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道德文化始祖舜帝葬地九疑山新考
蔣咸喜 文\攝 唐國輝
《舜帝圣葬地,全州九疑山》共29期,本平臺已連載發(fā)布了4期,本期是第5期。
前4期連載回顧:
第1期是介紹上古史在《史記·五帝本紀》中的記載:舜帝“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弊源怂吹叟c九疑、零陵便融為一體。就上古地名而言,“零陵”作為我國最早的古地名之一,在夏代以前就出現(xiàn)在廣西全州 。秦始皇和漢武帝為紀念舜帝崩葬于全州九疑山,先后在舜帝葬地全州設置了零陵縣和零陵郡。
第2 期是介紹全州九疑山舜跡及地名故事傳說。全州舊志記載在全州的西北山嶺大西江境內有九疑山。全州九疑山因是舜帝的葬地又稱天子嶺。九疑山下有娥皇、女英二妃望祭舜帝亡靈的望夫嶺;有象征舜帝是鳳凰化身的鳳凰山;有相傳舜帝南巡棲息擁泉而居、枕山而眠的枕山、天子屋場;有三苗部落崇尚舜帝之德,而歸順舜帝的歸崇坪;有以舜陵“零陵”命名而為舜帝招魂的零陵屋;有祭祀舜帝的祀山和枕山廟;有雙鹿向娥皇、女英二妃報喪問路的鹿鳴;有舜帝巡狩歇息沐浴的天子潭;有象征德圣孝祖舜文化的皇極山;有迎請虞神喚雨的神仙壩等,相傳這些地名都與舜帝所葬及祭祀有關。
第3 期是介紹舜帝南巡感化三苗,崩葬九疑山的史實。《全州志》記載:“舜嗣帝五十載,陟方死于蒼梧之野,而葬焉。”又載:舜帝“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全州地故零陵地?!?/span>
正史、正經(jīng)《山海經(jīng)》《尚書》《史記》《帝王世紀》等史籍都記載了舜帝南巡,懷柔德服“三苗”,“勤民事而野死”,崩于蒼梧之野,葬于九疑山是為零陵的史實。
第4 期是介紹舜帝南巡崩葬的蒼梧之野在三苗古國的南界全州。
舜帝南巡時的三苗古國疆域在《戰(zhàn)國策》有載:“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边@是指整個苗蠻集團的活動地域,彭蠡、洞庭就是后世的鄱陽湖、洞庭湖;衡山是《水經(jīng)注·汝水》中提及的在雉縣(今河南南召縣南)界的雉衡山;文山地望在全州,清代嘉慶《全州志》卷之一·輿地有記。
上述所云的“三苗之居,……文山在其南”,是說三苗國的南界到了全州境內的湘江以西的越城嶺山脈的東支主干即全州西北的山嶺,也就是湘江源和資水源的流域一帶。此為戰(zhàn)前堯舜禹伐三苗以前,苗蠻集團的南界。后來,中原部落聯(lián)盟堯舜禹發(fā)動了國家統(tǒng)一的戰(zhàn)爭,對強大的三苗部落進行了多次討伐。三苗被迫退縮到三苗國的南界古蒼梧的山區(qū),而舜帝葬地蒼梧之野的九疑山當在三苗國的南界即全州的山嶺之中。
………………………………………………………………………………
第五期:先秦古籍《山海經(jīng)》記載舜帝葬地九疑山的方位是在湘水源(湘江源)西北的廣西全州
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在先秦古籍《山海經(jīng)》中是這樣記載的。
《山海經(jīng)·海內經(jīng)》載:“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span>文中有三層意思:
其一,“南方蒼梧之丘,……其中有九疑山”。此言說明九疑山是蒼梧之丘中的一座山。查“蒼梧之丘”之“丘”字義。《說文解字》:丘,土之高也,非人所為也。其本義就是指“小土山”或“小土堆”。“丘”偶爾也指以大山,如昆侖山古稱“昆侖丘”。此“蒼梧之丘”,當指蒼梧地域內有很大的蒼梧山或者說是連綿起伏的崇山峻嶺。此層意思是說九疑山是蒼梧山中的一座山。
其二,“舜之所葬”的九疑山,又“在長沙零陵界中”。此言說明舜帝葬地九疑山在古長沙國地域內的零陵縣或零陵郡的邊境之內。而作為我國最古老地名之一的“零陵”地名,最早就出現(xiàn)在今廣西全州: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和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秦始皇和漢武帝分別在全州這個舜帝南巡駕崩之地設置了零陵縣和零陵郡。
而記載“舜之所葬”的九疑山“在長沙零陵界中”的《山海經(jīng)》成書于先秦時代,比漢武帝在全州設立零陵郡的時間要早得多,可見《山海經(jīng)》記載的“在長沙零陵界中”的“零陵”是西漢零陵郡設立之前的“零陵”——即古零陵縣之內的全州零陵,也就是說“舜之所葬”的九疑山是在全州境內。而全州境內的九疑山又在大西江境內,大西江境內有界牌的地名,這個界牌是古零陵縣全州與秦漢時期武岡縣(今新寧縣)的分界線,恰巧全州的這座九疑山又在全州的界牌之內,也與《山海經(jīng)·海內經(jīng)》記載的“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的描述完全吻合。
其三,“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疑山。”此言說明舜帝葬地九疑山所在的南方蒼梧,蒼梧的大山嶺旁有江河環(huán)繞,有很深的江潭。全州縣境古屬荊州,為楚國青陽之地,戰(zhàn)國屬楚國之長沙地。《戰(zhàn)國策》載:“楚,天下之強國也”“楚地……南有洞庭、蒼梧。”這段話中所提到的楚國南有洞庭、蒼梧,也就是說在洞庭湖以南有蒼梧。今楚地蒼梧全州縣城三江口這個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殉夫的湘川“赤壁”就是三江合流的最大江潭深淵。
《山海經(jīng)·海內東經(jīng)》又載:“湘水出舜葬東南陬,西環(huán)之。入洞庭下。”其意是湘水發(fā)源于舜帝葬地東南方的一個地方,即舜帝葬地在湘江(水)源的西北山嶺,而舜帝葬地所在的山嶺又在湘江以西,湘江在此彎曲環(huán)繞著舜帝葬地所在的山嶺。湘江最后流入洞庭湖。今全州境內的九疑山就位于湘江源西北的越城嶺山嶺,湘江在流經(jīng)全州縣城時在枧塘鎮(zhèn)的大溪洲、全州三江口的合江、全州鎮(zhèn)的車田里這一江段,形成了一個西環(huán)之的大河灣,而全州九疑山就在湘江以西的萬鄉(xiāng)洞大西江鎮(zhèn)的境域內。清代嘉慶《全州志》卷之一輿地·湘水(第17頁)也全文照載:“《海內東經(jīng)》曰:湘水出舜葬東南陬,西環(huán)之。入洞庭下?!闭J為這是記載舜帝葬于全州的依據(jù)。
對于舜帝葬地方位的湘江源有關史料這樣認定:湘水發(fā)源于始安即今興安縣陽海山,然后向北流往全州。《漢書·地理志》認定:“零陵:陽海山,湘水所出?!?/span>《水經(jīng)· 湘水》認定:“湘水出零陵始安縣陽海山,東北過零陵縣東,又東北過洮陽縣東”(注:當時的零陵縣、洮陽縣為今全州地)。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不僅肯定了《漢書·地理志》所載湘江發(fā)源于海洋山的說法,而且進一步明確提出了湘、漓兩水同源的說法:“湘水出零陵始安縣陽海山,即陽朔山也,……,湘漓同源,分為二水,南為漓水,北則湘川(全州前置又為湘川縣),東北流。”湘水最后流入洞庭湖。按上述史料記載,并結合地輿,我們完全可以認定在湘江源的西北山嶺大西江境內的九疑山就是舜帝葬地所在。
我們再看湖南認定的舜帝葬地寧遠縣九嶷山。九嶷山在瀟水源附近,瀟水是湘江的支流,發(fā)源于湖南省藍山縣野狗山麓,流經(jīng)江華瑤族自治縣、江永縣、道縣、雙牌縣,匯集西河、消江、伏水、永明河、寧遠河,在湖南永州市零陵區(qū)萍島注入湘江。
瀟水古稱營水。據(jù)《后漢書》卷二十二·郡國志·零陵郡:“零陵郡十三城戶二十一萬二千二百,口百萬一千五百七十八,泉陵、零陵,陽朔山湘水出。注解曰:有營水,有桃水,有雍水,有祁水、有宜水、有舂水、有蒸水、有表水、有耒水、有綠水、有連水、有倒水、有溈水、有汩水、有資水,皆注湘”。漢書中提到了十五水中的營水,尚無瀟水之名。
《水經(jīng)·湘水注》:“營水出營陽泠道縣南山,西流徑九嶷山下……又西徑營道縣,馮水注之。……又西北屈而徑營道縣西,營水又東北徑營浦縣南。營水又北都溪水注之……又北流入營陽峽,又北至觀陽縣而出于峽。營水又西北徑泉陵縣西,營水又北流注于湘水。”唐時代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李吉甫撰的《元和郡縣志》,今“瀟水”尚稱“營水”。
《清一統(tǒng)志·永州府》:營水“源出寧遠縣南,西流徑江華縣東,又北流徑道州 (今道縣) 東,又北流至零陵縣(今永州市) 西,入湘水。自道州 (今道縣) 以上,今謂之沲水。自道州 (今道縣) 以下,今謂之瀟水”。
從上述史料可知,瀟水古稱營水,它流經(jīng)了寧遠縣的九嶷山。顯然,此寧遠縣九嶷山與《山海經(jīng)》記載的舜帝葬地方位不對。
如果說湖南省認定的舜帝葬地在寧遠縣九嶷山的結論能夠成立的話,那先秦古籍《山海經(jīng)·海內東經(jīng)》就應該記載為“營水(今瀟水)出舜葬東南陬”,而真實的記載是“湘水出舜葬東南陬”(《山海經(jīng)·海內東經(jīng)》)。
由此可見,湖南確認的在寧遠縣九嶷山的舜帝葬地,并不是先秦古籍《山海經(jīng)》記載的舜帝葬地九疑山。(未完待續(xù))
下期預告:先秦古籍《山海經(jīng)》又記載舜帝葬地九疑山的方位是在赤水(即資水源夫夷水)東面的廣西全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