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姜夔《續(xù)書譜》上記載:“翟博壽問于米老(米芾)曰:‘書法當(dāng)何如?’米老曰:‘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此必至精至熟,然后能之。”
米芾說的跟透徹,想要寫好書法,在筆法上只要把無垂不縮,無往不收這八個字所講的的道理運用的非常熟練即可以達到。
無垂不縮,無往不收,這八字真言被后世許多書法家當(dāng)成度人金針,但是解釋起來卻各有不同。
大部分人解釋這八個字時都把它拘囿在楷書上,認為它指的是書寫楷書筆畫時必有的步驟或者動作,即橫向筆畫必須回鋒收筆,豎向筆畫也必須回鋒收筆。那么問題來了,末尾需要放鋒、露出筆鋒的筆畫該如何回鋒收筆?比如懸針豎或者撇捺的書寫,人家有辦法,造出一個新概念:空中收筆。即使最后是放鋒的筆畫,也要在空中有回收的動作,撇畫不是放出去了嗎,提起的筆不要寫完了就停住,在空中往回收一下。
他們這么說不是搞笑,是有他的道理的,這個動作其實是生理習(xí)慣使然,比如我們猛然打出一拳,自然會有一定的有回彈力,請注意猛然這個詞,只有到了一定的速度、有了一定的力量、有了一定的弧度,手腕或者手臂才會自然回彈,不是隨便伸出去一點就有的。無疑那些做此種解釋的人夸大了這種生理作用。
上面是從生理習(xí)慣上來解釋無垂不縮,無往不收的合理性,下面我們具體到書法作品中,拿唐楷來說,每一個橫向筆畫末端,回鋒收筆確實存在,而且交代的很明顯。豎向筆畫或者放鋒的筆畫,就不盡然。
寫到這里,不免要提到說這句話的人——米芾,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是不是單指楷書?大家知道,米芾并不擅長楷書,因此而言,米芾說這話的意思顯然不是單指楷書,站在他的角度看,這句話很大成分上是在說行草書。
就在大家都接受這種說法的時候,復(fù)旦大學(xué)歷史系教授沃興華先生提出了質(zhì)疑,他說這句話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米芾其實說的不是這個意思。
沃興華是當(dāng)代書法大家,復(fù)旦大學(xué)歷史系教授,他在書寫實踐上、書法理論研究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雖然許多人不理解他的書法,稱他的字為丑書,但這并不能貶低他的成就,反倒顯現(xiàn)出觀賞者的無知。今天我不想對他的書法進行評價,只在這里探討一下他對米芾這句話的解釋。
沃興華老師說無垂不縮,無往不收,其實在說書法的筆勢,這句話不是指寫楷書時每一個筆畫都要回鋒收筆,而是為了連接下一個筆畫必須要有的動作,它是筆勢的體現(xiàn),是用來連貫筆畫的,這樣寫出來的字才會氣脈貫通,筋絡(luò)通暢。
不得不說,沃老師的解釋符合大部分書體,特別行草書,筆勢連貫寫出來的字才會顧盼有情,映帶生動,也符合米芾的立場,同時也符合啟功等人對楷書的要求。
舉個例子,比如下圖中阿字右邊的可以的可字,第一筆橫劃最后要回鋒收筆,不是因為為了收筆而收筆,而是為了連接下一個筆畫,它回鋒收筆是奔下一個筆畫去的,同理,下一個筆畫豎回鋒收筆,也不是為收筆而收筆,而是為了連接下一個橫劃時應(yīng)該有的動作。
很顯然,沃老師的解讀符合大部分人的要求,但是對于唐楷或者魏碑,我感覺不大合適,魏碑筆畫之間的呼應(yīng)不是很明顯,甚至可以說沒有呼應(yīng),就像積木,他是擺出來的。唐楷比如顏真卿,柳公權(quán),歐陽詢,他們的筆畫之間呼應(yīng)也不大,更多的時候就是為了保持筆畫形態(tài)而特意去回鋒收筆,比如顏字橫劃末端的疙瘩,最后回鋒不是為了連接下一個筆畫,是為了完成這種形態(tài),把筆鋒回到了筆畫里面。
最后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米芾說寫字要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指的是筆畫之間筆勢的連貫,但是對于以往的楷書,我們不能罔顧事實,強行做解,因為他不符合事實,這句話如果非要用在楷書上,只能算是我們后人對楷書提出了更高的書寫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