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話要說:
這個問題提的蠻好的,它其實是在表達弗洛伊德晚期的一個困惑:女性想要什么?
通過這個問題,讓我看到作為女性更深層的需要,從而去思考如何更好的和女性在一起工作。
埃里克森將人的發(fā)展歷經(jīng)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核心任務。當任務得到恰當?shù)慕鉀Q,就會獲得較為完整的同一性。
你處于成年階段(40歲-65歲)這時期的核心任務是:人們不僅要生育孩子,同時要承擔社會工作,這是一個人對下一代的關心和創(chuàng)造力最旺盛的時期,人們將獲得關心和創(chuàng)造力的品質(zhì)。
你的困惑正處在成年早期(18-40歲)這時期的核心任務是:親密和孤獨的沖突。而親密關系的建立又和早期三角關系原型是分不開的。
你想知道怎樣才能找到同齡的老伴,為什么你對老男人有些憤怒?
我會從早期三角關系中“父親和女兒的關系”來解讀。女孩出生以后,從母親那里獲得了足夠的溫暖和抱持后,漸漸地她將目光轉(zhuǎn)向了父親。
如果父親在和女孩互動中可以適當、非性欲化地方式回應女孩并帶著愉悅,那么向父親認同的過程將變得相對有利于女孩子的發(fā)展。父親將承擔起第三客體的功能,幫助女孩建構(gòu)穩(wěn)定的內(nèi)心三角關系,促進孩子完成與母親的分離。
但如果父親將自己受挫的性愿望或未解決的性沖突帶到與女孩的關系里,例如帶有性欲化地回應或是打擊、羞辱女孩的性魅力,那么父女之間的互動關系將變得具有潛在的創(chuàng)傷性。
盡管女孩已經(jīng)贏得了父親的關注,并伴隨著所有相關的滿足感和自戀全能的幻想。但是父親置于一個俄狄浦斯式的、亂倫的位置上,也就意味著父親在承擔第三客體的角色任務中失敗了。
因為對父親理想化的失敗,導致女孩對自我產(chǎn)生懷疑引起無助感。這樣女孩不得不另謀出路——退行到與母親共生的關系中。
所以女性常常更沉溺于對母親的愛恨交加中。一方面,母親被體驗為不被女孩滿意的愛的客體,因為母親的存在阻擋了女孩獨占父親的愿望;
另一方,面經(jīng)常缺失的父親被認為是遠遠地觀望者,即讓人渴望又永遠無法得到的理想化人物。對他的恨通過壓抑的機制,潛藏于小女孩的潛意識之中。
最終導致了令人惱怒的“壞”母親和理想的“好”父親形象之間的分裂。介于以上早期三角關系模式,女孩成年后就會在親密關系中,強迫性地去尋找理想化的父親替代者。
你表示找不到合適的伴侶,看到的是男人到處聊騷另你厭惡。
聊騷是典型的性欲化回應。你對此感到厭惡,可能你厭惡的不是這些聊騷的男人,而是厭惡他們聊女性身上所散發(fā)的性魅力。
就是說你對自己身上的女性魅力是有不接納和不認同的。
而這個部分在早期三角關系中是受挫的,于是將厭惡感投射到聊騷的男人身上,認為他們是糟糕的,這樣你也許不用去面對自己內(nèi)心的沖突了。
我在想如果你找到了合適的伴侶會怎樣?至少說明你是一個有魅力的,值得被愛的女人,同時繼而會進入婚姻、生兒育女。這就進入了成年階段的核心任務。
我猜想,也許不是找不到合適的伴侶讓你困惑,而是涉及到完成作為女性的自我認同方面讓你感到恐懼。
從動力學的視角來看,找不到合適的伴侶,意味著不用完成作為女性的自我認同,繼而不用完成和原生家庭分離。
所以,你的困惑不在找一個怎樣的男人,而是你需要完成這樣一個心理的發(fā)展過程:從母親懷里分離到父親那里去,放棄獨占父親的幻想,再回到母親身邊來。
通過對母親認同,發(fā)展女性氣質(zhì)。
如此,你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性感的、能夠去愛的、既有母性也有女性氣質(zhì)的女人,我想此時親密伴侶的出現(xiàn)只不過是錦上添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