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長天,孤泉冷月,黃沙絮絮千年。今夜清風(fēng),闃然夢醒,誰的羌笛聲中?
敦煌,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稱沙洲,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東鄰安西,南接阿克賽,西北接新疆,地處青藏高原北部邊緣地帶。敦煌最初立郡于漢武帝元鼎六年 (公元前111年),漢唐時期形成燦爛的敦煌文化,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為漢河西四郡之一,史曾稱“三危”、“瓜州”,自古為絲綢之路東、中段各線交匯的樞紐。它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顆明珠。1986年被國務(wù)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主要景點:莫高窟-鳴沙山和月牙泉-陽關(guān)遺址-玉門關(guān)遺址-三危山景區(qū)【莫高窟】又稱“千佛洞”,位于敦煌縣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下,因其地處莫高鄉(xiāng)而得名。它是我國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藝術(shù)石窟。分布在鳴沙山崖壁上三四層不等,全長一千六百米?,F(xiàn)存石窟492個,壁畫總面積約45000平方米,彩塑佛像等造型2100多身。石窟大小不等,塑像高矮不一,大的雄偉渾厚,小的精巧玲瓏,其造詣之精深,想象之豐富,是十分驚人的。 【鳴沙山和月牙泉】鳴沙山懷抱之中躺著一泓月牙形的清泉,泉水碧綠,如翡翠般鑲嵌在金子似的沙丘上,蔚為奇觀。鳴沙山連綿起伏,金光燦燦,宛如一座金山。當(dāng)天氣晴朗時,鳴沙山上沙鳴有聲,如雷轟響,聞于城內(nèi)。“鳴沙山”之稱由此而來。游人攀上沙丘,由山頂往下滑,沙礫隨人體而落下,也會發(fā)出一陣陣轟響,近聞如獸吼雷鳴,遠聽如神聲仙樂。自古人們將這一景觀傳為一奇?!?a name="陽關(guān)遺址">陽關(guān)遺址】位于敦煌市城西的古董灘上,在玉門關(guān)南,而古人以南為陽,故稱“陽關(guān)”,陽關(guān)是古代中外陸路交通咽喉之地,也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jīng)的關(guān)隘。 古城關(guān)東面為農(nóng)田,遠處有壽昌城廢址?,F(xiàn)在古陽關(guān)雖已被流沙掩埋了,但從古董灘向西翻越幾道山梁,仍能看到陽關(guān)的遺跡,其墻基隱約可辨,碎瓦破磚遍地散落?!?a name="玉門關(guān)遺址">玉門關(guān)遺址】位于甘肅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灘上,相傳著名的“和田玉”經(jīng)此輸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代“絲綢之路”北路必經(jīng)的關(guān)隘?,F(xiàn)存的城垣完整,總體呈方形,東西長24 米,南北寬26.4米,殘垣高9.7米,全為黃膠土筑成,面積633平方米,西墻、北墻各開一門,城北坡下有東西大車道,是歷史上中原和西域諸國來往及郵驛之路。 【三危山景區(qū)】位于敦煌市東南二十五公里處,有一處宗教活動勝地“三危山”“三危”是史書記載中最早的敦煌地名。東晉永和八年(352年),佛教徒開始在此創(chuàng)建洞窟。前秦建元二年(366年),高僧樂尊經(jīng)此,見三危山狀如千佛,始鑿莫高窟。三危山自古以來都是敦煌一處重要的宗教勝地。三危圣境國模甚大,一派佛國圣地、道家天宮的景象。美食提示:當(dāng)?shù)厝讼矚g羊、雞、牛肉,對面食制作尤其講究。敦煌有黃面,手工臊子面,但最有名的還要數(shù)敦煌釀皮子。在敦煌小吃一條街內(nèi)你可以品嘗到風(fēng)格不同的各種面食。另一種特色是川菜
旅游佳節(jié):每年的5月到10月,是旅游的最佳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