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5.18去洛陽,重點是看看河圖洛書和老子故宅。訪問千年神交的朋友。問了許多人都說不知道,問了數(shù)輛計程車,終于在我找到一本介紹洛陽旅遊景點的書指給司機看才說去去看。在故宅附近問了數(shù)人,大都不知,只有一個老者指了一塊碑,“孔子入周問禮樂至此”碑,就是記載兩千多年前孔子從今山東曲阜來洛陽問禮樂這一歷史事件的。比起山東曲阜孔府的榮華富貴,對老子的境遇令人心寒。碑面上陰文刻著"孔子入周禮樂至此"九個大字。殘破不堪。周邊的房屋還在拆蓋。就“孔子入周問禮樂”一事,論輩份老子還算是孔子的老師。如此際遇難道不是對中國文化的顛倒嗎?(詳見2008-7-20天涯博客根在河洛)
比較老子和孔子,我更喜歡老子。老子的哲學和智慧,常被認為是顛撲不破的哲理,充滿了辨證法。魯迅先生說:中華文化抵根是道家。老子,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所著《道德經(jīng)》,亦稱《老子五千文》,簡稱《老子》,是道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作。他也是一位深諳歷史的學者,司馬遷說他是周守藏室之史,就是周王朝政府檔案館的館長。那時的政府檔案館中所保存的文獻,能不“一篇讀罷頭飛白”?難怪他“生而發(fā)白”。人類集體的經(jīng)歷和創(chuàng)痛不外乎也就是他最個性的感性體驗,老子正是這類超常人中的一個,面對著“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的歷史血河,他怎能不由美少年變?yōu)殡u皮“老子”,并在他額頭上深深淺淺密布的皺紋中,埋下與陰謀、與冷酷甚至與殘忍難分難解的智慧?班固說,道家出于史官,是有感而發(fā)吧。
《史記》載:孔子適周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若把老子的這段話譯為現(xiàn)代漢語,那就是:“你所說的禮,倡導它的人連骨頭都已經(jīng)腐爛了,只有他的言論還在。況且君子時運來了就駕著車出去做官,生不逢時,就像蓬草一樣隨風飄轉(zhuǎn)。我聽說,善于經(jīng)商的人把貨物隱藏起來,好像什么東西也沒有。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他的容貌謙虛得像愚鈍的人。拋棄您的驕氣和過多的欲望,拋棄您做作的情態(tài)神色和過大的志向,這些對于您自身都是沒有好處的。我能告訴您的,就這些了?!崩献拥脑挿浅V甭剩卜浅V锌?,同時也充滿著一種希望,就是要孔子去掉驕氣和奢望,審時度勢,守拙歸真,大智若愚,方能成就大業(yè)。
《史記》還記載,臨別時老子向孔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fā)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币馑际牵河^察問題很透徹、言辭犀利善辯的人,如果遭遇到危及自身生命的事,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好議論人,揭人的短處!作為子女和人臣,言語和行動都不能只考慮到自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當然,也指出孔子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這樣會傷害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這是何等的語重心長??!《史記》還記述,當年孔子問禮于老子之后,對弟子們說:“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見老子,其猶龍也!”孔子把老子比喻為龍,而且有一種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感覺,可見孔子對老子是何等的尊重。這次入周問禮之行,使孔子大開眼界,大長見識,對其后儒家思想的形成有著極其重要的啟迪作用。
老子看透了周王室的墮落,恰好此時周王室的一場內(nèi)亂使他得以由仕途中解脫。,老子五十六歲那年,辭去守藏室史官之職,告老還家。一天,大耳下垂、須發(fā)皆白,但精神爽朗,神態(tài)安詳?shù)睦献域T上青牛,牛角上還掛著酒葫蘆,離開周都洛陽,出函谷關向西,一直往西,之后再也無人知曉其下落。“青牛”象征著一位來自東方文明地區(qū)的文化使者,帶著他的崇尚陰柔之德的智慧,隱向尚未開化的西方。
滿頭風霜,一臉慈悲,走出守藏室時,他已洞穿人生的厚壁。在陽光下他瞇眼看人間,人間混亂而無道,正如一塌糊涂的歷史。他心如止水。一切把戲他都已了如指掌,各色人物他也都似曾相識,周朝的大廈將傾,山河將崩,九州幅裂,小小的守藏室亦將面臨一場浩劫,“金玉滿堂,莫之能守”。那些厚重的典籍守不住也藏不住了。他抬頭看看西天的晚云,去意滿懷,是的,該走了。老子的行蹤可以用得著這樣一個詞:神出鬼沒。令我們悚然。不過,就算他是飛鴻,偶然經(jīng)過我們的時空,也還是留下了雪泥鴻爪,還是給我們留下了憐憫和慈悲。
老子是一位令人望而生敬的人,因為我們不知道他智囊般碩大的頭顱內(nèi)究竟包含著多少人生的智慧;他神奇般地出現(xiàn)在我們民族的孩童時代,又神奇般地消逝他方。有人說他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在云端里半隱半顯。只是,他現(xiàn)在還在那里么?在夕陽的余輝中,他晃動著遠去的身影,棄我們?nèi)鐥壉致摹K麑ξ覀兙箾]有一毫的留戀之意,讓我們世世代代為此難堪自慚。老子出關而去是一件意義嚴重的事件,它表明,我們已經(jīng)不配受哲學的引導;而我們自己由于迷醉與迷失于物質(zhì)世界,也可恥地拋棄了哲學。
不過,我們還算幸運。據(jù)司馬遷的記載以及后來神仙家的推衍,當老子騎著青牛要出關而去時,被關令尹喜擋住了。這位尹喜對老子說,“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意思是“先生要隱居了,能否勞神一下,請盡力寫一部書吧。”行至函谷關時,于是老子寫成了一部書,這就是千古絕唱《道德經(jīng)》。
2009.4.8晚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