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時候似乎心軟的人,比別人更容易遭遇人際邊界模糊。心軟看起來好像只是個善良的問題,但在這個貌似簡單的概念后面,往往隱藏著混亂——容易出現(xiàn)籠統(tǒng)的觀念取代做事的度、對自我支配能力的缺乏誤以為是對他人的寬容。
當(dāng)一個心軟的人在面對一個兩難的處境,左右權(quán)衡,沒了主意的時候,最終促使他打破原則,越過邊界還不自知的,往往是那些耳熟能詳,卻很難在不同境況下,能把握好分寸的觀念。這些觀念往往給他的心軟一個理論上的依據(jù)。
你有沒有過這樣混亂的境況,一面有人傷害了你,一面你在想要氣憤反擊的時候,又想起了“退一步海闊天空”,從而陷入了糾結(jié)矛盾。并不是這句話本身有什么錯,而是它應(yīng)該用在什么時候,什么情況,怎么用,對解決事物的效果如何,這才是該認真考慮的。
退一步,可能是寬容也可能是縱容;可能是包容,也可能是退縮。
不分具體情況,不看后續(xù)結(jié)果,只抱住一個觀念,一想到這個觀念,就心軟了,不知道該怎么辦了。比如:
“這是我媽!”
“家人和睦最重要?!?/p>
“人還是寬容點,何必斤斤計較。”
這些話都對,但都是生活大方向上的。是你媽要尊重孝順,不代表她可以不尊重我;家人和睦很重要,不代表發(fā)生了矛盾,就可以不解決;寬容不斤斤計較值得贊美,不代表縱容一再的挑釁和得寸進尺。
這一切都是可以酌情理解、寬讓的處事觀念,但不是可以就此一筆抹去所有矛盾和問題的糊涂。
撇開具體情況和可能加深的矛盾不談,一路忍讓,會分不清是寬容還是對自我軟弱的屈服。
也許守住原則,守住邊界,再談寬容也不遲;而不是先談寬容,寬容到邊界模糊。
寬容是對待人和事情的一種態(tài)度,不是行為原則上的無限讓步。
對于重復(fù)發(fā)生的、得寸進尺的行為,也許第一步要做的不是考慮是不是情有可原,而是先說“不”。
我們現(xiàn)在經(jīng)常說要學(xué)會說“不”,但可能對很多人來說還是有難度。這個難度在哪里呢?沒有切身體會的人,也許會不理解,不就是說個“不”字嗎?有什么難的。
其實,看到那些干脆簡單的對別人的要求說“我沒時間”,“我有事”的人,還真是對他的爽利冷酷羨慕嫉妒恨。
很好意思的。這就是他們的王牌。
但和很多不自覺的、缺乏感情和感恩心的人相處,心軟的人很吃虧。他的優(yōu)點往往是重感情的、善于為別人考慮的,在交往中是付出感情的,如果他來往的是和自己一樣的人,是有能力領(lǐng)會別人的善意,回饋別人的善意的,那就會形成美好情感的良性循環(huán)。
但有些人是不能領(lǐng)會善意和回饋善意的,在這種交往中,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他吃定的就是你的心軟,你的不好意思;你越不好意思,他就越好意思。只有你也好意思的時候,他才知道不好意思。他才會變得通情達理起來。
其實,對一個人來說,說“不”之所以有點難度,不只是因為他是個心軟的人。心軟的人,有有感情,有同情心,能感覺到他人的一面,但也不會必然導(dǎo)致行為的退讓失度。
你的心軟中有多少是善良,有多少是軟弱恐懼;有多少是感情豐富,有多少是自我支配力松散而成的氣弱,這個要分清。
也許,我們已經(jīng)學(xué)到了這個觀點的精髓:不過度承擔(dān)別人的情緒,別人的感受。該他們自己擔(dān)著的,就讓他們自己去承受。
但是,讓人對自我產(chǎn)生懷疑的是,有時似乎很難從這種別人強加給你的承擔(dān)中解脫。
有一種拿你當(dāng)花肥的人是這樣的,有本書中的描述很精準:這些人從來不打電話問你的近況。這是一條單行道,所有的注意力和情感都流向他們,而不是你。
仔細分析,你會發(fā)現(xiàn),在這種交往中,別人總是在強調(diào)“我”,而你不會,你最嚴重的不只是說不出“不”這個字,而是在很多表達中,你有意的壓抑了自己,放低了自己,不再表達“我”。
在兩個人的交流空間中,既然只有一個單行道的“我”,勢必會出現(xiàn)有一方過度承擔(dān)的局面。
一個人之所以很容易困在心軟中失去交往的分寸,一來確實是善良的,感情豐富的,二來細查也可能發(fā)現(xiàn),和一個人從一開始把自己放的低,把彼此的融洽當(dāng)作最重要的事有關(guān)系。
他不是像有些人,第一原則是維護自己正當(dāng)?shù)睦?,第二才可能是和睦相處?/p>
他的第一原則恰好是把融洽看的可能比自己的正當(dāng)利益更重要,所以才會容易在“寬容”“忍讓”這樣一些本身自有價值的觀念中迷惑,才容易一再放低自己。換句話說就是,從一開始他的邊界就比別人的更低,更模糊,更松散,所以就他自己來說,也更沒有從心理上做好捍衛(wèi)的準備。
那么一個人為什么會把彼此的關(guān)系融洽看得比個人的利益更重要呢?僅僅是因為心軟?怕傷害別人?內(nèi)心富裕,所以不在乎個人小小的得失?
這些原因也許都存在,但還有一個原因,也許這種示好,這種把自己放低,把“我”降低存在感,以此來表示對關(guān)系和睦的重視和誠心,其實表達了一種迫切的交易心態(tài):我誠心誠意的對你好,期望你也誠心誠意的對我好。
但因為這從本質(zhì)上是一種單向交易,是一種基于你個人想法和需要的交易,換句話說,就是你可能比對方更需要融洽的關(guān)系,它就有可能消耗你,非但不像你想的,帶給你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反而因為這種失衡的付出收益狀態(tài),讓你和他人的關(guān)系更容易產(chǎn)生矛盾。
你變得更不敢在關(guān)系中要求別人,同時更不敢拒絕別人的要求;你對自我的感覺越虛弱,越感到自己的膽怯,你對別人就需要更多的情感回饋來安慰;而為了得到這種情感回饋,你可能投入更多情感,把自己的情感全部敞開,全無保留,這樣的結(jié)果是對方更敢拉下臉,你也更怕對方拉下臉。
你不知不覺就進入了一種莫名受壓抑的情況:你被對方的不快情緒脅迫了。不光是心軟,臉也越來越軟。
有時候心軟的人容易為了不傷害別人,為了別人的感受,為了短暫的關(guān)系和睦,一再放低自己。
“一再放低自己”,這似乎成為唯一可掌握的、維持關(guān)系的、自己可以調(diào)節(jié)的杠桿;翻譯過來,也許不是真正的寬宏大度,而是一再壓縮自己,成全別人的空間。
在交往中什么都圍著別人轉(zhuǎn),也許有恐懼、需要更多的情感交流、更懶于應(yīng)付人際關(guān)系的原因;也有一種情況是,你無形中受到了對方的情緒脅迫而不自知。
對方越敢于拉下臉,敢于要求,敢于好意思,你就可能因為感情的過度參與,而不能及時止住感情的參與,及時撤出感情,也好意思起來。
同時,因為頭里示好所帶來的、可能表現(xiàn)過度的熱情;和后來為了掩飾憤怒,同樣會表現(xiàn)過度的熱情。
這種壓抑是這樣的,當(dāng)對方總是冷淡的回應(yīng)你,而你卻總是擔(dān)心自己不夠禮貌,不夠溫暖,怕對方覺得你太冷淡而受到傷害,還要壓抑自己的不快假裝高興;你明明體力不支,還是為了讓對方感覺賓至如歸,而炒上一桌子菜。
他越好意思的,你為了掩飾和壓制你內(nèi)心的憤怒、不滿,你就有可能做出更客氣、更笑臉相迎、更過度付出的事來。
最后,你會發(fā)現(xiàn),正因為你很憤怒,你反而為了掩飾,在回應(yīng)的時候,不僅沒有冷淡,還假裝萌萌噠;正因為你嫌麻煩,你不止多給他做了兩個菜,而且出于一種莫名的來自對方的情緒脅迫,你還買了各種水果,準備了零食茶水,你被完全的壓制了。這種來往成為一種情緒透支和壓力。
你失去了表達自己真實情緒的能力,也許還是小菜兒,最讓人郁悶的是你感覺自己被對方壓制了。
也許一個人應(yīng)該考慮的是,心軟、善良并不是造成這種越界的原因。心軟善良和有自我、敢于表達自我、情感獨立做事有決斷,可以并行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