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心想做到心中沒有雜念,卻發(fā)現(xiàn)始終做不到。其實只要使以前的念頭不存心中,未來的事情不去憂慮,把握現(xiàn)實將目前的事情做好,自然會使雜念慢慢消除。
何為隨?隨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不怨恨,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杋緣,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隨是一種達觀,是一種灑脫,更是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練達。
人生在世,要做的事情有很多,若是奢望每一件事情都按自己設(shè)想的結(jié)局發(fā)展,是根本不可能的。一切的羈戀苦求無非是在徒增煩惱,只有一切隨緣,才能平息胸中的“風雨”。
世間萬事萬物皆有相遇、相隨、相樂的可能性。有可能即有緣,無可能即無緣。緣,無處不有,無時不在。你、我、他都在緣的網(wǎng)絡(luò)之中。俗話說,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萬里之外,異國他鄉(xiāng),陌生人對你哪怕是相視一笑,這便是緣。能夠相識相知,是一種令人珍惜、令人難忘的緣。一見鐘情是一種緣,高山流水是一種緣,怦然心動則是另外種緣。這個緣,令人難解。卓文君為了司馬相如,別豪門,赴街市,當壚賣酒,不言貧富;溫莎公爵不惜放棄王位,舍棄江山,終于攜得美人歸,皆因有緣;而鐘子期與俞伯牙,不需任何介紹,只一曲高山流水,弦響天地間,空前絕后,震撼心靈,他們從對方的眼眸中讀懂了彼此,這是一種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是知音遇知音的相惜,更是超然物外、無欲無求的緣分。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可謂是有事必有緣,如喜緣、福緣、人緣、財緣、杋緣、善緣、惡緣等。萬事隨緣,隨順自然,毫不執(zhí)著,這不僅是哲人的態(tài)度,更是我們快樂人生所需要的一種精神。
唐朝的藥山惟儼禪師投衡山希遷禪師(世稱石頭和尚)門下而悟道,他得道之后,門下有兩個弟子,一個叫云巖,一個叫道吾。有一天,禪師帶領(lǐng)弟子坐在郊外參禪,看到山上有兩棵樹,一棵樹長得很茂盛,綠蔭如蓋,而另一棵樹卻已經(jīng)枯死了,于是藥山禪師想要乘此機會,試探一下兩位弟子的功行,先問道吾說:“兩棵樹一榮一枯,是榮的好呢?還是枯的好?”道吾回答說:“榮的好!”于是他又去問云巖,云巖卻回答說:“枯的好!”此時正好有一位俗姓高的沙彌路過此處,藥山禪師就問他說:“樹是榮的好呢?還是枯的好?”高姓沙彌答說:“榮的任它榮,枯的任它枯?!?/span>
宋代的草堂禪師總結(jié)了這一公案,并據(jù)此作偈一首:
云巖寂寂無窠臼,燦爛宗風是道吾。
深信高禪知此意,閑行閑坐任榮枯。
三個人對樹的榮枯有三種不同的意見,寓意他們對修道所采取的態(tài)度,有三種不同的方向。最后的那個沙彌的見解才是禪對這件事的正解:凡事隨緣,任其自然。
“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云?!比松兴?,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無憂。若如此,人生哪里還會有什么煩惱可言?苦樂隨緣,得失隨緣,以“人世”的態(tài)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態(tài)度去收獲徐志摩就曾告訴世人:“在茫茫人海中,我欲尋一知己,可遇而不可求。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蘇東坡和秦少游一起外出,在飯館吃飯的時候,一個全身爬滿了虱子的乞丐上前來乞討。
蘇東坡看了看這名乞丐,對秦少游說道:“這個人真臟,身上的污垢都生出虱子了!”
秦少游則立即反對道:“你說的不對,虱子哪能是從身上污垢中生出明明是從棉絮中生出來的!”兩人各執(zhí)己見,爭執(zhí)不下,于是兩個人打賭,并決定請他們共同的朋友佛印禪師當評判,賭注是一桌上好的酒席。
蘇東坡和秦少游私下分別到佛印那兒請他幫忙。佛印欣然允諾了他們。兩人都認為自己穩(wěn)操勝券,于是放心地等待評判日子的來臨。評判那天,佛印不緊不慢地說道:“虱子的頭部是從污垢中生出來的,而虱子的腳部卻是從棉絮中生出來的,所以你們兩個都輸了,你們應(yīng)該請我吃宴席。”聽了佛印的話,兩個人都哭笑不得,卻又無話可說。
佛印接著說道:“大多數(shù)人認為‘物’是‘物’,‘我’是‘我’,然而正是由于“物’‘我’是對立的,才產(chǎn)生出了種種矛盾與差別。在我的心中,“物’與“我’是一體的,外界和內(nèi)界是完全一樣的,它們是完全可以調(diào)和的。好比一棵樹,同時接受空氣、陽光和水分,才能得到圓融的統(tǒng)一管它虱子是從棉絮還是污垢中長出來,只有把‘物’與‘我’的沖突消除,才能見到圓滿的實相。
佛印化解蘇東坡與秦少游的賭局正是采用了“枯也好,榮亦好”的禪理。
陸賈《新語》云:“不違天時,不奪物性?!泵靼子钪嫒松际且蚓壓秃希壘蹌t成,緣盡則散,才能在遷流變化的無常中安身立命,隨遇而安。
有人認為,隨緣是宿命論的說法,其實不然,隨緣要比宿命論高深。宿命論不過是無奈于生命的抗爭而作的不得已之論。隨緣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高超而豁然,是不容易做到的。一切隨緣,多么灑脫的胸懷,看穿眼前的浮云,把人生滋味品透。
在這個世界上,凡事不可能一帆風順,事事如意,總會有不順心的事時??M繞著我們,那該如何面對呢?答案很簡單:用一顆包容世間萬事萬物的心去容納萬事萬物,如此隨緣自適,煩惱即去。只有明白宇宙人生都是因緣和合,緣聚則成,緣盡則散,才能在遷流變化的無常中安身立命,隨遇而安。生活中,如果能在真理的原則下堅守不變,在細節(jié)處隨緣行道,自然能隨心自在而不失正道。其實,隨緣是一種進取,是智者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