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敬先行禮義,儉用自然常足;“謹身不遭禍患,必無虛謬。恭、儉、謹、約四件若能謹守、依行,可以保守終身無患。所以,智謀深廣,立事成功;德高遠慮,必無禍患。人若深謀遠慮,所以事理皆合于道;隨機應變,無有窮盡?!?/p>
人與人都是同樣五官,為何分三六九等?區(qū)別不在身份高低,在于自身涵養(yǎng)。涵養(yǎng)則在于禮貌,在于恰當的言行舉止。能夠時時保持恭敬的態(tài)度,更容易獲得他人的好感,讓自己保持謙卑清醒的頭腦,必定得益頗多。
為何“恭”字在首?我們來看看這些新聞事件。某某人不贍養(yǎng)父母,致使七八十歲雙親居無定所......某某人長期家暴妻子,辱罵鄰居......某某人開車操作失誤撞上別人車還蠻橫無理,甚至動手打人... ...這些社會現(xiàn)象只是冰山一角,透露出人性的惡。
自古先賢提倡百善孝為先,為何父母血肉之恩會在當今某類人身上變得如此淡漠?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心性,天生應當懂得孝敬父母,尊師重道,愛護妻小,為何會出現(xiàn)家暴妻子的行為?違背倫理道德,生活必失人心,事業(yè)步步為艱。
恭敬,是人生的態(tài)度。對待父母兄妹妻子,對待親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當時時持恭敬的態(tài)度。恭敬不是表面裝出來的,必須是由內而外做到的,能夠做到時時保持恭敬,就能上順天理,下安天命。時時保持恭敬,遇事方能泰然處之從容應對。
勤儉節(jié)約是美德。人品德的培養(yǎng)尤其關鍵。古人曰,靜以養(yǎng)身,儉以養(yǎng)德。修身養(yǎng)性對于我們來說就像空氣中的氧份,一呼一吸之間都能使自己的血液沸騰,身體得到營養(yǎng)。
史記中記載,堯傳位與舜,和舜懂得勤儉持家有很大的關系。原文描述到堯將自己的幾個妹妹嫁給舜,舜能夠讓她們相互尊敬,努力勞作,和睦相處。這就是德,高尚的品德能夠影響周圍的人也勤儉,向善,修身,這也是一個人的能力與水平。
我們平常人都有自己的家庭,事業(yè)在外能夠風生水起,與家庭的和諧是分不開的。修身,齊家,安天下,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齊家就在于儉,勤儉定能夠持家養(yǎng)德。特別是男人,在外追求事業(yè)的同時,要在家上面用心經營。這樣你的根基才穩(wěn),生活才能夠步步為贏。
相由心生,心由神往。一個人的面相會隨著他平時的言行而發(fā)生變化,這是有科學依據的。而一個人的內心,則反應在他的言行舉止。人當時刻警醒自己謹言慎行,需時刻用內心來控制自己的言行,這是很難的,往往不經意間,我們的言行就違背了自己的內心。
這里要提到明朝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王陽明。他的“心學”指出,人的內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被外界的事物所蒙蔽,他的學問核心在于人的心性是與生俱來的,就好比孝敬父母這件事上,是每個人從孩童時就自然明白的道理,不需要再去學習。所以他強調人要找回自己的內心,認識自己內心才可向外去求知。
人生同時面臨著許多的“不惑”,如何處事,如何交友,如何尋求財富,如何獲得快樂... ...相信生活中還存在著太多的這樣那樣的問題,難以找到答案。其實,要解決這些“不惑“難題,就必須從自身做起,修身養(yǎng)性,謹言慎行。你不去努力做到,就無法打開生活的智慧,俗稱“開竅“。道理其實很簡單,任何難題面前,只要你的心性自然,言行舉止謹慎得體,就不會有大的災禍,往往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這就是人生的智慧,甚至是人一生所要追求學習的東西。
平凡的生活當中,時刻提醒自己謹言慎行,人生道路會走的更順更遠。
呂氏春秋說,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在于眼光的長與短。
淮南子說,圣人的智慧固然很多,但他所堅守的卻是為數不多的幾條原則,所以他做什么都有成就。而普通人的智慧本就不多,做的事情卻很多,所以大多都做不好。
約束自己的欲望,堅守自己的信念,欲望越多追求越多,追求越多煩惱就越多。很多人失眠,焦慮就是如此,不懂的約束自己,就是透支自己的精神與身體。懂的堅守自己的信念,丟掉繁雜的思緒,身心才會獲得“解脫”。
有句名言“寧靜致遠”,追尋內心的平靜,才能夠提升自己的眼界與格局。你每天疲于應付各種問題,哪里能夠體察自己的內心,這就是做人的誤區(qū),總覺得時間不夠用,太多的事情處理不完,其實是自己內心沒有安靜下來,當達到內心的寧靜,你就能清晰的選擇,從容的放下。
你來,沏一壺清茶,徹夜傾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