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yè)、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你可能也聽說過“人類的大腦只使用了10%左右,我們的大腦尚有90%等待開發(fā)”這樣的說法,但這并不是真的。人類大腦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先進和復雜的器官,雖然數百年來人們試圖研究和揭開人腦之謎,但我們對它的了解仍然有限。正因為如此,人們對大腦仍存在種種誤區(qū),本文列出了四種常見說法,看看有沒有你聽說過的吧。文章譯自Fast Company,作者Art Markman,原標題為4 common but harmful myths about how your brain works。
大腦有無限迷人的魅力。盡管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思考,但很少有人了解我們大腦的工作方式。因此,關于大腦,有一些持續(xù)存在的迷思。這值得強調,因為如果你和你的大腦“協(xié)同工作”,而不是抗拒它,你會思考地更有效。
人們一直在拋出這個數字,但這到底意味著什么呢?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大腦是一個極其耗能的器官。它通常占你體重的3%,但它消耗你每天消耗能量的20到25%。進化會消滅那些操作成本很高,而且沒有被使用的器官。
這個數字的來源并不完全清楚。一種可能性是,它指的是大腦中神經元(發(fā)送電信號并處理大腦信息的細胞)與支持結構(包括液體和隔離神經元并修復損傷的細胞)的比例。的確,神經元只是大腦中許多不同種類的細胞和結構中的一種。但是,所有這些結構對大腦的功能都很重要。
另一種可能性是,人們指的是大腦的能力。也就是說,也許人們只使用了他們潛能的10%。同樣,這個數字的來源也不清楚。更好的理解方式是,人們發(fā)展任何技能的能力都是實踐和天賦的結合(天賦指的是一個人在該領域發(fā)展的能力)。
記住一條簡單的規(guī)則:只要你努力練習,你幾乎可以精通任何技能(無論是基于思考的技能、音樂技能還是身體技能)。然而,如果你的目標是成為世界上最好的那個,你最好還是有一些天賦比較好。
如果你看一張大腦的圖片,你會發(fā)現(xiàn)左右兩邊(叫做大腦半球)是鏡像。大腦兩個半球由幾條組織帶連接在一起,其中最大的一條叫做胼胝體。
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神經科學家羅杰·斯佩里(Roger Sperry)研究了將胼胝體切除作為控制癲癇的一種方法的患者。癲癇病涉及大腦中失去控制的電信號。這項手術的目的就是防止這種瘋狂的電活動從一個腦半球傳到另一個腦半球。
斯佩里做了一個聰明的實驗,在實驗中,信息被呈現(xiàn)在病人的右側或左側,這使得信息最初只傳遞到大腦的一個半球。一般來說,信息是交叉的,所以呈現(xiàn)在左邊的信息在視覺上是交叉到大腦的右邊的,而呈現(xiàn)在右邊的信息首先到達大腦的左邊。
在正常的大腦中,這一信息會迅速穿過胼胝體并在兩側進行處理,但在裂腦患者中,這一信息仍停留在大腦的第一個半球。
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斯佩里發(fā)現(xiàn)很多語言能力(對于右撇子和許多左撇子來說)是在大腦的左半球處理的,而許多空間能力在右半球處理時更好。這項工作與19世紀對中風患者的觀察結果一致,而且在最近的大腦成像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結果。
從這項工作中,人們開始談論他們自己左腦或右腦的主宰,左腦應該是更有邏輯和算法的,而右腦應該是更藝術和直覺的。
大腦中既有直覺的,也有更費力的認知系統(tǒng),人們思考和推理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然而,這些能力與正常運作的大腦半球沒有任何關系。你大腦的兩個半球都參與了你所做的所有復雜工作。
給自己貼上右腦或左腦標簽的一個潛在危險是,你會忽視你從直覺或費力系統(tǒng)中獲得的信息。最有效的思考者是那些學習依賴直覺判斷(反映他們過去遇到的事件、對象和人的統(tǒng)計數據)和推理(反映他們已經學會執(zhí)行的程序)的人。畢竟,好的決定來源于正確的思考和感覺。
與此相關的一個觀點是,情緒會妨礙良好的思考。這種觀點認為,情感反映了一種更為原始的思維方式,而良好的人類思維是冷靜理性的。
認知神經學家約瑟夫·勒杜(Joseph LeDoux)指出,我們的感性和理性系統(tǒng)協(xié)同工作。例如,當面臨風險決策時,你可以說服自己去做幾乎任何事情。但是,伴隨這些冒險決定而來的焦慮感又給你提供了一些不應該忽視的寶貴信息。
情緒并不總是會給你帶來麻煩;但有時候,它們也確實能讓你免于做出糟糕的決定。
最后,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有很多關于“學習風格”的討論。許多人喜歡以特定的方式獲取信息。有些人喜歡聽東西。有些人喜歡讀書。有些人喜歡通過視覺獲得新信息。有些人喜歡能夠觸摸和操作他們正在學習的東西。
基于這些偏好,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在哪些模式下學習效果最好,人們之間存在顯著差異。也就是說,“視覺學習者”學習東西的方式不同于“聽覺學習者”或“觸覺學習者”。但丹·威林厄姆(Dan Willingham)和他的同事們的研究一致表明,當信息以不同的方式呈現(xiàn)時,人們對信息接收方式的偏好并不決定他們的學習效果。
即與那種流行的觀點相反,每個人在嘗試學習內容時,都能從不同交互學習方式中獲取不同的信息。因此,與其根據特定的風格來調整你學習新知識的方式,不如讓自己在不同的模式下都能接觸到不同的新知識,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你的學習效果。
譯者:Yoyo_J
本文來自翻譯,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