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的字形像是一個大腹而深的容器,這個容器下有三足上有兩耳,容器下面用木柴燒火,仿佛在煮什么東西?!墩f文解字》說“鼎”是“和五味之寶器”,也就是說認為“鼎”是一種炊具,用來調(diào)和各種食材和味道,做出美味的食物。
從已知最早的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楷書,“鼎”字的演變?nèi)缦隆?/p>
“鼎”是一種誕生很早,傳世久遠,具有悠久歷史的器物?!岸Α庇袌A腹,邊沿有兩只耳朵,下面有三足,這樣形狀的器物就是“鼎”的最基本器型?;究钍降亩τ袌A形的,也有方形的。如果鼎腹方形,下面就有四足。我們現(xiàn)在從博物館里能看到新石器時代不同文化遺址出土的“鼎”,代表著不同地區(qū)久遠的文化。這時候的鼎有陶土燒制的,也有石材制成的。有的鼎腿部還留有煙熏的痕跡,仿佛能讓人聞到數(shù)千年前鼎中食物的美好味道。鼎有大有小,小的鼎如盆如碗可放置案上,是當年作為盛放食物的器皿使用。
從新石器時代到殷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制作鼎的材質(zhì)也發(fā)生了變化。商周、春秋的鼎以青銅制成,“青銅”是銅、錫、鉛的合金。隨著制作材質(zhì)的改變,“鼎”作為一器物其本身的功用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鼎”從煮食物或盛放食物的炊器演變?yōu)榧漓胧褂玫亩Y器。“鼎”甚至成為象征天下社稷的寶器。西周、春秋時期的青銅鼎上常?;蜩T或刻有銘文,仿佛是凝固了的歷史瞬間,對于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留下只言片語的描繪。當我們在博物館里面對這樣的青銅器,看著它銹跡斑斑,上面的文字如刻骨銘心就會感受到歷史是真實存在過的。
戰(zhàn)國時及秦漢,制作“鼎”材質(zhì)中慢慢加入了新的材料“鐵”。隨著體制、制度的完善,“禮”的作用漸漸淡化,“鼎”作為禮器的功用也慢慢消失?!岸Α庇譂u漸成為古雅的擺件和玩器。如宋元時的玉鼎、瓷鼎,清代的琺瑯鼎。
關于“鼎”的典故最有名的就是“九鼎”。“九鼎”鑄于夏代,一種觀點認為是治水有功的“禹”鑄了九鼎,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是禹的兒子、夏代的開創(chuàng)者“啟”鑄了九鼎。大禹治水之后劃分天下為九州,九州的長官叫“州牧”,九州的州牧因為夏朝有德而臣服于夏朝的統(tǒng)治,向夏朝進貢了銅。夏朝的統(tǒng)治者用這些九州州牧所進貢來的銅鑄了九只鼎,每一只鼎作為一個州的象征。在每一個州對應的那只鼎上把這個州的山川物產(chǎn)等都畫成圖也鑄上去。這樣天下百物鼎上都有記錄,人民就知道如何分辨。這樣看來,九鼎象征的是天下九州,“九鼎”已經(jīng)具備了特殊含義,不再僅僅是最初的生活實用器。九鼎可以震懾魑魅魍魎,九鼎還能使上下團結(jié)一心,使統(tǒng)治者接受上天的福佑。從夏鑄九鼎開始,“鼎”就成了國之重器,既是統(tǒng)治權力的象征又是吉祥物。
夏朝因為失德,所以失去了繼續(xù)統(tǒng)治的資格,商接替了夏進行統(tǒng)治,九鼎歸于商。商代持續(xù)六百年,紂王暴虐,商代滅亡,周代建立,九鼎又歸于周。東周的時候,統(tǒng)治衰亡楚國、秦國都曾經(jīng)想得到九鼎,但最終沒有得到。而“九鼎”的下落最終成謎,有的人說“九鼎”在周德衰微時就不知所終,也有的人說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時“九鼎”被遷到了咸陽,最后也失落了。
楚莊王問鼎
西周滅亡后周王室的統(tǒng)治衰微,周天子從宗周鎬京遷居到成周洛邑,也就是現(xiàn)在河南洛陽。兩千六百多年前的某一天,居住在王城里的周定王聽說了一個消息:本來遠居于南方的楚國國君楚莊王忽然率領楚國的軍隊到達了洛水之畔,在王城之外陳兵耀武。周定王被嚇壞了。
嚴格意義上說,只有王都洛邑的主人周定王才能被稱為“王”,嚴肅的正式稱呼應該是“天王”,略有諷刺的稱呼叫“周天子”??墒莵淼倪@位也是“王”,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楚莊王的“王”是假王,是自己給自己上的尊號,而楚莊王的實際身份只是周王朝諸侯爵位里最低的一等,叫“子”,楚莊王實際上應該被稱為“楚子”。
爵位雖低,膽子不小,楚莊王因為討伐陸軍戎順路到了洛水,到了天子王都,楚莊王不但沒有戰(zhàn)戰(zhàn)兢兢,反而有點興致勃勃地帶著窺伺之心虎視眈眈。害怕的人反倒是王城里的周定王。周定王是東周的第九位周王,這時候已經(jīng)是春秋中期,周王室衰微,統(tǒng)治岌岌可危,周王有名無實成了擺設,很可能被取而代之。面對楚國大軍,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出城慰勞楚莊王,其實是想探一探楚莊王的來意。
楚莊王見了王孫滿就饒有興趣問起“九鼎”來,詳細詢問了關于“鼎”的大小、輕重。楚莊王問鼎顯示了野心勃勃。因為“九鼎”的特殊地位,所以楚莊王問鼎也有了特殊的意義,從此以后,后世凡是欲圖奪取天下的行為,都將之稱為“問鼎”。大夫王孫滿回答楚莊王說“在德不在鼎”,這是在警告楚莊王,鼎的輕重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持鼎者的德行而不是鼎本身。如果德行美善,鼎作為器物雖小,但是本身意義重大;如果奸邪昏亂,就算是作為大器的鼎也只能是輕如鴻毛。王孫滿就是在告誡楚莊王,想奪鼎本身就是犯上作亂的行為,取得鼎也不會得到上天福佑和民眾支持。
戰(zhàn)國時期,強秦國君秦武王因“鼎”而死。
秦武王是秦始皇曾祖父秦昭襄王的哥哥。如果沒有秦武王之死,昭襄王就無法繼承國君之位,也就沒有了后來的歷史。秦武王繼承君位的時候只有十九歲,雖然年輕但是給當時的秦國無論內(nèi)政外交、經(jīng)濟、軍事都帶來了勃勃生機,可惜在位只有短短的四年就死于意外。
秦武王有一個特點就是:天生力大無比。而且他自己也非常喜歡做一些顯示游戲來顯示自己力大無窮。當時秦國有三個大力士:任鄙、烏獲和孟說,都因為力氣大而被任命為官吏,得到秦武王的喜歡。但正是因為有了這三個大力士陪伴秦武王一起游戲取樂,最后導致秦武王的意外身死。
秦武王和大力士們比賽舉鼎。結(jié)果秦武王由于用力過大而臏骨骨折,《史記》上叫作“絕臏”。秦武王因為受傷過重很快就死去了,這一年他只有二十三歲,僅僅在位四年。秦武王還沒有兒子,于是君位就由他的異母弟弟嬴稷繼承,嬴稷就是秦昭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曾祖父。
中國國家博物館陶鷹鼎
陶鷹鼎,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器物代表。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以動物作為紋飾畫或刻在陶器上很常見,但是以動物形態(tài)出現(xiàn)的器物很罕見。這只“鷹”雙目圓睜,喙鉤而有力,雙腿粗壯,以雙腿和尾部形成“三足鼎立”的態(tài)勢。
陶鷹鼎出土于陜西華縣,墓主人是一位成年的女性。這只形狀奇特的鼎沒有作為炊器的使用痕跡,出土時與它一同擺放的還有當時作為禮器的石圭等物。據(jù)推測,陶鷹鼎有可能是某種儀式用器,和祭祀活動有關。
“后母戊大方鼎”是至今發(fā)現(xiàn)的體量最大的鼎,是殷商時期的祭器,出土于河南安陽。這只大鼎上的銘文中“戊”字是對于殷商時期一位神秘的貴族婦女的稱呼,這位貴族婦女死后的謚號叫“妣戊”,她生前被尊稱為“婦妌”。
婦妌的身份是商王武丁的“婦”?!皨D”這個字在武丁時期的甲骨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當時被稱為“婦”的貴族婦女最為今天的人所熟知的就是“婦好”?!皨D妌”與“婦好”生活在同一時代,并且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按照甲骨學家胡厚宣先生的觀點,武丁時期甲骨文中六十多位“婦”都是商王的配偶,“婦妌”、“婦好”都是其中之一。有的觀點認為,“婦妌”和“婦好”一樣都是來自方國的女子。“婦好”來自于位于現(xiàn)在商丘附近的“子國”,而“婦妌”則來自于位于現(xiàn)在邢臺的“井國”。所以在甲骨文里“婦妌”有時候又寫作“帚井”即“婦井”,并推測說婦妌是井國國君井伯之女。
天津博物館太保鼎
天津博物館的傳世青銅器“太保鼎”是西周初鑄器,歷經(jīng)三千年風雨,幾經(jīng)流離,最終成為天津博物館的藏品,被譽為鎮(zhèn)館之寶。
太保鼎因為鼎內(nèi)壁上有銘文“太保鑄”而得名。銘文中提到的“太保”是商周交替之際非常重要的周族重臣召公奭。召公奭是周王室同姓的“姬”姓宗親,因為封地在“召”而以“召”為氏,稱為“召公”?!疤!笔钦俟珚]曾做過的官職名稱,“太?!笔侵艽叭敝唬虼硕蛔馂椤罢俟?。
召公奭歷經(jīng)武王、成王、康王三朝,是西周初期的定鼎之臣,有輔佐成王和康王成就盛世之德,使成康年間達到四十年刑措不用的生息安定局面。武王在伐紂立周的第二年就去世了,武王的兒子姬誦繼位就是“周成王”。召公奭和周公旦一起輔佐成王,周公為太師、召公為太保。召公和周公在成王時一同按照武王的遺愿興建新邑,就是被稱為“成周”的洛邑,召公和周公分“陜”而治。周公治陜以東,召公治陜以西,有的觀點認為,“陜”是指河南陜縣,在現(xiàn)在的河南省三門峽市。
周成王時召公被分封于“燕”。召公受封的“燕”地在燕山之野。燕國后來向南擴張,兼并薊國,燕國以薊為都,薊包括現(xiàn)在天津薊縣的一部分。天津曾經(jīng)是古薊國與山戎雜居之地,后來就歸屬了燕國。周成王在位二十二年,五十歲時去世了?!渡袝防镉幸黄额櫭酚涊d成王去世前沐浴更衣,召喚重臣囑咐后事,把自己的兒子姬釗托付給這些宗親重臣,這其中就包括召公奭,姬釗就是后來的周康王。古文字學家唐蘭認為太保鼎就鑄于周康王時期。
太保鼎在西周滅亡后不知道有過怎么樣的經(jīng)歷。清代道光或咸豐時重新出土于山東壽張梁山。從清后期到民國,太保鼎又被不同的收藏家保有,后來被民國總統(tǒng)徐世昌收藏。最終,太保鼎由徐世昌的孫媳婦張秉慧捐獻國家,收藏于天津博物館。
“毛公鼎”是臺北故宮藏品中的重器,鼎內(nèi)有銘文五百字,記錄了西周一位“王”即位時請毛公輔佐自己治理國家,并予以賞賜。這個銘文里提到的“王”,有人說是“周宣王”,古文學家唐蘭先生認為是“周孝王”?!懊Α笔俏髦苤泻笃谒T。
這位“毛公”是毛國的國君。毛國是西周初年的封國,始封君為周文王的庶子毛叔鄭,封地在現(xiàn)在陜西扶風。毛國國君是姬姓毛氏,和周王室同姓,表示毛國和周王室有血緣關系。西周建立之后,毛國一直是輔佐周王的重臣?!渡袝?顧命》里記載的周成王臨終托孤的大臣除了有召公奭,也有毛公。
毛公鼎的出土地點在陜西寶雞岐山周原,這里既是毛國所在地,也是先周時周族人的發(fā)源地。周族人在岐山周原建城,這座城邑有宮殿,有祭壇,有田宅,一片繁榮景象。西周建國之后,岐山的這座城邑仍然保持了宗廟、辟雍,這里是周族人的精神存放地。不只毛國在周原,周公姬旦的封國周國也在岐山南面的扶風。后來東周時周平王為了表彰秦襄公護送東遷洛邑之功,把岐山以西的土地封給了秦國。
毛公鼎在清代道光年間出土,輾轉(zhuǎn)流徏于民間,后來被故宮博物院收藏,現(xiàn)在是南北故宮的鎮(zhèn)館之寶。毛公鼎的珍貴之處正在于大篇幅銘文是難得的當時文字資料。正因為五百字銘文是現(xiàn)存最長篇幅的金文,所以被稱為青銅器銘文之最,是研究西周政治史的重要史料。毛公鼎上銘文不只是珍貴的史料,也是文字學研究的重要材料。西周時期的文字從現(xiàn)在看來體現(xiàn)方式以銘刻的金文為主,周代金文沿襲了商代金文的風格。西周早期的金文還較多出現(xiàn)團團塊塊,中期以后則筆劃漸漸平直,字體漸趨方正整齊。
河北省博物院中山王鼎
“中山王鼎”是戰(zhàn)國時期中山國所鑄,這只鼎的材質(zhì)很特殊,是銅身鐵足。鼎上有銘文四百六十九字,這些銘文是刻上去的,春秋及前期的青銅器銘文都是鑄器時鑄上去的。
中山國,建國者是姬姓的白狄鮮虞,始建于春秋后期,唐代的地理著作《括地志》記載中山故城的名字是“中人城”,又叫“中人亭”,中山國所建的這座城在現(xiàn)在河北省唐縣西北峭嶺上。因為城中有山,所以名字叫“中山”。中山國從春秋后期建國,到戰(zhàn)國時公元前296年被趙國所滅,一共存在三百五十多年。
西周時以中原為華夏,四夷之民分別稱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說狄人:“衣羽毛穴居,而不粒食。”關于華夏和四夷的區(qū)別,指的是地域而不是血統(tǒng)族別?!氨钡摇笔且粋€統(tǒng)稱,其中還包括“赤狄”、“白狄”等等,“鮮虞”是“白狄”中的一支。雖然是“狄”人,但是“姬”姓,這也是周王室的姓,表示建立中山國的白狄鮮虞與周王室有血緣關系,很有可能是被邊緣化而從中原逐漸遷居到北方的姬姓宗室。
戰(zhàn)國時期的一位中山國國君曾經(jīng)稱王,這位“中山王”鑄了三件青銅器,被后世稱為“中山王三器”,除了這個鐵足銅鼎之外還有一件方壺和一件圓壺,也分別刻有銘文。“中山王三器”的銘文內(nèi)容講了中山王對當時燕國發(fā)生內(nèi)亂的一些感慨,文字筆畫流暢,字型非常特立獨行,是戰(zhàn)國時期金文的翹楚,格外有華麗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