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世界遺忘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因紐特人最有發(fā)言權(quán)。他們被稱為“最孤獨的民族”,常年生活在北極圈以北的地區(qū),以冰為屋、以獸皮為衣,以生肉為食,沒有貨幣,沒有商品,甚至只有簡單的文字。雖然不是已經(jīng)消失的種群,其神秘程度卻絲毫不亞于瑪雅人。
他們和印第安人有什么過節(jié)?為什么與世隔絕上千年?到底起源于中國的殷商,還是良渚文明?
孤獨寂寞冷的愛斯基摩人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請叫我因紐特人
估計很多人都想不到,流傳程度最廣的“愛斯基摩人(Eskimo)”竟然是一句黑稱!如果有人不信邪,敢當(dāng)面用這個稱呼問候?qū)Ψ?,再佛系的愛斯基摩人也會沖上來胖揍你一頓。這個黑稱的來源也很有典故,牽扯出了一段他們和印第安人的愛恨情仇。
眾所周知,因紐特人的生活環(huán)境非常嚴酷。當(dāng)他們從亞洲歷經(jīng)兩次遷徙進入北極地區(qū)后,經(jīng)歷了14000多年的歷史,主要生活在北極圈及附近地區(qū),比如西伯利亞、加拿大北部、格陵蘭島、阿拉斯加等北部地區(qū)。因為氣候惡劣,遍地都是厚厚的冰川,他們基本上都在死亡線上掙扎。
因紐特人主要分布的區(qū)域
想象一下這個畫面:面對長達數(shù)月的黑夜,抵御零下幾十?dāng)z氏度的嚴寒和暴風(fēng)雪,行進在漂移不定的浮冰之上。到了夏天為了生計不得不奔忙于洶涌澎湃的大海中,僅憑簡陋的小船、魚叉和地球上最龐大的鯨魚搏斗,用一根梭標甚至赤手空拳去和陸地上最兇猛的動物之一北極熊較量。一旦打不到獵物,全家人,甚至整個部落都會餓死……可以說,在世界上,愛斯基摩人無疑是最強悍、最頑強、最勇敢和最堅韌不拔的民族。但印第安人就不這么看了,到底這個梁子是怎么結(jié)下的?
印第安人
根據(jù)美國檔案記錄,因紐特人的祖先遷徙時,在北美大陸遇見了印第安人。當(dāng)時因紐特人生活在阿拉斯加地區(qū)至魁北克以北地區(qū),但印第安人居無定所的游牧生活習(xí)慣,導(dǎo)致了他們無論處于什么階段都跟當(dāng)?shù)氐拿褡宀缓先?,這兩個民族發(fā)生了激烈的沖突。最終,好戰(zhàn)的印第安人對因紐特人進行了不少的掠奪和報復(fù)性活動,雙方一直帶著偏見和沖突生活著,歷史上積怨很深。因此,在印第安人眼中,因紐特人茹毛飲血的生活習(xí)慣非常野蠻,于是順手送了這個黑稱給對方——愛斯基摩人(意為吃生肉的人)。
因紐特人的婦女和兒童
這一明顯含有貶義的名字,自然受到了因紐特人的強烈抵制。他們更愿意稱自己為“因紐特(Inuit)”或“因紐皮特(Inupiat)”人,在愛斯基摩語中意為“真正的人”“土地上的主人”。然而,愛斯基摩的名字已經(jīng)被廣泛接受了……
直到幾百甚至上千年過去,美洲已不再是印第安人的天下,甚至有了一個新的國家,因紐特民族似乎又看了新的正名希望。于是,2004年他們正式發(fā)布了一個聲明。自此,美國的聯(lián)邦法律在稱呼少數(shù)族裔時,不再使用“愛斯基摩人”等具有歧視性的詞匯,而以“阿拉斯加州原住民 (Alaska Natives)”取代。
衣食住行都是狂野style
僅憑個名字,因紐特人就能成為僅次于瑪雅人的神秘族群?沒那么簡單。他們不僅生活在人跡罕至的極寒地帶,連整個生活習(xí)慣的畫風(fēng)也與現(xiàn)代各民族完全不同。與其說他們生活在現(xiàn)代,不如說他們更像是遠古部落的“活化石”!
衣:
因紐特人視角:就地取材,保暖就行
現(xiàn)代人視角:買都買不到的稀有皮草
極寒地帶,自然什么保暖穿什么。種不出棉、麻,穿不了紡織面料的衣服,動物的皮草就是最佳的保暖神器。因紐特人的衣服都采用動物的皮毛為原料,馴鹿皮、熊皮、狐皮、海豹皮,甚至狼皮,輕便又保暖。
一個身穿稀有皮草抱著玩偶的因紐特小女孩
就連縫衣服的線也可以就地取材,鯨魚的筋是縫制皮靴、衣服的最佳材料,北極馴鹿長達40多米的腸子、海象30多米長的腸子,都可以加工成縫衣服的線。你就說這手巧不巧?
食:
因紐特人視角:有啥吃啥,無肉不歡
現(xiàn)代人視角:整個海洋館隨便吃
能填飽肚子有得吃就不錯了,于是因紐特人本著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原則。鯨、海豹、海象、海狗、北極馴鹿、北極熊、灰熊、麝牛、北極狐、狼、狼獾、野兔、松鼠、麝鼠、旅鼠……都是他們菜單上的一員。
因紐特人的商店,外面掛滿了他們的戰(zhàn)利品
他們吃東西的方式,也很狂野不羈。吃生肉,聽說過嗎?沒有幾分熟,直接殺了就吃。這并不全是因為燃料不足沒法烹制熟食,而是因為缺少植物食物,人體就無法攝取足夠的維生素。而煮熟的肉會喪失大部分維生素,大大降低因紐特人對敗血病的抵抗力。吃生肉,就是生存需求。甚至他們還愛吃腐肉和動物內(nèi)臟,他們常常將獵捕到的動物加工成肉塊后,腌在鯨魚油里,可以保存好幾年。
?。?/p>
因紐特人視角:雪屋里也可以很暖和
現(xiàn)代人視角:這怕不是睡在寒冰床上吧
雪屋一度成為因紐特人的標志之一,但其實建造起來,講究可大了!建造冰屋的雪是常年積攢不化的雪,這些雪經(jīng)過長時間的強風(fēng)吹拂和日照,內(nèi)部形成的冰晶變成硬雪,有足夠的建筑強度。更神奇的是,建造時完全不用任何輔助材料,熟練的建造人一個人就能搞定三四人居住的房間!
獨特的住房——雪屋
因紐特人在建自己的雪屋
技術(shù)高超的因紐特人,在建造雪屋時,通常先選擇一塊合適的雪地,畫好墻線,把地面壓實整平。有些雪屋在做地基時還會向下挖一個大坑,利用大坑本身的圍合來保溫。然后再將雪塊依次呈螺旋上升擺成圓圈的形狀,最終封頂。據(jù)說,因為合理的設(shè)計,圓頂雪屋很溫暖,屋內(nèi)的溫度甚至可以達到16°C。
當(dāng)然,一些因紐特人也會用鯨魚骨頭和木頭來建造房屋,像草皮屋一樣,外形看上去像極了蒙古包。
因紐特人到底起源于哪兒?
作為世界上最不怕冷的民族,因紐特人不僅在婚俗和喪葬等方面奇特?zé)o比,連他的起源來歷至今都是一個謎團,困擾著人類學(xué)家。傳統(tǒng)歷史學(xué)家分為三派,認為因紐特人主要有三個來源:南阿拉斯加、西伯利亞和中國殷商文化。
這其中,因紐特人和中國的關(guān)系最被廣泛認同。然而,在沒有進一步明確的考古證據(jù)之前,這一學(xué)說還是遭到很多質(zhì)疑。2018年,美國媒體又爆出了一個新觀點:因紐特人不是起源于殷商,而是中國更早的良渚文明!
左為饕餮紋,右為史前因紐特人使用的捕獵器具
而這一新觀點,完全建立在“殷商說”的基礎(chǔ)上。上世紀30年代,美國考古學(xué)家亨利·柯林斯發(fā)現(xiàn),出土的因紐特人器具上,往往雕刻兩個同心圓來代表眼睛,海象牙器物上的獸面紋也與商代饕餮紋的藝術(shù)特點極為相似,由此判斷因紐特人受到過商朝藝術(shù)的影響。同樣的考古證據(jù)上,中國一位叫曲楓的考古學(xué)家卻有新發(fā)現(xiàn):
“良渚文化有重要的水獵經(jīng)濟,而史前因紐特人也有類似的傳統(tǒng),二者都出土了大量鯊魚骨、鯨魚骨和獨木舟的殘骸,同時良渚文化出土的一些木器與舊白令海文化中用狩獵的象牙哈噴器首非常相似,很可能是其原始形式。”
左為浙江出土的良渚玉器,右為因紐特人的狩獵用具哈噴器頭
風(fēng)格與良渚玉器非常相似的史前愛斯基摩文物
沒想到“良渚來源說”一出,讓此前一直認同因紐特人起源于殷商的美國學(xué)者威廉·費茨也開始倒戈。但問題來了,良渚文明位于浙江,因紐特人卻位于北極,兩者之間相隔萬里,良渚文明又是如何成為因紐特人的起源?難道是在世紀冰河時期,通過冰封的海峽陸橋來到北極圈的?
大禹治水
眾所周知,在史前文明中,世界各國都有洪水的記載,中國有“大禹治水”的傳說。而良渚文明位于中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很可能也遭遇了大洪水??脊虐l(fā)現(xiàn),在良渚文化的斷層上面,有一層厚厚的淤泥堆積。顯然,良渚文明是在同一時期消失,然后被大洪水帶來的泥土掩蓋。當(dāng)時良渚人修建的大堤壩沒能挽救他們的家園,于是,他們不得不向外遷移。
根據(jù)考古學(xué)家推測,當(dāng)時良渚人分為兩支:一支向地勢更高的長江中上游遷徙,給蜀地帶去先進文明,三星堆文明爆發(fā)或與此有關(guān);另一支則向北方遷移,和當(dāng)時的華夏部落聯(lián)盟,即龍山文化族群發(fā)生沖突,戰(zhàn)敗后,部分良渚文化被龍山文化吸收融合,而部分族民可能逃過一劫,繼續(xù)往北方逃亡,直至通過白令海峽,來到了阿拉斯加,后逐漸擴散到北極圈,形成后來的因紐特人。
阿拉斯加大學(xué)極地博物館收藏的薩滿舞蹈用面具
因紐特人獨特的喉音唱歌方式,類似于圖瓦、蒙古等族的呼麥
但民間似乎更傾向于因紐特人的祖先是蒙古人的說法。他們矮個子、黃皮膚、黑頭發(fā)不僅符合蒙古人種的容貌特征,連搭建的雪屋或獸皮帳篷也類似蒙古包,還信仰薩滿教。然而,最新的基因研究發(fā)現(xiàn),他們更接近于西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