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總結七、中藥用量 - 控制功效發(fā)揮方向因素之一
我們運用藥物的時候,對于量就不能用靜止的方法來看?,F(xiàn)代醫(yī)學,有些醫(yī)生認為中醫(yī)能定性,不能定量。這是由于不理解中醫(yī)強調(diào)整體動態(tài)。因為量不同,它的功效發(fā)揮方向可以改變。你不能強求它一樣的量。
中藥用量特點:
@ 小劑量
@ 中劑量
@ 大劑量
(板書:
黃耆 補益脾肺 益氣固攝
柴胡 升舉清陽 疏肝理氣 散表透邪
蘇葉 解郁 調(diào)和氣血 發(fā)表散寒
人參 助正驅邪 補益脾肺 益氣救脫
銀花 辛涼透表 清熱解毒
白芍 益陰養(yǎng)血 緩急止痛
茯苓 健脾滲濕 利水平?jīng)_
薄荷 清利頭目 清熱解毒 ……。)
比如說,
* 黃芪
黃芪,我們一般用中等劑量,和大劑量兩種。
@ 黃耆中等劑量,是用來補脾益肺的,補脾肺之氣的。
@ 黃耆大劑量,有固攝作用。
* 柴胡呢,
@ 如果升舉清陽,都用小劑量。 如果柴胡用來升舉清陽,像補中益氣湯這些,一般都小劑量3克,4克就夠了。李東垣只用了幾分。
@ 柴胡中等劑量,用來疏肝理氣,9克 - 12克,這些疏肝理氣。
@ 柴胡用大劑量,散表透邪。一般現(xiàn)在用到15克,散表透邪。
* 蘇葉
蘇葉也是這樣,
@ 中等劑量調(diào)和氣血。
@ 偏大的劑量,發(fā)表散寒。
@ 用小劑量只能解郁。
* 人參
@ 小劑量一般助正驅邪,
@ 中等劑量補益脾肺,
@ 大劑量可以益氣救脫。
所以它劑量不同,功效發(fā)揮方向,所主治的不同。
* 金銀花也是常用藥,
@ 用在辛涼透表方面,它小劑量,不宜太大。最代表性的比如銀翹散,那里邊的金銀花,整個方才一次用六錢。銀花、連翹雖然在方中比例較大,但總量,作成粗散劑總量才六錢,含量就很小。
@ 如果銀花、連翹用了大劑量的話,比如一兩、二兩,那別人一看這個方就是治長瘡的方。清熱解毒為主了。
所以用量不同,它功效發(fā)揮方向是不同的。
* 芍藥,
大家看張仲景用芍藥用量的話,
@ 一般益陰養(yǎng)血中等劑量就可以了。
@ 用來緩急止痛都是大劑量。桂枝加芍藥湯,小建中湯,都比起像桂枝湯的芍藥多,加倍。
* 茯苓也是這樣,
@ 茯苓我們多數(shù)用在健脾滲濕上,一般中等劑量就行。
@ 用在利水平?jīng)_上是大劑量。要平?jīng)_降逆用量較大,張仲景用四兩以上。我們臨床上用量要偏大,它平?jīng)_降逆,平水氣之上逆作用才好。
這是我們講到用量,用一些藥來舉例子,說明它用量的這個特點。
* 薄荷
我們平時用薄荷這些都是這樣,
@ 用它中等劑量可以清利頭目,
@ 大劑量側重在偏于清熱解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