睡眠改善,自然有助于體力恢復,乏力癥狀隨之減輕或消失。
綜上所述,四逆散加味治療失眠,表現(xiàn)出對失眠及伴隨癥狀有全面良性干預效應,療效確切,簡潔實用,應用前景廣闊,有望為臨床治療失眠提供針對性強、安全性高的有效藥物,促進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