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ID:crystal_words),作者 趙曉璃,36氪經授權發(fā)布。
寫在前面的話:
今天的話題源于一則讀者留言,大意如下——
“曉璃老師,您好。很多人說我的一路很順利,學歷、外表等客觀條件都不錯,在成長過程中,周圍的人都認為我很優(yōu)秀。
進入職場之后,我發(fā)現自己做事無法全力投入,這不最近又辭職了,原本打算休息兩個月再找工作的,結果發(fā)現,當我試圖重新開始工作的時候,卻無法恢復之前的上進和積極狀態(tài)了,做事拖延,每天看劇刷手機,無法做正事。我到底該如何獲得自信和力量,找到生活的動力呢?”
先從表層分析,說下自信這件事。
所謂自信,是指一個人對自我的肯定:它可以通過自我肯定的方式獲得,也可以來源于他人的肯定。
所以,越是在自己感覺不自信的時候,越需要靜下心來,悉數自己具備的有利條件。
例如,你的人脈、專業(yè)、綜合能力、個人特質、特長、閱歷、經濟條件等等。
這個時候,你往往會發(fā)現自己沒有那么糟糕,你也有許多的優(yōu)勢值得依仗,完全可以給到你一些內心的力量,讓你一路前行。
最可靠的路徑莫過于,落實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把握力所能及的事情。
例如,你之前每天刷三個小時的手機,現在不妨試著刷兩個小時,這也是一種成長和進步。
越是情緒低迷的時候,我們最需要相對包容的環(huán)境或者他人。
如果你身邊有那種特別擅長鼓勵你、看到你身上閃光點的朋友,不妨和他們碰一碰,來自他人的認可與鼓勵會讓你的內心充滿能量。
自信還涉及到安全感、可控感等因素。
例如,一個自信的人,往往具備良好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和生存技能,有能力應對生活中可能遭遇的挫折,即便現實和預期出現了偏差,也可以修正自己的航線,盡快步入正軌。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認識自己的特質,培養(yǎng)自己的愛好特長、生存技能、自我調節(jié)能力、拓展興趣愛好,等等,都是對人生的成長、拓展和完善的過程。
再往深層分析,聊聊內心的恐懼。
從我之前咨詢過的案例來看,不排除這么一種可能,那就是——
之所以你現在不想那么努力,很可能是因為你過去的努力并非因為那是你想要的,而是做給親友看的,這種優(yōu)秀的評價像是甜蜜的陷阱,一方面讓你很享受,另一方面讓你感到很心累。
于是,你開始了幾個月的修整,你的內心渴望開始做些想做的事情,然而,躲在舒適區(qū)也是人的本性,畢竟,重新出發(fā)也需要一個能夠自我說服的理由。
與此同時,外在環(huán)境沒有把你逼到拼盡全力努力的程度,你內心也清楚,即使自己不那么努力,你也能過得不錯,所以為何還要努力呢?
所以,對你而言,目前你需要學會的是,不要再為他人看到才努力,而是找到自己想要努力去實現的目標和價值,只有發(fā)自內心的欲望才是個人最好的驅動力。
恰恰源于對結果的重視,恐懼意味著“害怕失敗”,因為你看重努力的結果,所以無法擺脫外在評價體系的影響和控制。
如果你希望突破這種恐懼,你需要找到一件事情(或工作),這件事本身能給你帶來滿足感和成就感,如果結果做得好當然很好,那是順帶的結果。
所以,你要學會調整思維,從過程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出發(fā),而不要只盯著結果。
最后再說個課題,那就是找到你自己。
這是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做的事情,事實上,這個過程正是我們擺脫過去的恐懼和被動努力所必須要經歷的嘗試。
如果你做事的動力源自外界,你就會因為結果不好反過來否定自己;如果你的動力源自你的內心,你就能做到穩(wěn)定地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生活。
所以,不夠努力并不完全是你的問題,這是人的本性;
但是我們可以做的,是重新尋找內心的驅動力,用自我驅動代替外界驅動,這才是我們未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動力來源。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