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微信里看了兩個故事。
一則是寓言《富翁與漁夫》,相信多數(shù)人都已聽過,大概是講富翁來海灘上度假,告訴漁夫如何買更多的船,賺更多的錢,成為富翁后就可以來海灘上享受生活。
漁夫說,你費了大半生的功夫才可以來海灘上享受生活,而我現(xiàn)在的生活就是你說的那些過程的結(jié)果。聽起來很有道理,暗示人生殊途同歸,教育人們控制欲望,知足常樂。
可仔細一想,根本就不是這么回事,富翁在沙灘上曬的太陽跟漁夫曬的太陽能一樣嗎?一個喝著飲料,帶著秘書,躺在搖椅上心曠神怡;另一個舔著干裂的嘴唇,經(jīng)年累月飄在海上,心里想著要吃要喝的妻兒... ...
可就是這樣的寓言在朋友圈瘋轉(zhuǎn),左右著我們的情緒。讓拖延癥患者找到一個廉價的借口,再曬一天太陽,明天憂心忡忡的地繼續(xù)上班。
另一則故事是說有個買水果的老頭,年紀大了,想找個年輕的店員來幫他打理生意。
第一個來應征,老頭說不發(fā)工資,每天營業(yè)額的十分之一歸你,青年覺得沒保障走了;
第二個青年說,提成也可以,你現(xiàn)在一天能賣多少錢?老頭說500,小伙子嫌生意小,也走了;
第三個青年留下來了。他不僅答應了老頭的條件,還要求周六日提成翻番,小伙子設計了好多促銷方案,最后成了千萬富翁。
是的,就是這樣,一般的勵志故事都是第三個年輕人最后成了王子。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天底下沒有一個老板會給你榮華富貴,他只會給你機會,懂得為公司創(chuàng)造財富,自己才能獲得財富。聽起來很有道理吧?
可是,我又仔細一琢磨,還不是那么回事:前兩個青年干嘛去了?他們成了億萬富翁也未可知。這則故事適用于老板給員工洗腦,并不適用于每個人來做職業(yè)選擇。
每天一睜眼,打開微信先上一鍋心靈雞湯;中午再打一針勵志激素;晚上再來一首情感小夜曲。養(yǎng)生秘方滿天飛;笑話段子遍地爬??赐炅嗽摳缮哆€干啥!信息時代正在讓我們回到原始人時期——手指發(fā)達,方便點贊;大腦萎縮,減少思考。
菜譜轉(zhuǎn)一萬次出不了一個廚師,勵志故事看一萬個造不出一個億萬富翁。像我前面說的那兩個故事一樣,看起來有道理,仔細一分析對我們的生活毫無價值。
微信朋友圈與其說產(chǎn)品開發(fā)得好,不如說張小龍對中國人的心理琢磨得好。喜歡在小圈子里曬幸福,生怕周圍人不知道他今晚上住的是五星;喜歡不加思考地做傳播,生怕別人說他落了伍。
其實,微信朋友圈是我們每個人的一張臉,透過你的每一次操作,看到的不僅僅是你的生活,還有你的品味。轉(zhuǎn)發(fā)雖易,原創(chuàng)不易,且發(fā)且珍惜?。▉碓?讀者,文/張五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