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
作者:王寧(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文科資深教授)
“破五唯(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對高校學術評價有巨大的作用和影響,這一點尤其適用于人文學科的評價。
當今國際學界一般認為,任何一門學科,不管是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社會科學學科,都需要經過評價才能展示出其存在價值和發(fā)展?jié)摿?。也只有通過同行專家的評價,才有可能將其評價結果作為向國家或國際有關部門申請資金投入和人員編制配備的重要依據。這一點已經成為當今的自然科學甚至某些社會科學學科的共識。那么,究竟如何實行人文學科及其研究成果的評價呢?作為一位長期從事人文學科教學和研究的學者,筆者認為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又有所不同,它的評價標準也不能完全機械地照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標準。
我國在大力發(fā)展科學技術的同時,也應該重視人文學科的繁榮和發(fā)展,在建立中國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的過程中,人文學科的學者應該是大有作為的。一所公認的世界一流大學除了有一批世界頂級的科學大師外,還必定擁有一批杰出的人文思想家和學術大師,向國際學界提出自己的具有影響力的理論和思想,產生影響世界學術同行的人文思想家和理論家。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自然科學家始終走在學術國際化前列。根據湯森路透科技集團(現(xiàn)改名為科睿唯安)每年發(fā)布的科研數據,中國科學家在該集團研發(fā)的數據庫SCI(科學引文索引)所收錄期刊上發(fā)表論文的數量幾年來一直位居第二,僅次于美國。因此,盡管我們不唯論文,但也可以自豪地認為,中國無愧為一個科技大國。中國科學家們的這種探索和拼搏精神完全值得人文學者學習。與他們的成就相比,中國的人文學者在國際期刊上的發(fā)文量少得多,所產生的世界性影響也小得多。這種較大的反差實際上是不正常的,與中國目前所處于的世界大國地位也是不相稱的。
從國際范圍來看,中國人文學者的發(fā)文量和影響力則遠遠不夠。雖然國內學界對湯森路透開發(fā)的數據庫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A&HCI(藝術與人文引文索引)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在我們自己尚未拿出一個足以與之相匹敵和影響力與之相當的數據庫之前,在中國的語言尚未成為國際公認并通行的學術語言之前,將其當作衡量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國際影響力的標準之一仍不失客觀性。筆者并不主張所有的國內高校都去效法這一標準,都去爭相用英文寫作論文在國際刊物上發(fā)表。這里僅訴諸那些在國際學界有著很好聲譽和很大學術影響的國內頂尖高校。既然每年國家對這些高校投入巨大,這些學校的教師和研究人員理應產出世界級的科研成果和具有世界影響的人文學術著作和理論。
但是令人遺憾的是,迄今國內學界,尚有相當一批學者,甚至包括一些雙一流大學的人文學科教授,僅僅滿足于做自己某個狹窄領域的學術研究,或在國內的某個學科領域內發(fā)揮有限的影響,至于這一研究成果能否推進該學科的發(fā)展則與己無關,更遑論去引領國際學術同行了。長期以來,西方漢學家的學術研究影響了西方學界對中國的看法和研究,主宰著國際主流媒體關于中國國家形象的建構。一些在本國學術地位并不高的漢學家竟然在中國被奉為人文學術大師,而相比之下,中國的一流人文學者卻鮮有機會受邀去世界一流大學演講。與自然科學相比,中國的人文科學所取得的世界性成就和所產生的國際影響確實小得多。
從繁榮中國人文科學的歷史使命、構建中國人文學術話語體系來看,中國的人文學者應該具有一種國際視野,努力以自己的研究實績躋身國際一流,以適應時代的需要和國際學界對中國的期待。中國學者不僅要在國際中國問題研究中引領潮流,起到主導性的作用,而且還要以產生自中國土壤里的經驗和成果影響國際學術主流的研究,進而為解決全人類所共同面對的問題拿出中國方案。
但是究竟什么才算是國際一流呢?這就涉及對學者及其研究成果的評價。從事人文學科的評價,首先要確立這樣兩點:首先,人文學科也像自然科學一樣,既然是一種學術研究,那就應該有自己的評價機制和評價標準,真正優(yōu)秀的人文學術成果應該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和評價標準的衡量的。其次,人文學科的評價也應該劃分層級:對于頂尖的一流大學,應以公認的國際標準來評價,通過這樣的評價表明該學科的成果在哪一個層級上是一流的。再者,人文學科的評價不能像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那樣,僅僅用量化的標準來衡量。一個人的學術影響是可以用客觀定量來衡量的,但是對一項研究成果,不管是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社會科學,其價值評判應該依靠同行專家的評價。只有兼具這二者,人文學科的作用和價值才能得到普遍認可。
《光明日報》( 2021年04月23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