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不見圣賢,如鉛槧傭。居官不愛子民,如衣冠盜。講學(xué)不尚躬行,如口頭禪。立業(yè)不思種德,如眼前花。
鉛槧傭:鉛是古時用來涂抹簡牘上錯字用的一種鉛粉。槧是不易搗壞的硬板,在沒有發(fā)明紙筆的古代,就在板子上寫字,因此鉛槧就代表紙筆。鉛槧傭即寫字匠。
衣冠盜:偷竊俸祿的官吏。
讀書只知背誦文句不去研究古圣先賢的思想精髓,最多只能成為一個寫字匠;做官如果不愛護人民,只知道領(lǐng)取國家俸祿,那就像一個穿著官服戴著官帽的強盜。只知研究學(xué)問卻不注重身體力行,那就像一個不懂得佛理只會誦經(jīng)的和尚;事業(yè)成功以后卻不想為后人做些好事積一些陰德,那就像一朵眼前很艷麗卻很快就要凋謝的花兒。
中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說的是北宋開國元勛、一生被三次拜相的趙普的事。趙普自少熟諳史事,而缺乏學(xué)問。及至當了宰相,宋太祖勸他多多讀書。從此,他每日退朝回家,手不釋卷,尤其對《論語》通習甚精。宋太宗時,有人揚言趙普不學(xué)無術(shù),僅僅讀過《論語》一書。宋太宗詢問趙普有無此事,趙普毫不隱諱地回答:“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一書。昔日以半部《論語》佐太祖定天下,現(xiàn)在以半部《論語》輔陛下致太平。”所以后世遂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淳化三年(922年),趙普病卒,時年七十一歲。家人打開趙普書箱檢視,內(nèi)有《論語》二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