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視覺志(id:iiidaily)
作者 | 張先森
被稱為今年“最佳國劇”的《長安十二時辰》(以下稱《長安》),至今在豆瓣上有超過24萬人打出了8.5的高分。
在刷屏了一個多月后,“長安反恐24小時”的大戲終于落幕,原來背后的大boss居然是徐賓?!
關于劇情我們暫不討論,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隱藏在劇情背后的“職場潛規(guī)則”。
先說說長安,長安是什么樣的呢?
馬伯庸在《長安十二時辰》的后記中寫道,長安城是一個夢幻之地:
“一個秩序井然、氣勢恢宏的偉大城市,三教九流、五湖四海的諸色人物云集其中,風流文采與赫赫武威縱橫交錯,生活繁華多彩,風氣開放多元。”
在今天看來,長安就像不相信眼淚的北上廣,匯聚全國八方客,無數(shù)的張小敬和徐賓們在那里掙扎、奮斗,在那痛并快樂著。
一場“長安保衛(wèi)戰(zhàn)”,其實也是這些人的奮斗史(上位史),是一個時代即將落幕的縮影。
01
736年,53歲的林九郎正式當上中書令。
中書令就是右相,位高權重,大唐的CEO,真正的職場老司機。
劇中林九郎對應的歷史人物是李林甫,文化水平不高,但官一直做到一代權相,憑什么?
最初,李林甫不過是一個基層官員。
靠著察言觀色、見風使舵的本事,李林甫在官場中步步高升,籠絡了一批支持他的人馬,凡是不入他的圈子,就是他的敵人。
李林甫擅長給人挖坑設套,一個典型的兩面派。
兩面人都是戲精,愛玩陰的,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左相李適之入他的坑被罷了相,張九齡被他挑撥離間貶官,就連安祿山都對他馬首是瞻……
李林甫在這場權力的游戲中玩得溜,還因為他有兩把刷子,法律和音律。
他為人快準狠,在修訂法律方面業(yè)績頗豐;他文憑不高,但精通音律,是個合格的音樂愛好者,很容易跟愛好歌舞的唐玄宗玩到一塊。
當藝術成為政治的工具,又反過來挖了王權的墻角。
唐朝覆滅后,還有人重蹈它的覆轍。
蔡京寫得一手好字,因此跟熱愛書法的宋徽宗惺惺相惜,上演了一出屌絲逆襲的好戲;宋朝“球王”高俅,也攀上了同樣熱愛足球的宋徽宗,最后葬送了大好江山。
蔡京和高俅的升級版就是秦檜,其他朝代如明朝的嚴嵩,清朝的和坤,貪權貪財,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02
透過《長安》,可見李林甫的世故圓滑和弄權之道。
在恐怖分子活躍的長安城內,狡黠的林九郎把自己關在府中,里三層外三層重兵把守。
后來蕭規(guī)殺入花萼樓,他全然不顧圣人安危,跑得比誰都快,活脫脫一個膽小鬼。
如此貪生怕死之人,怎會在職場上混得開?
林九郎是個聰明人,他知道在老板面前什么當講,什么不當講;他還喜歡打小報告,口蜜腹劍,深得老板歡心。
在很多方面,林九郎就是行走的“職場教科書”。
他說:“年輕人總想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不想按老規(guī)矩,他們不懂,老規(guī)矩才是最不容易出錯的?!?/p>
看看他人家,多老辣,多圓滑啊。
他信奉“細節(jié)決定成敗”,還說細微之處,方顯功夫。
細節(jié)對他來說就是察言觀色,他知道圣人多疑,就讓人給嚴太真(原型楊貴妃)換了破的茶具,讓圣人懷疑郭立仕私藏了金器,也就達到了他離間計的目的。
林右相的職場“情商”是很高的,可惜他的小聰明都用在了這些壞心眼上。
他的“高情商”還表現(xiàn)在會籠絡人心,也會找人替他背鍋。
職場上最怕做背鍋俠,如果遇到像林九郎這樣擅長甩鍋的上司,可以說是很倒霉了。
林九郎深諳用人之道,他說:“年輕人總是不懂得一個道理,話不是說出來就有用,要看聽話的人愿不愿意聽?!?/p>
一些基層干部向他干謁詩文,想得到他的提拔。
他不信這一套,那他是怎么判斷一個人呢?
林九郎說:關系,看這人從前得誰重用,與誰為敵。
他的理由是對的,畢竟物以類聚,因為人以群分。作為CEO,他識人用人的依據(jù)不是憑他之言,而是全面了解,看他的圈子和社會關系。
林九郎聰明反被聰明誤,他過分熱衷圈子文化,每天想著怎么排除異己,把許多知識分子都排擠到了邊疆,搞得辦公室內一個能辦事的都沒有。
一個搞各種小圈子的職場,必然要耽誤正事。
在他的支持下,安祿山崛起。最終“安史之亂”的爆發(fā),李林甫有不可推卻的責任。
職場老司機也會翻車,李林甫最后的下場,也應驗了那句“no zuo no die”。
03
林九郎是職場老司機,他手下還有一個年輕版的“林九郎”。
他叫元載,歷史上確實有這個人,出身微寒,后來一步步爬到了宰相之位。
《長安》里的元載,八品小官,沒錢沒背景還愛裝x。
他先是假裝救出了王韞秀,扭轉了自己的人設。
然后靠女人靈活輾轉在各方勢力之間,關鍵時刻出來插一腳,最后坐收漁翁之利,從此走上了一條陽關道。
劇中的元載真是太令人討厭了,大家都盼著他領飯盒,可這部劇里他注定不會死,因為他還沒當上宰相呢。
雖然出身卑微,但這番話無疑打動了傻白甜王韞秀。
這點不得不服元載,他確實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抓住機遇,審時度勢,迎娶白富美,走上了人生巔峰。
元載“厲害”在哪呢?
一,他對機會有超乎常人的敏銳嗅覺。
啟示:在職場,升職加薪的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小人物也能搏出一片天地。
二,他擅長權衡利弊,凡是給自己留一條后路。
啟示:“后路”洗白后就是B計劃,工作中要放遠目光,考慮后果,做二套方案才不容易出錯。
三,他識時務,找站對了靠山。
站對了風口,豬都能飛起來。元載的風口,是對機遇的把握,也是陣營的準確判斷。
他先是靠女人上位,又攀上了辦公室大紅人李輔國,討好了老板唐代宗。
四,他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利用一切資源為自己的升官之路開道。
啟示:做人別太自私,更別太貪心,畢竟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元載有多自私?李輔國引起老板不滿之后,他親自參與到鏟除李的計劃中,對靠山過河拆橋。
扳倒了李輔國,元載又除掉了一個大宦官,終于成為老板的紅人,官至宰相,成功實現(xiàn)了從青銅到王者的逆襲。
然而得勢后的元載,變本加厲,獨攬大權,貪腐至極,最終被老板賜死,沒收個人全部財產……
元載的進階之路很勵志,但他的職場生涯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運氣好的時候,千萬別飄。
04
有人問:如果上司是右相,同事是元載,該怎么辦?
答:跳槽到隔壁李司丞工作室。
李必是一個好領導,為保太子和保蒼生焦思苦慮,也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更難得的是,他對部下一視同仁,沒有領導架子,他對奴婢檀棋說“你在我這里能辦大事”,他不想辜負任何人。
作為靖安司首腦,他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啟用死囚張小敬,主持長安反恐工作,運籌帷幄之中。
實際上,李必是執(zhí)行者,何監(jiān)才是靖安司的一把手。
何監(jiān)的原型就是賀知章,最長壽的唐朝詩人,辦公室里德高望重的元老,就連老板見了他都叫一聲“賀老”。
自36歲成為浙江高考狀元,賀知章混跡官場50年屹立不倒,靠的就是6個字,人脈、人情、低調。
賀知章的朋友圈有多牛?
他和張若虛等并稱“吳中四士”;和李白、李適之等謂“飲中八仙”;又和陳子昂、孟浩然等稱為“仙宗十友”……
有時候搞事業(yè),拼的就是社交和人脈。
賀知章混得如魚得水,最后衣錦還鄉(xiāng),還靠人情。
他雖然自稱“狂客”,他張弛有度,不像李白那樣得罪權貴;它雖身居要職,卻謹言慎行,跟在老板身邊幾十年沒有半點差錯,可見他對人情的判斷之準確,無人能及。
賀知章人情之厚,在于他會夸人,喜歡給同事點贊。
他最著名的一次夸人,是看了李太白的一首詩后夸贊道:“你簡直就是天上貶謫下來的仙人啊!”
從此,李白“詩仙”的名號就這樣流傳開來。
成大事者往往低調務實,賀知章就是個表率。
他生了兒子,老板幫他取名;他退休了,老板帶隊為他踐行,排場之大,轟動一時。
按理說這樣的老人榮歸故里,當?shù)毓賳T肯定要手捧鮮花列隊迎接:領導辛苦了。
可是并沒有,因為賀知章回家非常低調,穿得普普通通,村里的小孩笑著問他:你這糟老頭子,是從哪里冒出來的呀?
曾經叱咤風云的大佬退出江湖,能有這般低調境界,與栽跟頭的元載形成鮮明對比。
05
元載的另一面,是張小敬們。
一些人為了權力而步步算計,一些人卻為了長安和黎民步步驚心。
他們的是崔器,是蕭規(guī),是徐賓,是檀棋,是聞無忌,是張小敬,是掙扎和奮斗在長安的底層人物。
比起元載和右相的精通人情世故,工作履歷相當豐富的張小敬,能力卓絕,卻安于本分。
蕭規(guī)抱著第八團的旗,說“就算我倒下了,旗也不能倒”。
軍旗對他來說就是信念,也是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他參與徐賓的計劃,除了為第八團討一個公道,也想讓所有人知道他們的故事。
蕭規(guī)、徐賓和聞染都有一個共同目的,讓張小敬活著。
在張小敬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甘于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
凡人也要有夢想,長安是張小敬不愿醒來的夢。
他有原則,有底線,他說他是個兵,就是不退,不退就是初心不改、堅持到底,為的就是心中的信仰。
張小敬的信仰是什么?長安。
哪怕長安只有一個百姓,也值得他守。
悲劇的是,底層員工有信仰,老板卻沒有。
開元盛世之后,李老板開始膨脹,終日沉迷于歌舞酒色。
他專心享樂,讓“奸相”李林甫做了CEO,也為集團埋下了一顆炸彈。
一個繁華盛世就這樣一點點潰爛,歸根結底都是人的原因。
盛唐衰落,唐玄宗無心朝政,林右相們溜須拍馬,奸臣當?shù)?,外部勢力虎視眈眈?/p>
越是繁盛,就越是落寞,長安城外已是民不聊生,而皇帝毫不知情,只想著煉丹長生。
蕭規(guī)本是放下了兵器,當老板自詡是神,他才明白一切多么可笑。
他拿起武器,和張小敬企圖改變老板的思想,可一切終究是來不及了。
華麗的盛世外衣下,早已經潰爛不堪。
徐賓是一切陰謀背后的大boss,一個看起來老實忠厚的小人物。
但他有傾世之才,善以大案牘術推演案情,在今天看來簡直就是大數(shù)據(jù)的先行者,典型的程序猿AI,行走的人肉搜索引擎。
他算計好一切,更算準了人心,要做一件轟轟烈烈的大事。
“人這一生,總要做一件讓自己得意的事,才好意思閉眼?!?/p>
也有人說,徐賓背后的金主才是終極大boss?
編劇沒有給出答案,或許在給11年之后的安史之亂埋下伏筆?
已經不重要了。
不管如何,張小敬救得了一時救不了一世,大唐不會因為這十二時辰的反恐行動而萬代平安。
天寶三年元宵的這場仙燈會,是最后的盛世狂歡。
元宵過后,長安城內白雪紛飛,像是由盛轉衰的寒冬。
這時候,畫面轉為黑白,李必潛心修道;登徒子cp沒有走到一起,檀棋進宮,張小敬放棄老板給的高薪厚職,他說他始終是守長安的兵。
正應了他唯一會的那首詩: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李必問檀棋,人都走了你還在看什么?
檀棋說,長安的太陽,真美。
一語雙關,張小敬是長安的太陽,他身上有光;
大唐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