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即鼻腔炎性疾病,是病毒、細菌、變應原、各種理化因子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鼻腔黏膜的炎癥。鼻炎的主要病理改變是鼻腔黏膜充血、腫脹、滲出、增生、萎縮或壞死等。
艾灸對于鼻炎方面的疾病有不錯的治療效果,包括過敏性鼻炎、鼻竇炎、急性鼻炎、慢性鼻炎、干酪性鼻炎、肥厚性鼻炎、干燥性鼻炎、萎縮性鼻炎等,都可以用這種方法治療。下面就來介紹下艾灸治療鼻炎的手法以及原理。
取穴:迎香、印堂、攢竹、陽白、太陽、肺俞。
迎香是人體腧穴之一,屬于手陽明大腸經(jīng),出自《針灸甲乙經(jīng)》。此腧穴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有疏散風熱、通利鼻竅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療鼻塞、鼽衄、口歪,膽道蛔蟲等病癥。
印堂穴歸屬督脈,有清頭明目、通鼻開竅,治療高血壓、失眠、鼻炎、感冒精神乏力等作用。印堂穴的位置:兩眉頭間連線與前正中線之交點處
攢竹穴在面部,眉毛內(nèi)側邊緣凹陷處,取穴時應要求患者采用正坐或仰臥的姿勢。其主治疾病為:迎風流淚(俗稱漏風眼)、眼睛充血、眼睛疲勞、眼部常見疾病、假性近視等。在學生的眼保健操中,其中有一節(jié)就是指壓按摩此穴,可見其保健效果非同一般。
陽白穴是足少陽膽經(jīng)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目正視,瞳孔直上,眉上1寸,在額肌中,有額動、靜脈,布有額神經(jīng)外側支。主治目赤腫痛、眼瞼下垂、口眼斜、頭痛等頭目疾患。
太陽穴在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太陽穴在中醫(yī)經(jīng)絡學上被稱為'經(jīng)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術拳譜列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
艾灸方法:艾灸面部,從迎香開始艾灸,雙側,每側艾灸時,迎香的部位多停留一會,感覺大熱的時候,移到鼻梁,來回幾個回合,感覺大熱移動到印堂,多停留一會,感覺大熱移到攢竹、陽白、太陽,面部艾灸下來大約是25-40分鐘左右。每個部位大概在5-8分鐘。
注意事項:3周歲以下不建議艾灸,因以上部位處于面部,所以艾灸時一定要注意溫度,自行不會操作施灸的,建議在專業(yè)醫(yī)師指導下進行艾灸。避免不必要的燙傷。
肺俞在治療鼻炎方面功不可沒。我們都知道,肺主皮毛,“皮毛”為一身之表,包括汗腺、皮膚與毛發(fā)等組織,有分泌汗液、潤澤皮膚、調(diào)節(jié)呼吸和抵御外邪之功能,是人體抵抗外邪的屏障。
肺通過其宣發(fā)作用能將衛(wèi)氣和氣血津液輸布全身,溫養(yǎng)肌腠皮毛,以維持其正常生理功能。可見皮毛的功能是受肺氣支配的,所以說“肺主皮毛”(《素問·陽應象大論》),“皮毛者,肺之合”(《素問·咳論》),“肺主一身之皮毛,在治療鼻炎和外感的時候,肺俞穴,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用艾灸治療鼻炎,灸后鼻腔內(nèi)白細胞明顯降低,對免疫球蛋白有雙向調(diào)節(jié)的作用,可以很快改善機體的免疫力。
所以,在治療鼻炎和感冒的時候,除上述穴位外最好加上肺俞穴。
肺俞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 屬膀胱經(jīng)。擊中后,沖擊第三脅動、靜脈和神經(jīng),震動心肺、破氣機。
此穴的主治疾病為:肺經(jīng)及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支氣管炎、肺結核等。鼻子是我們呼吸道的喉舌,鼻子不通暢呼吸就不會暢快。
注意事項:每灸10天休息3-5天,除此每天都要仔細灸。過敏性鼻炎,神闕的功績甚至大于關元,過敏性鼻炎必灸之穴。
調(diào)理時期,絕不可喝冰的、吃冰的東西。留意保暖,不可熬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