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你也聽說過“旁觀者效應”吧?在足夠多的人群中,由于責任的分散和各種原因?qū)е碌臒o知等過程,旁觀者們可能會感到更大的抑制,而不愿意挺身而出。根據(jù)最新的研究,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擔心的事情比我們想象的要少。這種相對抑制通常會被人多的力量所取代。旁觀者越多,我們越有可能得到別人的幫助?!叭硕喟踩钡睦砟羁赡茉俣攘餍小?br>
城市閉路電視錄像(CCTV)的跨國數(shù)據(jù)顯示,在10起公共沖突中,有9起是有旁觀者做出幫助行為。一項使用多個國家城市閉路電視錄像(CCTV)的新研究發(fā)現(xiàn),在緊急情況下,人數(shù)眾多的旁觀者可能比我們想象的更有幫助。“人多安全”的理念可能再度流行。
這個故事開始于1964年,Kitty Genovese在紐約市被謀殺,當時有30多名目擊者在場,據(jù)報道,這些目擊者沒有提供任何幫助。這一真實事件引發(fā)了數(shù)十項研究,表明旁觀者人數(shù)越多,越會抑制助人行為。
這種效應被稱為“旁觀者冷漠”或“旁觀者效應”。1981年一項著名元分析的作者總結(jié)了50多項相關研究,并宣稱這種效應“經(jīng)受住了時間和重復試驗的考驗”(Latane & Nida, 1981)。
因此,“人多安全”的理念被說是一個誤區(qū),《大眾心理學的50個大誤區(qū)》(50 great myths of popular psychology, Lilienfeld, 2010)一書也將它納入其中。如果你曾經(jīng)是一個受害者,在公共場合需要幫助,你最好希望沒有那么多路人。
但是在2007年,關于Kitty Genovese的真相開始出現(xiàn)在學術期刊上,即一些旁觀者確實通過嚇跑犯罪者或打電話給警察進行干預(Manning et al., 2007)。2008年,1981年元分析的真相浮出水面:計算中有一個錯誤。重新分析表明,旁觀者越多,受害者越有可能得到幫助,至少當旁觀者都看不見對方的時候是這樣的(如Genovese案)(Stalder, 2008)。
現(xiàn)在,在2019年的一項名為“我能得到幫助嗎?”—— Richard Philpot和他的同事們從多個國家的城市拍攝了大量的閉路電視鏡頭,結(jié)果顯示,在十件現(xiàn)實生活事件中有九件,至少有一個旁觀者確實做了一些幫助。此外,旁觀者越多,就越有可能至少有一個旁觀者會提供幫助。
這種大規(guī)模的自然的調(diào)查引發(fā)了人們對“旁觀者冷漠是個常態(tài)”的嚴重質(zhì)疑 (Philpot et al.,2019)。
抽樣城市為阿姆斯特丹(荷蘭)、開普敦(南非)和蘭開斯特(英國)。攝像機調(diào)查了“內(nèi)部娛樂區(qū)和中央商務區(qū)”,特別是像店面、公園和廣場這樣的地方。
研究人員從1225個片段開始,“公共空間的侵犯包含了任何程度的沖突——從最溫和的意見不一而吵吵鬧鬧到嚴重的身體暴力。”基于幾個標準,研究人員將樣本減少到219個片段。標準包括,最初沒有警察或醫(yī)護人員,沒有其他嚴重事件,如搶劫或毒品交易,以及剪輯片段能足夠符合技術質(zhì)量去做行為編碼。
旁觀者必須“以一種可能緩和沖突的方式對待行兇者或受害者”,才能算作是幫助行為。幫助行為包括“安撫手勢”、“安撫觸摸”、“阻止沖突各方接觸”、“將侵略者從沖突中抱起、推或拉離”、對受害者“給予安慰”或“提供實際幫助”等。
平均沖突持續(xù)了3分鐘多一點,大約有16名旁觀者,盡管這些行為統(tǒng)計數(shù)字在所有的片段中都有很大的可變性。關鍵的發(fā)現(xiàn)是,在90.9%的案例中,至少有一名旁觀者提供了幫助,在場的旁觀者越多,至少有一名旁觀者提供幫助的可能性就越大。這三個城市在幫助程度上沒有顯著差異。
研究人員得出的結(jié)論是:“與‘不參與是城市環(huán)境中的常態(tài)’這一觀點相反,這項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不同的國家和城市環(huán)境下,高水平的干預表明,參與才是現(xiàn)實生活中城市內(nèi)部公共沖突中的常態(tài)?!?/p>
研究人員以他們的研究結(jié)果得體地回答了這個問題:“我能得到幫助嗎?”,但這并沒有回答以下問題:“如果旁觀者更多的話,是否會更難出現(xiàn)幫助行為?”。換句話說,當旁觀者更多的時候,雖然一個受害者更有可能獲得幫助(至少一個旁觀者幫他),但是同時也會真的發(fā)生這樣的情況:每個旁觀者自己會覺得幫助行為更加受到抑制。
從技術上講,“旁觀者效應”指的是后面提到的抑制作用,但許多文章和通俗報刊作者模糊了這種區(qū)別。因此,人們對旁觀者效應的普遍理解似乎是,受害者在有更多旁觀者的情況下獲得幫助的可能性更小,而這項新研究顯然提出反駁。
研究人員承認存在局限性,包括他們對幫助的定義可能過于寬泛,他們只研究了市中心的位置,而且他們的研究設計是相關的(排除了因果關系的結(jié)論)。同樣不清楚的是,這些剪輯視頻中是否包含了任何與之前研究中常見的類似的緊急健康狀況,比如癲癇、撞車、暈倒或跌倒(Latane & Nida, 1981)。
對于其中的一些局限性,作者提出了相應的觀點,比如剪輯視頻中沒有聲音,就排除了旁觀者只是口頭干預的情況。所以,也許幫助行為的寬泛定義會夸大了幫助率,但是剪輯視頻中沒有聲音也可能導致幫助率被低估。
在近代史上,“人多安全”的理念是一種傳統(tǒng)觀念,過去被認為是誤區(qū),現(xiàn)在也許應該再次相信,至少在公共沖突的背景下相信它。那些備受關注的關于沒有旁觀者幫忙的新聞報道是真實的(不包括Genovese事件),但它們似乎是個例外。
一般來說,生動或恐怖的真實故事(與大規(guī)模研究相比)會使一般人感知更加深刻。新聞媒體和某些政客可能夸大某些事件或某些類型的人參與其中,導致不合理的刻板印象和恐懼。Steven Pinker因此寫道,“資深新聞讀者可能會被誤算”,部分原因是可得性啟發(fā)法 (Pinker, 2018)(譯者注:“可得性啟發(fā)法”指人們進行判斷時,常依賴最先想到的經(jīng)驗和信息,并以此作為判斷的依據(jù)。)更具體地說,我們可能需要放棄大城市生活的某些負面刻板印象。
別誤會我的意思。如果你發(fā)現(xiàn)自己身處一群人當中,急需立即幫助,最好還是按照課本上的建議去做,比如如果可能的話,你需要直接指著一個旁觀者來尋求幫助。在足夠多的人群中,由于責任的分散和各種原因?qū)е碌臒o知等過程,旁觀者們可能會感到更大的抑制,而不愿意挺身而出。
但是根據(jù)最新的研究,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擔心的事情比我們想象的要少。這種相對抑制通常會被人多的力量所取代。旁觀者越多,我們越有可能得到別人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