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三四十年代,梁實秋小品,郭沫若詩歌,張愛玲小說和魯迅雜文,可說是文壇四大毒。
“初讀魯迅真是一次很糟糕的體驗,抓著人小辮子不放,喋喋不休,永遠(yuǎn)是你招惹了我,我就和你沒完,一句話能說清楚的偏繞著彎子說,陰損著罵人,而且誰也說不服誰,一個話題吵到?jīng)]勁了,就從皮袍下又拽出一個話題接著掐,掐著掐著又能兜回去,好象就他一人是救世主,就他和那個世界那些文人有深仇大恨。”“《狂人日記》里那個狂人,卯足了勁兒要吃人,要不就被人吃,似乎天下就他一個清醒的獵物,這不是狂人,這是精神分裂,后來美國《沉默的羔羊》這種垃圾電影就是從這兒來的。” 好歹上過幾天學(xué)的人,可以不知道金庸,也可以不知道王朔,但沒有人會不知道魯迅。但偏偏,有人對魯迅作品看不慣,不吐不快,這無意在文壇內(nèi)外投下一枚重當(dāng)量核彈
王朔新 論:魯迅的東西我原來沒看過,只知道那是二三十年代一個住在上海寫雜文的浙江人。按我一貫喜新厭舊的觀念,解放前作家的東西都是不入流的,他們的作品只有兩大宗:言情和罵街,一個矯揉造作,一個血口噴人。尤其是罵街的雜文,世紀(jì)末新思潮風(fēng)起云涌,人人惟恐不前衛(wèi),再看那個有如穿緬襠褲戴瓜皮帽,自己先覺得陳腐到丟份兒。如今我看人是有個尺子的,誰讀張愛玲魯迅誰就叫假正經(jīng),一概看不起。張愛玲是牢牢釘在小資的成份上,她的擁戴者一直都是我們?nèi)嗣裾畬U膶ο螅f起喜歡的話也是酸不溜秋,也就是一幫資產(chǎn)階級的遺老遺少在尋找回來的世界。她是有后來者的,大陸港臺大批老少女人出道,把她那一套發(fā)揚(yáng)光大?,F(xiàn)在那些玩心跳的人說起張愛玲都撇嘴,全改金瓶梅了。魯迅可不一樣,死了大半個世紀(jì)了,流毒仍沒完沒了,中學(xué)課本里他的內(nèi)容還是占了一大半,有好事者評華文小說一百強(qiáng),楞給他那個不知所云的《吶喊》排了第一,卻沒給我這個八九十年代文壇的重磅炸彈一席之地。像每個偏執(zhí)自大的人一樣,我對在新聞紙上的這種評選不屑一顧,只重視周圍小圈子朋友的判斷,全不在乎他們的社會地位和公眾名聲。他們中一直有魯迅愛好者。有一個人對我說,魯迅的文字有一種尖利感,這是他讀其他作家作品感受不到的。有一個人講:魯迅的雜文掐架時是有別于咱街坊潑婦的,像“友邦驚詫論”、“論雷鋒塔的倒掉”這樣的惡毒謾罵所針對的絕不是咱街坊的另一個潑婦,而是那個黑暗的舊社會,近于希臘神化中的“普羅米修斯”。更多的人打從中學(xué)就被老師逼著背魯迅的雜文,到現(xiàn)在了一張嘴就是“直面慘淡的人生”,連泡妞的時候也得來段“紀(jì)念劉和珍君”,遇到我們這種沒上過中學(xué)壓根兒沒學(xué)過魯迅的,便訕訕笑道:“現(xiàn)在人都不要臉了,換換腦子,玩兒個假正經(jīng)。”接著往往也要再三相勸,你也看看你也看看,沒那么革命。被人勸的次數(shù)多了,我也猶豫,要不就找來看看,萬一好呢,可別錯過去。 第一次讀魯迅的書,書名字還真給忘了,挺薄的一本書讀了一個小時實在讀不下去,不到一半撂下了。那些一針見血和巧妙反諷今天我也想不起來了,只留下一個印象,抓著人小辮子不放,喋喋不休,永遠(yuǎn)是你招惹了我,我就和你沒完,一句話能說清楚的偏繞著彎子說,陰損著罵人,而且誰也說不服誰,一個話題吵到?jīng)]勁了,就從皮袍下又拽出一個話題接著掐,掐著掐著又能兜回去,好象就他一人是救世主,就他和那個世界那些文人有深仇大恨。這有什么可吵吵的?舊中國那些文人掐架,不論誰有理,都是這個死纏濫打的路數(shù),說到底就是在我《看上去很美》里叫“王八拳”的武斗方式。初讀魯迅真是一次很糟糕的體驗,開始懷疑起那些原本覺得挺有思想的朋友的眼光:這要是好東西,只能說他們是睜眼瞎了。有時不經(jīng)意道出這懷疑,朋友反唇相譏:你才看半本,沒有發(fā)言權(quán)。再讀魯迅就是最近罵完金庸后,我突然有了種高手寂寞的感覺,我這兒一發(fā)功,那老家伙不接招,比李弘志還菜,逼得我只好夸人大度。這就得琢磨著繼續(xù)找人罵,而且得比金庸還有名的,人總得往高處走?;钪娜酥薪鹩挂呀?jīng)算到了頂,那就罵死人吧。既然要罵人,據(jù)說魯迅是罵人者的祖宗,這話我也就信了,看到書店擺著一套《魯迅全集》就買了,準(zhǔn)備認(rèn)真學(xué)習(xí)一下,別老讓人說沒看過人家東西就亂說話。這套書一共三百多本,捏著鼻子看完了第一本,第二本怎么努也看不動了,一道菜的好壞不必全吃完才能說吧?我得說這魯迅師傅做的飯以我的口味論讀算是熟過頭了,而且選料不新鮮,什么什么都透著一股子發(fā)了霉的醋酸味。除了他,我沒見一個人敢這么跟自己過不去的,上一篇怎么罵,下一篇還這么罵,想必是用了心,碼字兒能犯的臭全犯到了。什么尖利感,就是無一句不含沙射影,三言兩語就開罵,用密集的反話挖苦使你忽略思想,或者說思想通統(tǒng)作廢,只起一個抬高自己境界的作用。雜文罵街倒也算了,他是真好意思寫小說。若說老魯對小說還有什么貢獻(xiàn),那就是把小說寫得完全不像小說了。小說是靠情節(jié)吸引讀者的,你們看那《狂人日記》,整個就一心理變態(tài)者的胡說八道,若論可讀性,別說比不上什么《沙菲女士日記》,連什么《林黛玉日記》和《女大學(xué)生日記》都不如。這老魯心理是灰暗,自己過得難受,一下筆,不管男女老少,都得被舊社會生吞活剝,一起死光光。這是真實生活嗎?這是階級清算和憶苦思甜,錯了,憶苦而不思甜。雖然號稱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主將,老魯在語言上根本沒脫文言文的余味。老魯大約也和老金一樣無奈,浙江話入不了文字,只好使死文字做文章,這就限制了他的語言資源,說是白話文,其實等同于文言文??上菚r候我沒把《頑主》整出來,否則他有一學(xué)。中國舊文人寫東西大都有個鮮明的主題,那就是以道德的名義損人利己,這在魯迅的小說雜文中也看得很明顯。魯迅掐過的文人,把名字串一起那就是個當(dāng)代文學(xué)史,胡適、梁實秋、林語堂和他兄弟周作人,老魯罵起來都不含糊,這些都是大名人,老魯罵完他們,自己名氣也上去了,其實你罵就罵吧,總是制作了一個個“反動”、“賣國”的巨型帽子往人頭上扣,要說文革搞的那套不受他的影響,我還真不信?!赌壤吆笤鯓印?,該怎樣怎樣,你談著談著文學(xué)戲劇干嗎又扯上婦女運動和民主革命?可能是我不懂,罵街也得分出個輸贏上下,談文學(xué)也得談個立意核心,但我覺得,罵街就是罵街,評論就是評論,非要扯出個大原則,最惡心。 再說他的小說吧,我不相信魯迅筆下那些人物在人類中真實存在過,我指的是這些人物身上的人性那一部分。什么小說,通俗的、純的都是人類自身的寫照,荒誕也是因為人的荒誕在先,總要源自人體的一部分真實,也許是夢魘,也許是幻想,也許是病態(tài),可能費解,但決不是空穴來風(fēng)。只有一種小說跟這都不挨邊,那就是壞小說,面兒上看著別提多實了,骨子里完全是牽線術(shù),跟著作者的主觀意圖跑,什么不合理的事只要反社會需要就硬干,說起來有名有姓,可一點人味兒沒有。
我一直生活在中國人之間,我也不認(rèn)為中國人有什么特別的人種氣質(zhì)和超于世界各國人民的愛恨情仇,都是人,至多有一些風(fēng)俗習(xí)慣的講究。在魯迅小說中我確實看到了一些跟我們不一樣的人,那么狹隘,愚昧,視聽能力和表達(dá)能力都有嚴(yán)重障礙,差不多都不可理喻,無知無覺,精神世界幾乎沒有容量,只能認(rèn)知眼前的一丁點兒人和事,所有行動近乎簡單的條件反射,一句話,我認(rèn)不出他們是誰。讀他的書我沒有產(chǎn)生任何有關(guān)人、人群的聯(lián)想,有如在看一堆機(jī)器人作業(yè),邊讀邊問自己:這可能嗎?隨便舉幾個連我都知道的例子,《狂人日記》里那個狂人,卯足了勁兒要吃人,要不就被人吃,似乎天下就他一個清醒的獵物,這不是狂人,這是精神分裂,后來美國《沉默的羔羊》這種垃圾電影就是從這兒來的,看人一個冷眼就感覺人要吃他,什么心胸!孔乙己、阿Q 和祥林嫂就更不提了,中國人有幾個真正混到那個份上的?也忒他媽失敗了吧,怎么都一個樣的寒磣?。渴遣皇侵袊鴱膩砭蜎]上流社會和中產(chǎn)階級了?這哥們兒寫東西也太不過腦子了!一個那么大歲數(shù)的人,混了一輩子,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都是貧下中農(nóng)出身,還有黃金榮杜月笙呢,莫非痛恨舊社會就可以這么亂來? 我認(rèn)為魯迅很不高明地虛構(gòu)了一群中國人的形象,這群人通過革命事業(yè)的廣泛傳播,于某種程度上代替了中國人的真實形象,給了世界一個很大的誤會,以為這就是中國人本來的面目,拖著辮子,一臉菜色。}Xj
都說張藝謀的電影歪曲了中國人的形象,我看真正子虛烏有的是魯迅,什么都玩兒不轉(zhuǎn),有意見就怪社會怨文化,這不是憤世嫉俗,也與悲天憫人無關(guān),這是吃不得包子說摺子厚。
我盡最大善意理解這件事也只能想到:魯迅有人捧,全在于革命需要,革命還得徹底,就得把本來并非一無是處的社會寫得滿目瘡痍,來點社會針灸,刺激刺激。再一條,當(dāng)時,我們這撥人,我是指我、余華、蘇童、劉恒、林白、陳染,等等,你們叫中堅作家群體也行,還沒有打算出世,中國小說的嚴(yán)肅部確實太不發(fā)達(dá),除了魯迅的小說和雜文,革命主義的,反封建反資的,其他,寫實主義、魔幻現(xiàn)實主義,都遠(yuǎn)遠(yuǎn)落伍。嚴(yán)肅小說還應(yīng)該說是小說家族的主食,饅頭米飯那一類,頓頓得吃。現(xiàn)在好了,有了我們,魯迅死得太早不是?N O,沒他照樣玩兒得轉(zhuǎn)。
三四十年代,梁實秋小品,郭沫若詩歌,張愛玲小說和魯迅雜文,可說是文壇四大毒。并不是我不毒,只是不是這么個毒法。我能讓清純女大學(xué)生愛上小痞子還為他做“雞”、自殺,我也能讓無怨無悔養(yǎng)著無業(yè)游民的空中小姐墜機(jī)而亡,但都是為了一個神圣的“愛”字,魯迅那里,就象他自己說的,翻開他的書,不論雜文小說,只看到兩個字:吃人!這個問題出在哪兒?我不知道,我那樣寫完全是因為在中國,舊的、天真的、自我神話的東西就是比別的什么都有生命力,他魯迅為什么要打碎我們美好的夢想?中國資產(chǎn)階級所能產(chǎn)生的藝術(shù)基本上都是腐朽的,他們可以學(xué)習(xí)最新的,可以顯得很革命,但精神世界永遠(yuǎn)浸泡、沉醉在自我的掙扎彷徨之中。上述四大毒用幾十年證明了這一點。我們自己的那些藝術(shù)家呢,莫非他們也在努力證明他們都是短命的?我很慶幸我還有一張敢開罵的嘴。但有時,我真不知道該不該相信進(jìn)化論,我怎么就剩下一張嘴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