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飲食大國,歷來最講究飲食的精致。
孔子便曾經(jīng)講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而數(shù)千年的文化傳承,從茹毛飲血到滿漢全席,我們不僅擁有了豐富精致的菜肴,更有了數(shù)之不盡的、與之相配的精美食器。
在東方的意境里,食物里涵蓋的美學,不僅在于食物之味,也在于食器之形,之飾。
清代美食家袁枚就曾感嘆,古語有云:“美食不如美器”,斯語是也。
器為食之所用,器亦為食物增彩。
所以在《隨園食單》里,袁枚也曾將食器與食物的搭配羅列出來:
“煎炒宜盤,湯羹宜碗,參錯其間,方覺生色”。
就好比在飲食文化異常發(fā)達的宋代:
“凡百所賣飲食之人,裝鮮凈盤盒器皿,車檐動使奇巧,可愛食味和羹,不敢草略”。
人們對于飲食極其講究,一份元人筆記說:
“宋季大族設席,幾案間必用箸瓶、渣斗,或銀或漆木為之,以箸置瓶中。遇入座,則仆者移授客,人人有止箸,狀類筆架而小,高廣寸許,上刻二半月彎以置筯,恐墜于幾而有污也”。
這里提到宋人宴會必備的三樣餐具:
“箸瓶”,是裝筷子的盛具;
“止箸”,放筷子用的,相當于今天的“筷枕”;
“渣斗”,是專用來盛放肉骨魚刺等食物渣滓的用具。
由此可見,宋朝飲食文化的精致。
當時,宋朝人的盤略大于如今的盤,造型豐富,除了常見的圓形之外,還有方形、八角形、花瓣形等。
盤底還有人物、花木、龍鳳、池魚、亭臺樓閣等裝飾圖案。
一個翩然而立的瓷盤,一個敦實沉默的石鍋,它們在餐桌之上,都是優(yōu)雅而有文化的。
在歷史的餐桌上,這些杯盤盞碟碗,見證一場場的歡歌宴飲,也見證一個個紛紜復雜的時代變更。
好的食器,是有氣質(zhì),有內(nèi)涵,有寓意的。
好的食器,如同美人的衣裳,與食物搭配的好,便是國色天香。
就如同觀復貓屋事事如意三獅碗和門窗杯。
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寓意事事如意的獅紋賦予在粉彩瓷碗上,借此顏色與紋飾雅俗共賞的藝術(shù)載體,寓幸得之人好事成雙。
圖|第一桶金--觀復流光玲瓏套杯
也將蘊含所有美好的中國門窗紋飾,放在一個瓷杯上,體現(xiàn)出古人的建筑智慧。
傳統(tǒng)花窗藝術(shù)中所包含的微妙、豐富的象征意義,融進了吉利祥和的祝福與祈盼。
一個碗,一個杯,平凡中見匠心,細小處藏深意。
將心中的文化,生活中的雅致細節(jié),交付一日三餐中。
這或許才是對食器作為器的基本尊重,也是對于精致生活的一種美好追求。
用這樣極具傳統(tǒng)文化的食器,它們一端連接著具象的食物之美,一端連接著抽象的味覺意境之美。
既是品食物,也是品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