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傷寒論關(guān)于“癢”的條文
《傷寒論》中有三處提到瘙癢,機理各不相同。
一為“ 以其不能得小汗” -- 麻黃桂枝各半湯;
二為“ 遲為無陽,不能作汗”;
三為“ 無汗……以久虛故”;
,證機各異,但“不得汗”卻同。于是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 《傷寒論》將瘙癢之原因歸于無汗。
~ 《麻黃桂枝各半湯》原文:“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一日二三度發(fā),脈微緩者,為欲愈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 風寒束表:瘙癢多發(fā)于暴露部位,天氣寒冷或氣溫急驟變化時可誘發(fā)或加重(多發(fā)春、秋、冬季),或夜間解衣臥床時亦瘙癢癥甚,皮膚干燥,惡寒、微發(fā)熱,舌質(zhì)淡白,苔薄白,脈浮緊。
治療:麻黃桂枝各半湯
~ “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zhàn)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fā)熱者,差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脈浮而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p>
-- 面赤、脈遲、身癢、畏寒怕冷;
治療:麻附辛湯
~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 益氣生津,以充汗源,宣透郁熱,以清陽明
治療:白虎加人參湯、梔子豉湯、竹葉石膏湯、桂枝二越婢一湯加減化裁,思路大致相同。
二、傳統(tǒng)臟腑辯證
中醫(yī)認為本病的病因復雜,病因病機有:
或外邪侵襲;
或血熱生風,風盛則癢;
或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導致其運化功能失常,內(nèi)生濕熱,郁積腠理肌表以致瘙癢;
或血虛則更易生風,肌膚失養(yǎng),日久致氣血循行不暢、經(jīng)脈阻滯則瘙癢不已。
,《諸病源候論中》日:“風瘙癢者,是體虛受風,風入腠理,與血氣相搏,而俱往來在皮膚之間,邪氣微,不能沖擊為痛,故但瘙癢也”。
1、風熱血熱證:皮膚瘙癢,遇熱或飲酒后加重,搔破后血痕累累;伴心煩,口渴,小便黃,大便干,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或弦數(shù)。治以清熱疏風,涼血止癢,用消風散(《外科正宗》)加減。
方劑:荊芥、防風、苦參、浮萍、生地黃、當歸、牡丹皮、知母、蟬蛻、生甘草。
2、濕熱內(nèi)蘊證:瘙癢不止,抓破后滲液結(jié)痂;或外陰肛周皮膚潮濕瘙癢;伴口干口苦,胸脅脹滿,納差,小便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治以清熱利濕止癢,用龍膽瀉肝湯(《醫(yī)方集解》)加減。
方劑:龍膽草、苦參、蒼術(shù)、生地黃、黃苓、梔子、車前草、白鮮皮、地膚子、生甘草。
3、血虛風燥證:以老年人多見,病程較長,皮膚干燥瘙癢,血痕累累,伴頭暈眼花,兩目千澀,失眠多夢,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治以養(yǎng)血平肝,祛風止癢,用當歸飲子(《重訂嚴氏濟生方》)加減。
方劑:熟地黃、生地黃、當歸、黃芪、天冬、麥冬、雞血藤、首烏藤、刺蒺藜、黃芩、生甘草
三、季節(jié)性特點突出
春冬寒冷季發(fā)生或加重;
夏秋燥熱多汗季節(jié)發(fā)生或加重;
-- 作者:北冥有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