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哥有兩個女兒,性格開朗,活潑好動,但自己和妻子都在外面工作,所以孩子一直是爺爺奶奶帶。
盡管這樣,兩個女兒對父母都有一種天然的親近。
每逢寒暑假,都一定要和父母待在一起。
但是爸爸脾氣一向不好,缺乏耐心,對于孩子的愛,通常都是不耐煩的回應。
特別是女兒想要和他親近、粘他的時候,他跟女兒總是不歡而散。
可即便如此,女兒依舊愛爸爸,她還是義無反顧地粘著爸爸,討爸爸開心??伤自捳f:再熱情的心,也架不住別人的冷漠。
畢竟再深的愛,如果沒有得到父母的正向反饋,孩子對父母的愛和安全依賴就會下降,距離自然也就慢慢疏遠。
1
孩子什么時候開始和你不親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熱帖:“孩子與父母不親,一定是父母的責任嗎?”
答主@穆晨王用戶的回答,客觀卻現實地分析了孩子為什么和父母不親的現狀和心聲。
她的一個朋友,第一次來找她時就跟她說:我和父母不親,我覺得他們只是給我飯吃的人。
她的朋友從初中開始就沒對父母說心里話,所有的各種決定都是自己做,但這也培養(yǎng)了她獨立的性格。
她問朋友:什么時候開始和父母不親的?
朋友說:在3歲準備上幼兒園時,媽媽從衣柜拿出衣服讓她說是什么顏色,答錯就是一耳光。
其實,孩子是天生的情商高手,能清晰地感知到你的開心和不開心,更重要的是,他們知道怎么去親近別人。
但他們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和大人不親近了呢?
或許只有當孩子的每一次親近,換來的是更多傷害的時。
孩子為什么會和父母不親呢?
是因為被攻擊和被傷害的次數多,孩子記住了,才會明白這個人是真的會傷害我。
孩子天生愛父母,就算面臨傷害,都會義無反顧地去愛父母和自己身邊的人,只是當傷害變成一種他面臨的常態(tài),才不愿意親近,坦露自己。
2
父母的偏愛和冷漠,加速了彼此的分離
孩子不愿和父母親近的因素有很多,但偏愛和冷漠最為致命。
《知否》中的盛明蘭,從小不受父親疼愛,只能在盛老太太的庇護下長大。
父親子女眾多,可偏寵林噙霜的子女,幾個女兒當中,最寵的也是盛墨蘭。
明蘭在小的時候,還渴望著父親的愛護和照顧,但時間久了,也漸漸不再渴望,因為每一次的期待,換來的都是更多的冷落。
久而久之,她也不再盼望父親對她的愛護,跟在祖母身邊謹言慎行,學管家理事,分辨是非,性子也克制內斂。
父親太久沒有給到明蘭關注,以致于后來父親屢屢驚詫于明蘭的殺伐果斷和有勇有謀。
后來在他談到明蘭的改變時,明蘭沒有否認和解釋,只是淡淡道:“父親,我從來沒有因為你的薄待而怨恨,也從來沒有因為你的冷漠而生疏,我覺得女兒做到這個份上,你也該滿意了。”
明蘭的這幾句話,戳中了父親的心窩子,令他感到悔恨愧疚,想要親近挽回時,才發(fā)現女兒已經走遠。
這一幕令人淚目,卻更讓人警醒:別等孩子變成一個“陌生人”,才想要靠近去了解孩子的想法,才想到要給孩子一些關愛和公平。
因為親情也有“保質期”,一旦過了那個關鍵的時間段,就很難再彌補。
別讓你的偏愛和冷漠,斷了彼此之間的親情聯結,讓原本最親的兩個人變成陌生人。
3
父母如何做,才能拉近彼此的距離
孩子不愿和父母親近,是父母與孩子間巨大的情感挑戰(zhàn),特別是“從小和父母聚少離多的孩子”。
但彼此之間的親密感也不能強求,需要父母做好準備,才能贏回孩子的信任和親近。
1.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盡量不要缺席
0-6歲,是父母和孩子建立起彼此安全感、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的一個關鍵時期,父母在這個時期,盡量不要把孩子“丟棄”。
許多父母總以給孩子更好的物質條件為由,將孩子安置在老家,給長輩照看。
但孩子不怕物質條件差,更不怕吃苦,因為在他們的內心,沒有什么比父母在身邊更令人感到幸福和安心。
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盡量別缺席,一旦缺席了,想要重新融入孩子的生活就很難,需要很長的時間。
2.真誠接納孩子,多向孩子表達愛
接納孩子,多向孩子表達愛,讓孩子感到自己值得被愛。
家庭教育專家沈玉英曾說:“對于孩子來說,父母是天空,是大地,當他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父母無條件愛的時候,他會覺得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一個值得擁有幸福的人?!?/p>
當孩子有這樣的認知時,他才會愿意和父母有親密的思想交流,才會愿意為自己的未來去努力。
3.當孩子和你分享時,及時回應不敷衍
武志紅曾說:“沒有回應的家,是絕境?!?/p>
父母在孩子分享小秘密或開心事時,不要敷衍了事,積極回應。
前段時間,看到一則暖心的新聞,孩子考了高分,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和媽媽分享。
可因為媽媽在上班,手機沒電,沒有及時看監(jiān)控,沒能及時回應兒子的熱情分享,導致兒子有些難過和失落。
因此媽媽看到后立刻趕回家,安撫并給孩子鼓勵和認可。
這位媽媽的做法很贊,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即便不能第一時間回應孩子,但可以及時彌補,不澆滅孩子的分享熱情。
孩子愿意向父母分享的習慣,也需要父母的愛和回應所澆灌。
4.不要過多指責,給予孩子信任感
李玫瑾曾在一期育兒節(jié)目中,被問及:怎么讓孩子愿意和你說心里話?
李玫瑾說:“很簡單,就是不指責。”
不少父母對于孩子交了不好的朋友,先是不問緣由的指責,接著就是明令禁止不許來往,但孩子往往都會背著父母悄悄來往,父母發(fā)現后,又怒不可遏。
其實,父母可以和孩子用朋友的身份來聊天,問問孩子為什么和這個朋友來往,再把自己了解到孩子朋友身上的缺點說出來,告訴孩子交朋友可以,但別受壞的影響。
這樣舒緩的做法,既少了嚴厲的指責,也讓孩子感到自己被父母信任,和父母的關系自然就不會那么疏遠生硬。
曾經看到一句非常有感觸的話:愛不是只把人性中最好的一面展現給對方,而是把最脆弱柔軟的部分坦露,并堅信得到的是慰藉,而不是傷害。
孩子和父母親近,就是把自己心底最脆弱的地方坦露給父母。
愿每個父母都不是那個心底堅硬的人,在孩子需要愛的回應時,積極給予。
親子關系是一種流動的關系,愛也要良性的循環(huán)才能慰藉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