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鏡凈無塵,照葛嶺蘇堤,萬頃波澄天倒影;
冰壺清濯魄,對六橋三竺,九霄秋靜月當頭。
——德馨撰 西湖平湖秋月聯(lián)
【注釋】(1)玉鏡:喻明月?!多嵤赜藜?#183;春夕伴同年禮部趙員外省直》詩:“冰含玉鏡春寒在,粉傅仙闈闈月色多。” (2)葛嶺:山名。在杭州市西湖北岸,相傳晉葛洪曾在此山煉丹,故名?!?3)蘇堤:亦稱蘇公堤。在杭州市西湖中,北宋元祐年間蘇軾知杭州時,疏浚西湖,堆泥筑堤,故名。堤長2.8公里,南起南屏山,北接岳廟,分西湖為內外兩湖,其間架有橋梁六座,桃柳夾堤,所謂“六橋煙柳”即指此。“蘇堤春曉”為西湖十景之一?!?4)澄:水靜而清?!痘茨献?#183;說山》:“人莫鑒于沫水,而鑒于澄水者,以其休止不蕩也。” (5)冰壺:盛冰的玉壺。比喻潔白?!段倪x》南朝宋鮑明遠(照)白頭吟:“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冰壺。”這里用來比喻清潔的湖水?!?6)濯魄:濯,光大,著明;魄,月始生或將滅時的微光。濯魄是比喻明月下清澈著明的湖水貌。 (7)六橋:指蘇堤中的六座橋。 (8)三竺:位于杭州靈隱山飛來峰東南,有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三座山,合稱“三竺”?!端卧娾n》林景照白石樵唱西湖:“斷猿三竺曉,殘柳六橋春。” (9)德馨:即德曉峰,旗人,清末江西巡撫?!?10)平湖秋月:在杭州西湖白堤西端。前臨外湖,水面開闊,在皓月當空的秋夜,湖平如鏡,清輝如瀉,故譽為“平湖秋月”,為西湖十景之一。唐代中期,此地有望湖亭,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就望湖亭遺址勒石建亭,旁構水軒,游覽面積不到2000平方米。今擴大到6000平方米,修建、改建了亭臺樓閣等園林小品建筑。
【鑒賞】這是一副風景名勝聯(lián)。它不僅將“平湖秋月”勝景的秋夜,玉鏡高懸,湖平如鏡,清輝如瀉的風景特點,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來,而且將皓月下的葛嶺、蘇堤、六橋、三竺等勝跡展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使平湖秋月這個優(yōu)美的自然景觀平添了絢麗的色彩,倍增了詩情畫意,顯得更加豐富多彩,旖麗多姿,既贊美了“風景這邊獨好”的平湖秋月,又追溯了歷史,聯(lián)想了葛洪煉丹,蘇軾筑堤等美麗傳說,令人產生出一種湖光山色雖美,但更美的還是創(chuàng)造祖國悠久歷史的人的感覺,從而抒發(fā)了作者對祖國美好河山和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深厚感情。它比石冶堂“萬頃平波長似鏡,四時月好最為秋”聯(lián)只寫湖光月色,更富于感情和想象力,境界開闊,感情真切。
這副對聯(lián)字數雖較多,但文辭優(yōu)美,意境深遠,運用了比喻的藝術技巧,將平湖秋月勝景描繪得淋漓盡致,維妙維肖,有如一幅美麗動人的秋夜圖。上聯(lián)把秋月形容為一面清輝如瀉、無一絲塵跡的玉鏡,高懸當空,葛嶺、蘇堤在皓月下清晰可見,顯得幽靜而又優(yōu)美,而明月、星光燦爛的天空在浩瀚平靜湖水中的倒影,則使水天融為一體更加楚楚動人,令人有置身星際瑤臺之感。下聯(lián)把清潔的湖水比喻成潔白的冰壺,清澈得光潔著明,與蘇堤六橋、三山三竺相輝映,景色奇絕,而在深邃莫測、月到中天的秋夜,又是最美妙動人的時刻,秋靜夜深,月光如水,萬籟無聲,令人如身居蓬萊仙境,有樂而忘返之感。這種上下聯(lián)互相交錯,相互襯托的藝術手法,將“平湖”“秋月”統(tǒng)一在同一個意境之中,使該聯(lián)達到較高的藝術效果。
這副楹聯(lián)是一副正對聯(lián),它不僅文辭優(yōu)美,意境高遠,而且對仗工整,平仄協(xié)調。上聯(lián)的“玉鏡”對下聯(lián)的“冰壺”,“凈無塵”對“清濯魄”,“照”對“對”,“葛嶺”對“六橋”,“蘇堤”對“三望”,“萬頃”對“九霄”,“波澄”對“秋靜”,“天”對“月”,“倒影”對“當頭”,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數詞對數詞,地名對地名,對仗嚴格,聲律和諧,示意完美,無一不恰到好處。尤其是上聯(lián)的“萬頃波澄天倒影”,與下聯(lián)的“九霄秋盡月當頭”,將平湖秋月最美妙的境界和最佳的時刻點綴出來,使這個西湖著名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景觀,更具特色,更增異彩,更加形象生動,更富有詩情畫意。令人讀之,怡然神往,欲一睹其奇觀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