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
衛(wèi)氣晝行于陽。夜行于陰。陰主夜夜主臥。謂
陽氣盡。
陰氣盛。則
目瞑矣。今
熱氣未散。與諸陽并。所以陽獨盛。陰偏虛。今病后不得睡者。陰氣未復(fù)故也。榮衛(wèi)之氣。晝行于陽則寤。夜行于陰則寐。
傷寒瘥后。
臟腑皆虛。榮衛(wèi)出入不能循常。緣
熱邪未散。與陽氣并。衛(wèi)歌曰。不眠腎證利而煩。大熱
膀胱胃里干。吐汗出下余懊。熱多熱少數(shù)般看。經(jīng)云。
胃不和。
臥不安。不和者。
津液干焦。
邪熱煩躁。陽獨盛而陰偏虛故爾。蓋夜以陰為主。陰氣則
目閉而臥安。惟夫陰為所盛。故終夜煩擾而不得寧。所謂
陰虛則夜凈者此也。若
陽虛而
陰盛焉。又有
夜靜晝煩之證耳。
少陰不利而渴。
不得眠。
豬苓湯。此停水也。若二三日以上。
心煩不得眠。
黃連阿膠湯主之。甚良。
太陽發(fā)汗多。或
大汗出。胃中干。
煩熱不得眠。欲飲水者與之。胃和即愈矣。若脈浮。
小便不利??士膳c
五苓散。吐汗下后。心中懊
虛煩。
顛倒不得眠。
梔子豉湯?;?a title="醫(yī)學(xué)百科:酸棗湯" >酸棗湯。大熱
干嘔。呻吟
錯語。不得眠。
黃連解毒湯。凡
陽毒熱病。皆不得眠。下后
發(fā)汗。無大熱。脈微沉。不嘔渴。無
表證。夜靜晝煩而不得眠??膳c
干姜附子湯。
陽勝陰。則狂眠亂夢??捎脳d子豉湯。陰勝陽則
驚悸昏沉。宜用酸棗湯。瘥后不得眠者。熱氣與諸陽相并。陰氣未復(fù)故也。宜用
梔子烏梅湯。或易簡
溫膽湯加
竹茹。此可通用。又
多眠歌。多眠神思若沉昏。
自汗風(fēng)溫默默然。
狐惑唇瘡沉細(xì)腎。
太陽浮細(xì)亦癡眠。陰虛
陽盛。人多昏昏閉目者。陰司合也。默默不言者。陰主靜也。多眠四證。二者病在經(jīng)。若太陽
惡寒。其脈浮細(xì)。是陽氣未盡復(fù)也。若狐惑淹沉。素得之
下利。則不忌陽可知矣。此所以為陽盛與風(fēng)溫證。
尺寸俱浮。自汗
喘息。
體重不收。默默然欲眠。不可發(fā)汗。可與葳蕤湯。病在少陰、
厥陰二經(jīng)。狐惑。覺
四肢沉重。
咽干聲啞。上
下唇瘡。害人甚急。有本條。少陰證。尺寸俱沉細(xì)。目欲寐。急與
四逆湯。復(fù)其陽氣。又少陰欲吐不吐。煩而
多寐。五六日。自利而渴。張氏無
治法。若是
小便白者??捎盟哪鏈趺睢埵嫌衷?。
少陰病。脈微沉變難活。貴乎詳而審之可也。太陽證。頭
項痛。惡寒
嗜臥。脈浮細(xì)?;?a title="醫(yī)學(xué)百科:胸脅滿" >胸脅滿者。宜用小柴胡湯。脈且浮。宜
麻黃湯。胃
傷風(fēng)。
發(fā)黃嗜臥。自有本條。瘥后昏沉歌。差后昏沉似降妖?;驎r
寒熱或時潮。語言錯謬
精神少。毒在心
胸汗未消。傷寒瘥后。半月以來。終不能
惺惺。錯謬言語。精神短少。或寒或熱
似瘧?;?a title="醫(yī)學(xué)百科:潮熱" >潮熱。頰赤色者。若以風(fēng)魅治之。非也。是由發(fā)汗不盡。余毒在心。熱氣內(nèi)蘊。炮絡(luò)開致之然也。瘥后昏沉不醒。可與
知母麻黃湯。再取微汗。瘥后
勞復(fù)食復(fù)。見下后有熱條。瘥后
胃脘余熱。虛煩而吐。用
竹葉湯加
生姜瘥后喜睡。膈上有寒。宜用
理中丸。瘥后從腰以下有
水氣。宜用
牡蠣澤瀉散。瘥后日暮微煩。以其病方瘥。強與谷食而不消也。節(jié)食飲則可愈矣。
方
麥門冬散 (出
圣惠方)
治傷寒后體虛煩熱。不得睡臥。少思飲食。宜服。
麥門冬(
去心)
黃芩(各三分)
茯神熟
干地黃人參(
去蘆頭)黃(銼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微赤銼)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
粳米五十粒
治傷寒后虛煩。不得眠睡。心中懊。宜服梔子烏梅湯。
(出活人書)甘草(炙微赤)
梔子仁黃芩(各半兩)
烏梅肉(十四枚微炒)
柴胡(一兩去苗)上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
竹葉二十七片。豉五十粒。煎至六分。去渣。不
熟干地黃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后體虛心煩。不得眠臥。四肢少力。
熟干地黃(一兩半)
白芍藥羚羊角屑茯神黃(銼)麥門冬(去心)
酸棗仁(微炒)人參(去蘆頭各一兩)上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六分。去滓。入雞子清一枚。攪令均。
溫服。
又方
(出圣惠方)
半夏(三分湯洗七遍去滑)
白茯苓(一兩半)黃芩(一兩)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
酸棗仁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后體虛
乏力。
筋脈拘急。
四肢疼痛。不得睡臥。
宜服。
酸棗仁(一兩微炒)麥門冬(去心)
防風(fēng)(去蘆頭)芎(各半兩)
當(dāng)歸(微炒銼)白
茯苓羚羊角屑人參(去蘆頭)黃(銼各三兩)上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麥門冬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后
胃氣虛乏。不思飲食。四肢少力。心神煩悶。
不得睡臥。
麥門冬(去心)黃(銼)人參(去蘆頭各三分)
白術(shù)白茯苓(各一兩)酸棗仁甘草(炙微赤銼)芎桂心半夏(湯洗七次去滑各半兩)陳
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上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竹葉七片。棗三枚。煎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茵陳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后
伏熱在心中。
恍惚多驚。不得睡臥。宜服。
茵陳犀角屑
赤芍藥麥門冬黃芩梔子仁甘草(各半兩炙微赤銼)柴胡(去苗)茯神(各一兩)上搗篩為末。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竹葉二十七片。生地黃一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梔子豉湯
(出德生堂方)
治傷寒汗后虛煩。不得眠臥。劇者必反復(fù)顛倒。心中
懊。
感冒發(fā)為寒熱。
頭疼體痛。并皆治之。
梔子(十四枚)香豉(
四合)上咀麻豆大。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一二服得吐。止后服。一方有
薤白一握。一方黑
砂糖一小塊。嚼下。用服以
漿水投之即吐。
酸棗仁湯 (出活人書)
治傷寒吐下后。心煩氣乏。晝夜不得眠。
酸棗仁(炒一兩)麥門冬(去心焙
二合)甘草(一分炙)
知母(切焙)白茯苓(去黑皮)芎
干姜(各半兩)上咀如麻豆大。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酸棗仁甘草湯 (出
圣濟總錄)
治傷寒后
勞損。煩躁不得眠。
酸棗仁(微炒四兩)甘草(炙銼)當(dāng)歸(切焙)
桂枝人參白茯苓(去黑皮)石膏(碎)芎(各三兩)
遠(yuǎn)志(去心一分)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拘時。
酸棗仁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汗后。不得眠睡。
酸棗仁(微炒二兩)人參(一兩)
石膏(碎)桂枝知母(切焙)甘草(炙各半兩)赤茯苓(去黑皮三分)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酸棗仁黃芩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余熱未散。不得眠睡。
酸棗仁(微炒一兩)黃芩(去黑心)麥門冬(去心焙)甘草(炙各半兩)遠(yuǎn)志(去心)萆(各一兩)人參(切)茯神(去木各一兩)桂枝(去粗皮三分)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日再。
梔子仁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后虛煩。不得眠睡。吐逆。
梔子仁豉(炒各一兩)酸棗仁(炒一兩)芎陳橘皮(去白焙)人參(去蘆頭)白茯苓(去黑皮各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日再。
人參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后
虛勞。不得眠。煩悶。四肢乏力。
柴胡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后虛煩熱驚悸。不得眠睡。
麥門冬茯苓飲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后
煩滿。心神恍惚。不得眠睡。
(方見麥
門冬飲)
地骨皮飲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后虛煩客熱。累夜不得眠。頭疼眼疼。迷悶。
地骨皮(洗)麥門冬(去心各二兩)酸棗仁(炒三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姜五片。煎七分。去滓。食后溫服。
梅實丸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后膽冷。不得睡。
梅實肉
大棗肉酸棗仁(炒
等分)上同搗
成膏。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臥含化服。
酸棗仁湯
(出圣濟總錄)
治大病后。及虛勞不得眠。
酸棗仁(炒)榆皮(切各三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黃連阿膠湯
(出
肘后方)
治傷寒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者。心中煩。
不得臥 。
黃連(一兩)
阿膠(三分)
雞子黃(半個)黃芩(一分)
芍藥(半兩)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二盞。煎取一盞。去滓。納膠消盡。雞子黃攪令和。溫服。日二服。
半夏茯苓湯 (出肘后方)
治差后
虛煩不得眠。眼中
疼痛。懊。
半夏(三兩洗)
秫米(一升)茯苓(四兩)上切。以千里流水一石。揚之萬遍。澄取二斗。合煮諸藥。得五升。去滓。溫分五服。忌
羊肉、餳、酢、等物。
治差后虛煩不得眠。眼中痛疼。懊。
(出肘后方)豉(七合)
烏梅(十七枚)上以水四升。先煮梅。取二升半。納豉。取一升半。分再服。無烏梅。用梔子十四枚亦得。
溫膽湯
(出
易簡方)
治大病后。虛煩不得眠。兼治心
膽虛怯。觸事易驚。或夢
寐不祥?;虍愊笱;?。遂致
心驚膽懾。
氣郁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證?;?a title="醫(yī)學(xué)百科:短氣" >短氣悸乏。或
復(fù)自汗?;蛩闹“胂?a title="醫(yī)學(xué)百科:枳實" >枳實(各一兩)
橘紅(一兩半)甘草(四錢)茯苓(三分)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七片。棗七枚。竹茹一塊如錢大。煎至六分。去滓。食前
熱服。竹茹即刮竹青也。此藥大治傷寒后。及一切病后虛煩。夜睡不寧者。并宜用之。若傷寒后尚有余熱。并熱在
上焦。兼汗下后。
表里俱虛。不可攻者。宜用
竹葉石膏湯。下利
發(fā)熱。竹葉湯中去石膏。加熟
附子。名
既濟湯。嘔者
二陳湯。一法治傷寒壞證。時或發(fā)
消渴。燥煩。用新羅參不拘多少。煎湯。浸令水冷后。盛渴之時與之。
頓服。熱則隨去。大抵傷寒渴者。不可多與之水。
水積胸中。便為
結(jié)胸。然亦須濡沫之可也。結(jié)胸治法。見于
理中湯方中。傷寒后
咳逆。其證最為危。當(dāng)用半夏一兩。生姜一兩半。
白水煎服。其他病亦惡咳逆。當(dāng)用
丁香十粒。干
柿蒂一十五枚。煎湯半盞。乘熱頓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