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看點:
在芬蘭八年然后回國,對于兩國教育的差異,作者從細微的方面,進行了觀察和思考。本文簡潔而深入,如果您對當下的教育狀況有所疑惑,不妨以此作為參考——我們的教育有哪些問題,而作為家長,我么能及時改變的又有什么?
本文授權轉載自:芬蘭吧
作者:錢文丹
周一
視野 ??
全文共2835字,閱讀時間8分鐘
??????
是的,我們全家回國了,在上海。
回到了故土,一切仿佛是那么熟悉,熟悉的地名、熟悉的街道、還有熟悉的舊友。八年前,因為家庭和教育,我去了芬蘭。八年后,因為家庭和教育,我又回到了上海。但不一樣的是,我還裝滿了一肚子的感受與新知。
在幸福國度生活八年后,我或許有了些變化,但我始終關心關注著教育。八年間,國內教育發(fā)生了很多新變化,但這次回來后,我特別感受到大家對創(chuàng)新教育的渴望,尤其是如何通過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對于這一重要問題,我不確定自己是否有答案,但我有些許片段,供大家討論。
場景一
回國后,我家小孩就讀了一個公立幼兒園,是一個非常氣派的幼兒園,設施完善,人員完備。開學第一天放學,我去接小孩,問:今天在學校好玩嗎?答:沒有玩啊。此時在一旁的老師有點著急了,說:“今天我們不是玩了敲鑼打鼓、貼福字、領紅包嗎?”小孩說,可那些都是你們在旁邊教我們的。
好一個小小的小孩,知道什么是free play,什么是guided paly, 并且在他的認知里,被指導和被教不叫真正的玩。
場景二
第二天,小孩明顯對學校有了點想法,在去學校的路上有點不情愿。我于是問他,你們難道沒有自由活動嗎,這樣你不就可以玩自己想玩的東西了嗎?我小孩的回答讓我大吃一驚,他說:我們自由活動期間只能干三件事情,一個是看書,一個是找人聊天,最后是自己去創(chuàng)造發(fā)明一個游戲。
很遺憾,自由活動是有邊界的。后來我進一步了解到,自由活動的時間也只是吃完點心、午睡醒后余下的那一點時間,不足半小時。
場景三
幼兒園已經兩三天沒戶外活動了。他跟我說:“天氣挺好的,可是大家都不出去。”對他來說,不下雨就是好天氣。后來了解到,對于去樓下活動早上是有50分鐘的安排。好多時候受陰天影響,就不出去了。看著許多先進的戶外設施,我只能耐心地等一等。
國內很普遍在糾正孩子坐姿,說坐不端正會讓孩子近視。但現實是,中國孩子的課堂坐姿放在全球來看,已經是坐得最筆直、最一動不動了,我們孩子的近視率依然很高?。?!我們在芬蘭學校和家庭經歷的是,孩子想用什么姿勢看書、玩耍、學習就用什么姿勢,躺著、趴著、跪著、坐著統(tǒng)統(tǒng)都可以。結果他們孩子近視的概率非常非常很低,中小學生幾乎沒什么人戴眼鏡。
芬蘭做對了什么呢?是讓孩子有充足的戶外活動和接觸日光,每天都要2、3個小時?。》姨m那種“無論天氣如何,我們都去森林的日子”、“沒有壞天氣,只有不合適的衣服”一去不復返。
場景四
得知上海科技館3月31日起閉館整修2年的消息后,3月28日我給小孩請了一天假去科技館玩。在科技館里,我們先去取了一張導覽圖,對館內全貌有個了解。但像往常一樣,我們并沒有按照規(guī)劃順利去參觀。
小孩很快被“生物萬象”展區(qū)的森林和石頭路吸引,第一遍幾乎是跑著逛玩的,只因為這石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起起伏伏,讓他有穿梭、冒險的樂趣。他提出再走一遍,我答應了,這次他觀察了非洲大草原、蟒蛇、昆蟲、蝴蝶;意猶未盡,還要再來一遍,我又答應了,這次他用望遠鏡看動物、聽和辨不同動物的聲音、蝙蝠;還不夠,又來了第四遍,他開始關注仙人掌、穿山甲,池里的魚,尤其是對穿山甲尖尖的臉部感到好奇,拿著手機一直在給它拍照。該走了吧?No,第五遍他要跟我玩捉迷藏,總是能找到一個地方躲起來,待我靠近時,跳出來嚇我。
我什么也沒講,他就這樣在自主玩耍過程中看完了生物萬象。后來,我們才去了機器人世界、人與健康、宇航天地、天空影院、信息時代等其他展區(qū),但他貌似興趣都不大,一次性就過了。
場景五
幼兒園要春游去植物園,詢問家長參加意愿,我們寫了:0家長1孩子。
問題來了:不能是0??!孩子要去的話,必須有一個家長陪同,要是沒家長陪同,孩子就不能去。我的天哪,怎么幼兒園春游還要家長??!孩子們好不容易可以一起在大自然里,多好的機會讓他們盡情同伴互動,盡情享受自然。當孩子之間玩起來,大人只是看護。
我知道幼兒園這種做法是出于安全考慮:一家一個家長,孩子安全各自負責。但我不能理解的是,要這么死板嗎?為什么不能是家長志愿者的形式來保證一定的成人-孩子配比?我小孩在芬蘭上了5年多幼兒園,經常去森林,要知道森林里的潮濕、崎嶇、斷木、水坑等,可比平平坦坦的植物園復雜多了,也沒對家長提出這種要求。
在中國上學,真的很費媽。
更深層的是,幼兒園要是帶著這種“管控”管理模式出游,即使去再多地方,或許只是徒有表面的熱鬧罷了。
當孩子來到一片植物園,不能自由探索,不能跟環(huán)境產生深度連接和互動,不能自發(fā)性地跟同伴在自然中玩轉一些活動,不能對著螞蟻觀察十幾分鐘,他們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如何發(fā)展?記住幾個植物的名字、小鳥的名字嗎?這只是“知道事物的名稱”,不是“真正理解這個事物”。
作為家長,我想要的是自主探索、有創(chuàng)造力、有獨立能力的孩子,不是聽話的孩子。我也知道“受傷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然會發(fā)生的事”。那孩子在自主探索過程中遇到的危險就是我該承擔的風險,我依然會選擇讓他去。
場景六
有一天,我?guī)『⑷⒓右粋€藝術工作坊活動。坐在車里,望著窗外擁堵的車流,我突然流下淚來。讓我感傷的是,芬蘭那種家門口的自然體驗、藝術審美體驗的生活方式一去不復返了。說實話,上海的藝術資源很豐富,但你得有大塊的時間,因為去哪里都要刻意安排,身體好容易累。
在芬蘭時,我們可以經常在森林里體驗自然藝術活動、自然科學活動、自然運動活動;可以春夏秋冬在自然里看色彩、看光影、看物種、看天氣、看樹葉;可以每個周末參加博物館、藝術館的工作坊,玩藝術、玩手工、玩材料,且面向所有孩子免費;可以在社區(qū)的游樂場和周邊的玩耍公園盡情玩耍,即使幼兒園的院子,他們放學后也不上鎖,而是開放給社區(qū),讓孩子們可以晚飯后、周末時來玩耍。是這樣的資源配置,讓孩子從小在玩耍過程中發(fā)展自主探究能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探索欲。
有時候我在想,在培養(yǎng)自主性、創(chuàng)新性人才方面,中芬兩國從幼兒園起有著巨大的土壤差距。我很同意我們需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我也很期待自己的小孩成為創(chuàng)新人才,但或許,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 EP1 END ——
#100個回國家庭的故事
這個系列旨在收集和分享100個回國家庭的真實故事,不限行業(yè),不限年齡,不限地區(qū)。
我們出走,帶著夢想去遠方。我們見過世界一流學術、科技、教育、藝術的樣子;見過良性社會土壤和風氣滋養(yǎng)出的創(chuàng)新人才;見過兒童友好型社會和學校的樣子;也見過不同國家“月亮的另外一面”。
我們歸來,帶著夢想回祖國。我們在回國前掙扎和不舍的是什么;回國后再適應本土文化的沖擊是什么;對自我、人生、職業(yè)發(fā)展的期待是什么;我們能為孩子的教育做些什么;甚至那些讓你懷念國外的瞬間,你是如何面對自己的“另一個聲音”。
如果你想分享自己家庭的回國故事,歡迎郵件聯系我:wendanqian@gmail.com。
這篇文章,相信能給你帶來觸動——為什么我們的孩子總是“聽話”卻缺乏主見,作為家長,我們又是如何協助各種外部環(huán)境,對孩子加以控制。
孩子能從生活中轉化為學習動力的契機很多,但是我們真的看到了嗎?我們是不是總在嫌棄孩子當下的喜好“沒意義”“浪費時間”……
需要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應該是作為父母的我們。多了解孩子大腦的發(fā)育進程,了解孩子心理和生理的發(fā)育階段,看清楚問題所在,加強親子鏈接,才能讓孩子真的成長,也能讓自己成長。
支持童行,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