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歷代君王和豪杰的成敗興衰,很大一部分取決于他們是否識人、知人,是否善用人才。
而如今現(xiàn)代社會,市場競爭尤為激烈,公司、企業(yè)若想生存,要依靠人才,而要用人,必得先識人。
今天的識人術(shù),就為你介紹歷史上有名的“多智近妖”,一代名相諸葛亮的識人之術(shù)。
諸葛亮是如何知人的?在《諸葛亮心書》中,諸葛亮說:
“夫人之性,莫難察焉,善惡既殊,情貌不一。有溫良而為詐者;有外恭而內(nèi)欺者;有外勇而內(nèi)怯者;有盡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詞辯,而觀其變。三曰: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p>
一、“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即是用是非之事來詢問他,從而觀察他的心智。
人我彼此,各有是非,對世界的看法總是不一樣的。一個無志之人,要么是一個庸碌的人,要么是一個騎墻的小人。這樣的人對世界形不成自己的看法,只能人云亦云,甚至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因此,探問一個人的是非觀,可以看出這個人的志向。對是非的態(tài)度越強烈,越能看出一個人志向之堅強。
二、“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則是和他辯論一個問題,把他辨的沒話說而激怒他,從而觀察他應(yīng)變的能力和本身的氣度。
“變”指的是應(yīng)變能力。要認識一個人一定要與他多說話。將他逼到詞窮的地步,看他如何應(yīng)對。諸葛亮認為能言善辯者一定頭腦靈活,思維敏捷。內(nèi)心有堅持的人,辭辯雖繁,但萬變不離其宗。而沒有底線的小人,雖然說話五花八門,但是言之無物,空洞乏味。
三、“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是用計謀來咨詢他,從而觀察他的學(xué)識。
“識”指的是見識。臨事對策,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見識水平。一個人即使心地再好,品格再高,如果不會做事,終究不過是個對社會無害的人。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一定是能夠為改善社會、改善身邊環(huán)境出謀劃策的人。
但我們又應(yīng)該仔細鑒別哪些人真正是見識不凡,哪些人卻只是紙上談兵。一個人實際歷練多了,提出的意見容易切中要害,就叫見識不凡;如果只是書呆子,他們的想法雖然天馬行空,但百無一用,那是紙上談兵。
四、“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是把災(zāi)禍劫難告訴他,從而觀察他的勇氣、膽識。
遇到困難的事,這正是考驗對方的勇氣的時候。沒有勇氣的人,在困難面前怨天尤人,因循守舊不知道如何破解難關(guān)。而真正有勇的人,遇事剛?cè)岵?,曲折迂回,迎難而上,往往都可以解決掉難題。
五、“醉之以酒而觀其性”,是用酒把他灌醉,從而觀察他的品性,利用的就是人們常說的酒后吐真言。
人的本性往往藏得很深,這時可以用酒打開對方心扉,使他傾吐內(nèi)心最真實的自我。庸俗之人,喝酒以后胡言亂語,甚至耍酒瘋,鬧得場面尷尬。而能夠自我克制的人,有時會在此時流露心底的感慨,或談理想,或談挫折。因此識人的伯樂,最應(yīng)該在酒桌上考察人的品性。
六、“臨之以利而觀其廉”,則是用利益來誘惑他,從而觀察他的清廉程度。
觀察對方面對利益的態(tài)度,可以看出他的節(jié)操。節(jié)操高潔之人,對不義之財絕不享用?!睹献印酚性疲骸安涣x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不義之財,數(shù)額再大,終究逃不過清空的一天。相反,如果以自己清廉的節(jié)操辛苦獲利,則利雖小,也是可以久享的。
七、“期之以事而觀其信”,則是把事情交給他去辦,從而觀察他的信用程度。
晁說之有名言:“不信不立,不誠不行?!币粋€人能否在社會立穩(wěn)腳跟,就看他能否信守諾言。在拜托對方辦事時,還可以由此觀察對方是否能如約辦到。如果一個人答應(yīng)對方的事辦不到,他會誠意向人道歉,有時甚至?xí)扑]能辦好事的人。雖然此時他失信了,但反而彰顯出他的品質(zhì)。
結(jié)束語:諸葛亮的識人術(shù),是從對方的“志、變、識、勇、性、廉、信”七大方面全面考察,他認為通過問答可以了解一個人的志向、操守以及如何應(yīng)對變化,還可以了解人的見識、智謀和勇怯之情。通過用酒、財、約會來考察人,可以了解一個人的性情和這個人是否廉潔、是否守信用。識人七術(shù),面面俱到,雖然已經(jīng)提出了千年,但對于現(xiàn)代社會依然意義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