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參觀的游客駐足在何尊前觀仔細觀賞。寶雞日報記者王星攝
古老的“中國”
何尊:“何以為尊,我有中國”
三千年前,最后一抔黃土封住了吉金的光芒,太多故事被塵埃掩蓋。
三千年后的1963年初秋,一場暴雨過后,人們在寶雞賈村塬的一處土崖上發(fā)現(xiàn)了一件寒芒閃爍的青銅器。這是一件盛酒器,其內底鑄有銘文122字,記載了成王五年四月的一天,周王開始在成周營建都城,對武王進行豐福之祭。周王于丙戌日在京宮大室中對宗族小子何進行訓誥,內容講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隨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統(tǒng)治天下。武王滅商后則告祭于天,以此地作為天下的中心,統(tǒng)治民眾。周王賞賜何貝三十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紀念。所以,這件器物被叫作“何尊”,其所攜的文字信息,引出了“中國”這一亙古悠長的話題。
何尊內底所鑄“余其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122字銘文記述了文王受命、武王滅商、成王遷都等西周時期的重大政治事件。這與《尚書》之《洛誥》《召誥》中的記載相吻合,從而證實了歷史文獻的真實性,為西周歷史的研究和青銅器的斷代,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有學者統(tǒng)計,“中國”一詞,在先秦典籍里共出現(xiàn)108處,其含義包括:國都、中原、中原文化和華夏等?!爸袊痹谖髦軙r期就是流行用語了,至春秋戰(zhàn)國使用已很普遍。
在華夏民族形成的初期,由于受天文地理知識的限制,古人把自己的居域視為“天下之中”,即“中國”,而稱他族的居域為東、南、西、北四方。周代文獻中記載,“中國”一詞有五種含義:京師,即首都;天子直接統(tǒng)治的王國;中原地區(qū);指國內、內陸;諸夏或漢族居住的地區(qū)和建立的國家。然而,何尊上的銘文“余其宅茲中國”,大意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區(qū)。這里的“中國”,是方位的意思。
“中國大寧”銘文。寶雞日報記者王星攝
安寧的“中國”
西漢鎏金神獸鏡:“中國大寧,子孫益昌”
1952年湖南長沙伍家?guī)X漢墓,出土了一面西漢時期的鎏金神獸鏡。這面銅鏡鏡背鑄有精美的仙人神獸,環(huán)繞鏡緣的52字銘文,其中就鑄有:“中國大寧,子孫益昌”等字樣。
該鏡表面鎏金,圓鈕,柿蒂紋鈕座,柿蒂紋間各有一獸頭,間飾鳥獸紋飾,其直徑18.6厘米、厚1.3厘米,現(xiàn)藏中國國家博物館。銘文大意是說:“鏡子光明如日月,它的質地清脆剛硬,用它照視你的玉顏啊。祈盼中國和平與安寧啊,世世代代日益昌盛?!?/span>
這面來自于公元一世紀初期的新莽時期的銅鏡上,出現(xiàn)了“中國”的字樣。因為漢代在匈奴入侵和諸侯內亂的多難中,人民飽受了戰(zhàn)亂之苦。漢代統(tǒng)治者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抵御匈奴、促進民族融合、保證西北邊疆穩(wěn)定發(fā)展的措施,并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開了東西方交流的通道。漢朝與西域各國互派使臣,商旅往來絡繹不絕,呈現(xiàn)一派繁榮祥和的景象。而銅鏡上的銘文“中國大寧”四個字,就表達了對和平的祈愿,和人民希望國家安寧、子孫昌盛的美好愿望。
在古人心中,“中國”一詞有地域之定位,有文化之傳承,作為帶有文化本位的一個歷史符號,根植于華夏子孫的心中。
“中國”兩個字,從幾千年前發(fā)展到今天,與中國的國土、人口、民族、文化、歷史密切相關,其所蘊含的意義,并不是簡單以多少萬平方公里或者地理坐標所能詮釋的,而是一部活生生的國家和民族發(fā)展史。
“多賀中國人民富”東漢銘文鏡。寶雞日報記者王星攝
富裕的“中國”
東漢銘文鏡:“多賀中國人民富,云雨時節(jié)五谷熟”
以銅為鏡,源于銅石并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終于玻璃鏡盛行的清代,歷經朝代的興衰更迭,見證著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盛與衰?!罢鹿冢瑠y爾容”,銅鏡作為古代中國人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與服飾、妝容一起演繹著國人對美麗、幸福的追求。
銅鏡最早以禮器的形式出現(xiàn)在商代。春秋戰(zhàn)國時期,才逐漸成了一種生活用具,但仍是王公貴族才可以享用的奢侈品。漢武帝擊敗匈奴后,為中原和西域各國的交往掃清了道路,絲綢之路逐漸興起,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這時,銅鏡才真正走進了尋常百姓的家中。
這面漢代“中國人民”銘文鏡直徑18厘米、厚0.6厘米,紋飾華美,鏡背內區(qū)有五枚乳釘,浮雕著雙虎、雙鹿、神人戲龍、獨角獸、雙角獸。其外區(qū)一周有隸書銘文“青蓋作競(鏡),四夷服,多賀中國人民富,云雨時節(jié)五谷熟”,銘文中的“四夷”指的是東夷、西戎、南蠻、北狄,是與“中國”一詞相對應的。
“多賀中國人民富,云雨時節(jié)五谷熟。”很多人,在看到武漢市博物館館藏的這面東漢銅鏡后,都不免產生疑問:這出乎意料的銘文,會不會是現(xiàn)代人穿越后的產物?
在漢代鏡銘中,還有一些類似的銘文,例如現(xiàn)藏于郴州市文物處的“漢‘陳氏作’羽人龍紋銅鏡”中就有“陳氏作競(鏡)四夷服,多賀國家人民息”的字樣,但是“中國人民”的字樣,卻是僅此一件。
據史料記載,最早的“人民”就是指代居住在都邑內的平民,也稱“國人”。從西漢末年開始,國內連年征戰(zhàn),百姓民不聊生,人們內心深處最渴望的就是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所以,這面對美好生活憧憬與向往的東漢“中國人民”銘文鏡由此產生。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膊(局部)。寶雞日報記者王星攝
神秘的“中國”
織錦護膊:“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在新疆塔克拉瑪干茫茫沙海中,有一個沉睡了1600年的神秘王國,它就是尼雅古國,歷史上名為“精絕”。1995年,考古人員在尼雅遺址展開發(fā)掘工作,將人們的視線帶回到那個昔日絲路上繁華富庶的西域小國。尤其,是當一塊繡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織錦護膊出現(xiàn)時,尼雅遺址一度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說到這件文物,看過《國家寶藏》第二季節(jié)目的觀眾一定不會陌生,它是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推選的三件寶物之一,也是由觀眾投票和特展評選委員會共同選出入選本季特展的九件國寶之一。
這件織錦雖然只有18.5厘米×12.5厘米的狹小面積,卻表現(xiàn)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楀\上不僅有五彩線織出的星云、神獸等圖案,還貫穿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8個醒目篆文。這件織物出土時和弓箭、箭菔等放在一起,學者分析,它應該是拉弓射箭時使用的護臂。
新疆考古人員經過多年研究認定,織物上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字樣是一句吉祥語文字,是我國古人通過對五大行星的星占學考察,逐漸總結、歸納出來的占辭術語,“五星”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東方”是我國古代星占術中特定的天穹位置。而“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是指出現(xiàn)五星共見東方之天象,則于中國的軍事有利。
織錦護膊是五重平紋經錦,色彩絢爛,代表了漢式織錦的最高技術水平,也昭示著墓葬主人高貴的身份和地位。據考古報告,與“五星”織錦同時還出土了一件“討南羌”織錦殘片,它與“五星”織錦屬同一織物,上有云氣紋、羽人紋、星紋和“討南羌”三字,經復原,織文可以連續(xù)讀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討南羌”。所以,這件織錦很可能就是這一次討南羌軍事行動的實物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