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王入陣曲》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歌舞戲。起源于北齊,盛于唐代。是為歌頌蘭陵王的戰(zhàn)功和美德而作的男子獨舞。
蘭陵王高肅,字長恭,是南北朝后期北齊的宗室名臣、名將,據(jù)說也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美男子。
北齊乾明元年(560年),十九歲的高長恭受封蘭陵王,高長恭為今人所熟知,一方面是因為他的戰(zhàn)功卓著、相貌非凡,另一方面也因為他的爵位之一——蘭陵王。
在封建時代中前期,封王往往有實際的或遙領的國、郡。蘭陵王高長恭被封蘭陵郡,秦漢時期就有蘭陵縣,屬東??ぁN鲿x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析東??ぴO蘭陵郡,郡名同蘭陵縣,郡治在氶城(今棗莊嶧城東部),而不在蘭陵縣(也是今臨沂市蘭陵縣),因而今天人們戲稱蘭陵王為“棗莊王”,所以你猜蘭陵王到底跟棗莊親還是跟臨沂更親?
說到這里,我們大概都知道北齊的高長恭受封的蘭陵在山東。但你可知道差不多同時期的長江之南、今江蘇南部也有一個蘭陵郡?這個蘭陵郡出了南齊高帝蕭道成、南梁武帝蕭衍這兩位同族的兩代帝王。
蕭道成是西漢丞相蕭何二十四世孫。蕭何居住在沛縣(今屬江蘇徐州),其孫——侍中蕭彪免官后居住在東??ぬm陵縣中都鄉(xiāng)中都里。西晉元康元年(291年),東海郡析置蘭陵郡。東晉初年中原人士衣冠南渡,淮陰縣令蕭整渡過長江來到晉陵郡武進縣(今江蘇常州)的東城里居住。當時寓居南方的北方人,都用北方家鄉(xiāng)的州郡名字在南方設置地名,于是蕭道成一族便成了南蘭陵人,這時的南蘭陵和原晉陵是同一個地方兩個政區(qū)。
這并不是孤例,南方不僅有蘭陵郡,還有北海郡、東???,再高一級還有徐州、兗州、豫州這些原屬北方的政區(qū),這就是南北朝時期集中出現(xiàn)的獨特現(xiàn)象——僑州郡縣。
僑州郡縣并不只是南北朝時期的特色,是中國歷史上以流亡人民原籍的州郡縣舊名設置在所寄居之地的州郡縣。西晉亡后,中原戰(zhàn)亂,人民流徙,西起涼州,東至遼東,均有設置僑州郡縣,尤以秦嶺、淮河以南,東晉、南朝境內為最多。
晉元帝寓居江東,百姓自拔南奔走,并謂之僑人,皆取久壤之名,僑置郡縣,往往散居,無有土著?!端鍟な池浿尽?/blockquote>司、冀、雍、涼、青、并、兗、豫、幽、并諸州,一時淪沒,遺民南渡,并僑置牧司,非舊土也。——《宋書·州郡志》東晉初期,僑州郡縣皆用北方原州郡縣名。東晉末,劉裕收復青、徐諸州后,在新收復的原州郡名前加“北”字,與南方僑州郡縣相區(qū)別。南朝宋以后取消“北”字,而在僑州郡縣前加“南”字,以示收復北方故土的決心。東晉南朝僑州郡縣主要集中在長江下游一帶,其中又以江蘇為多,僅今江蘇鎮(zhèn)江、揚州附近,就僑置了徐、兗州、青、幽、冀、并等州及其所轄郡縣,如今淮安(北兗州)、揚州(南兗州)、鎮(zhèn)江(南徐州)、連云港(青州)等。江南武進一縣附近僑置了二十個郡六十多個縣,今鎮(zhèn)江市區(qū)還有一條東西向的主干道叫“南徐大道”,南徐即南徐州。
冀青幽并豫都“搬”到了淮南鎮(zhèn)江市區(qū)的南徐大道,這里曾經(jīng)是南徐州其次是長江中、下游和近陜西秦嶺以南。
唐張籍《永嘉行》有“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晉語”,確系寫實。東晉、南朝為了鞏固僑寓政權和招攬北方移民,對僑民采取減免賦役的優(yōu)待。東晉初設置僑州郡縣,原為一種臨時建置。
人佇鴻雁之歌,士蓄懷本之念,莫不各樹邦邑,思復舊井。后因南北長期分裂,遂成長期制度。由于十六國時期北方曾發(fā)生過多次戰(zhàn)亂,大量移民南遷,于是僑州郡越來越多,領土卻越來越小,尤其是對南方原有行政區(qū)劃形成了擠壓,原揚州和荊州分置東南之地為江州,今浙江紹興等地又分出揚州建東揚州。郡縣越分越多,有時甚至會出現(xiàn)兩郡同置一縣和兩州同治一郡的雙頭郡縣,行政區(qū)劃十分混亂,也增加了行政成本。
東晉、宋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擠壓南方行政區(qū)的情況東晉咸和以后,一方面由于土著與僑居雜混,造成戶籍紊亂,政府管理不便;另一方面為了“財阜國豐”,增加賦稅(特別是兵役),迭送土斷之法,各僑州郡縣多“依界土斷”。由是裁撤或合并一些流寓性的地方機構,許多僑州郡縣被省并。但在省并的過程中,朝廷又往往把一些江南的縣邑,轉移給僑州郡管轄,使得僑州郡有了實際轄地,這樣不僅沒有徹底消除僑州郡,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搞亂了長江中下游固有的地方行政系統(tǒng)。
南齊江浙地區(qū)的政區(qū)分布隨著兩晉南北朝三百多年的割據(jù)紛亂,歐亞大陸東南角這片土地上的混亂的行政區(qū)劃直接導致的局面就是漢末以來十三州牧、近百個郡國、一千多個縣的建制到了隋初已經(jīng)過亂不堪。
有鑒于此,西晉之后最大的統(tǒng)一王朝隋開始改革地方行政區(qū)劃,廢除郡一級,地方為州縣兩級,削減了行政層級,并對地方行政區(qū)劃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調整,后世雖多有州郡互換,但唐宋兩代基本以隋為基礎,形成了州(郡)兩級為主的地方行政區(qū)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