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日軍進占越南,滇越鐵路中斷,而蘇聯(lián)方面已經自顧不暇,剛剛竣工不久的滇緬公路成為了中國與外部世界聯(lián)系的唯一的運輸通道。這是一條誕生于抗日戰(zhàn)爭烽火中的國際通道,更是我國人民用血肉筑成、用生命保衛(wèi)的國際通道。
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簽訂《共同防御滇緬路協(xié)定》。26日,中英訂立軍事同盟,決定中國編組遠征軍赴緬甸對日作戰(zhàn)。按照協(xié)定,英軍應該與中國遠征軍并肩作戰(zhàn),但從部分遠征軍幸存將士的回憶錄看,其更像是日本人的盟友
日寇宣戰(zhàn),英方拒絕遠征軍入緬
1941年12月8日,日寇對英宣戰(zhàn)。11日,在駐華英國武官鄧尼思的請求下,蔣介石向駐守云南的第5軍、第6軍發(fā)布入緬作戰(zhàn)動員令,命令第5軍向中緬邊境的保山集中,第6軍即日完成入緬準備。但12月25日,第5軍一部到達保山附近時,卻接到英方通知“第5軍及第6軍主力暫時毋庸入緬”,
《中國遠征軍印緬抗戰(zhàn)概述》記載,要求我軍原地駐扎是因為當時的英軍東南亞戰(zhàn)區(qū)司令韋維爾,他害怕中國軍隊入緬會促使“亞洲人的團結陰影越來越大”。就因為這個不知所云的擔心,中國兩個軍的部隊在中緬邊境被耽擱了近兩個月,而此時中國戰(zhàn)場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兵力緊缺。
1942年1月4日起,日軍第55、33兩個師團由泰國分別向緬甸南部的土瓦、毛淡棉發(fā)動進攻;2月11日,日軍第33師團突破英軍薩爾溫江及米鄰河防線,將英印軍在緬甸的主力第17師擊敗。1942年2月16日,戰(zhàn)況緊急,加上美國人出面施壓,中國遠征軍終于被允許入緬。
扣發(fā)物資,消極作戰(zhàn)
但中國遠征軍再度動員入緬遠征時,英軍駐緬甸指揮官胡敦拒絕充分供給油料等補給物資。這倒不是因為物資匱乏,據第5軍一陳姓技術員在曼德勒領油料時,見到認識的1個老朋友。
這個來自蘇格拉的英軍后勤軍官指著伊洛瓦底江兩岸堆積的汽油說:“這許多油,你們幾年也用不完。但英格蘭人的國策一貫是:遠東殖民地寧可丟給敵人,不愿讓與友邦,你懂么?”
在仁安羌作戰(zhàn)中,裝備了坦克大炮的7千英軍,竟然被新38師1個團救出。除了陸軍怯戰(zhàn)外,英國空軍也早早開溜了。1942年2月英軍作戰(zhàn)飛機增至百余架,但在3月23日馬圭空戰(zhàn)遭受損失后就全部逃往了印度。反倒是僅有20余架飛機的美國空軍“飛虎隊”一直在苦苦支撐。
相持階段,向中國空投武裝特務
英國大使館的副武官柯勒克上校曾在中國住了20多年,據說還和張宗昌賭過牌九,是英國長期培養(yǎng)安排在我國活動的間諜。1942年7月,第11集團軍司令宋希濂駐守滇西怒江防線,并負責第二期遠征軍整訓等工作,與這個上校副武官有過幾次會面。
1942年11月,宋希濂駐守大理的時候,柯勒克專門從重慶跑來,推薦一個叫端納少校擔任聯(lián)絡官,說說加強聯(lián)系、交換情報。但實際上,這位端納少校并不熱心收集緬甸日軍活動情況,反而四處了解我軍和哪些緬甸人有聯(lián)系,有無派人到緬甸活動及滇緬邊境各位土司的動向等。
1943年3月,柯勒克上校再次到大理告知:“英國駐印軍總司令部在緬北地區(qū)空投了約兩千人,準備開展對日游擊活動,請協(xié)助。”可實際上,英軍僅空投了3百余人,而且也不是執(zhí)行什么游擊活動,而是負責防止中國軍隊和緬甸人的聯(lián)系,以免緬甸人傾向中國,動搖英國在緬甸的殖民統(tǒng)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