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加載圖片
Summer姐姐 / 文
最近,電視劇《小舍得》引起了熱議,劇中的田雨嵐,為了讓孩子將來能夠“功成名就”,講起“雞娃經”來,簡直是滔滔不絕。
點擊加載圖片
為了在親人面前把“別人家的孩子”比下去,她讓兒子在飯桌上背起了圓周率;
和夢寐以求的名校校長有過交談之后,她將兒子喜歡的足球班停掉,因為“關鍵時刻不能搞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兒子在補習班上被老師責罵,她卻為了能讓孩子繼續(xù)讀補課而選擇了忍氣吞聲,對兒子的委屈視而不見;
甚至孩子在吃水果的休息時間,她也見縫插針地測試兒子的英語詞匯……
每當她做這些的時候,都會理直氣壯地加上一句話:“我這都是為了你好,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p>
最后,子悠卻在眾多家長和同學面前,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我覺得媽媽愛的不是我,而是考滿分的我。”
點擊加載圖片
聽到兒子的話語,田雨嵐登時崩潰:“我還要怎么愛你???”
與之相比的,是劇中的另一個小主人公——米桃。
她的父母都是從農村來城市的打工人,無法為她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物質條件,但是父母對她的愛卻一點兒也不匱乏,頗有天賦的米桃也在城市學校成績領先。
兩個出身環(huán)境、經濟、社會條件都截然不同的孩子,究竟會成長成為怎樣的大人呢?
現(xiàn)實世界中,那些獲得了過人成就的孩子,他們的原生家庭和父母教養(yǎng)方式,又是否會有某些相似之處呢?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高成就孩子的教養(yǎng)法則》。
點擊加載圖片
本書的作者,是來自美國的經濟學家羅納德·弗格森,畢業(yè)于麻省理工學院,深度研究經濟、社會與教育公平等議題,在哈佛執(zhí)教了將近40年。
在哈佛大學,他創(chuàng)立了“成就差距研究項目”,專門研究杰出與平庸之間的差距緣何產生。
弗格森與知名記者塔莎·羅伯遜歷時15年,采訪了超過200位哈佛、耶魯、斯坦福等名校畢業(yè)生及其父母,結合他自己多年“成就差距項目”的研究成果,得出一個結論:
雖然每個家庭的具體情況有別,父母們的表面差異很大,孩子們也有不同的行為方式和志趣,他們各自成功的領域也不一樣,但是,這些家長引導孩子通往成功的探險之旅卻驚人地一致。
他們發(fā)現(xiàn),所有成功人士的父母,都扮演了相似的八種教養(yǎng)角色,這八種角色共同構成了一套基本的、成功的教養(yǎng)法則,即戰(zhàn)略式教養(yǎng)法則,培養(yǎng)充分實現(xiàn)自我,聰明、有目標、自信的成年人。
更重要的是,這些教養(yǎng)法則無關種族、國籍與地獄,更無關經濟、教育和社會背景,而是可以在任何一種家庭中進行復制,并獲得效果。
也就是說,雖然這些孩子出生在情況各異的家庭,但是同樣的教養(yǎng)法則,塑造了他們相似的人生經歷與成就。
如何定義“成功”?
本書作者之一、《波士頓環(huán)球報》記者塔莎,從2003年開始,用10年的時間,采訪在各自領域里有著杰出貢獻的成人,其中包括美國前總統(tǒng)奧巴馬。
受訪者的國籍,也囊括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會制度。
塔莎詢問他們,父母是如何培養(yǎng)他們的,并與哈佛教授羅納德合作,試圖尋找這些養(yǎng)育故事的相似之處。
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并不存在明顯優(yōu)越的亞洲或美國養(yǎng)育方式。
相反,超越種族、社會經濟地位、教育水平、信仰和國際,存在著一種強烈相似的養(yǎng)育方式,養(yǎng)育出了這些高成就孩子。
本書中把這些受訪者的父母,稱為“大師級父母”,他們并不是從一開始就知道如何養(yǎng)育高成就孩子,而是善于發(fā)現(xiàn)并釋放孩子的全部潛質,這是這些父母的共同特點。
他們當中,大多數(shù)都沒上過最好的學校,有人甚至連高中都沒有畢業(yè),但是他們都做到了一件事:采取一切措施去培養(yǎng)有思想、極其聰明、有抱負、有目標的孩子。
具體來說,他們都在孩子5歲之前,教授了孩子簡單的數(shù)字概念,認識基本詞語,平等地與孩子對話,尊重他們的想法,并用心思考如何去回答孩子的提問。
而對于成功的含義,書中也給出了具體的解釋——追求自我的充分實現(xiàn),可以促進幸福生活的獲得。
對于大師級的父母來說,無論他們是否知道這個專業(yè)術語,他們的所作所為,都將孩子培養(yǎng)成了充分實現(xiàn)自我的成人,而這個戰(zhàn)略式的教養(yǎng)法則,是有公式可循的:
使命感+自驅力+才智=充分實現(xiàn)自我
使命感可以是長期目標,也可以是短期目標,可以簡單,亦可以復雜,但它們都必須是某種行動的理由。
向雄心勃勃的目標開始進發(fā),就需要非凡的主動精神,這種精神就被稱為自驅力。
但僅有這樣是不夠的,還需要公式中的第三個元素“才智”——執(zhí)行具有認知挑戰(zhàn)性任務的能力,從所處環(huán)境獲取信息、理解信息,并用它們制定人生戰(zhàn)略決策的能力。
這些孩子的每次學習,都能實實在在地把大腦變成更好的工具。
對孩子未來影響極其重要的,不僅僅是我們做了的那些事情,我們沒做的那些事情也很重要,甚至會導致孩子的潛力被荒廢。
父母要扮演的八個重要角色
本書的核心內容——戰(zhàn)略式教養(yǎng)法則,指的是父母需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充當8種不同的角色。
而每個角色,都是由父母一方或者雙方,在特定時期扮演,并遵循教養(yǎng)法則的要求,通過履行這些角色的職責,幫助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孩子的智力能力和非智力能力。
點擊加載圖片
? 角色1:早期學習伙伴
在孩子出生到5歲這段時間,是大腦發(fā)育的關鍵時期,也是孩子學習與外界建立聯(lián)結的重要階段,因此,他早期的學習伙伴至關重要。
父母往往扮演了這個角色,要花大量的時間來陪伴孩子,幫助他們進行大腦塑造的活動。
一般來說,父母可以通過以下五個方面的日?;顒?,來幫助孩子的大腦發(fā)育↓
? 給予最多的愛,管控壓力。
? 說話、唱歌和指認。
? 計數(shù)、分組和比較,發(fā)展數(shù)學思維。
? 參加運動和玩游戲,培養(yǎng)好奇心。
? 閱讀和討論故事,培養(yǎng)孩子的推理能力。
另外,早期學習伙伴,也可以不僅僅限于父母,如果有多個家長(如爺爺奶奶,姑姑,舅舅等),孩子也會非常受益。
? 角色2:飛航工程師
飛航工程師是一個航空術語,又稱為隨機工程師,他是飛行器的系統(tǒng)專家,專項解決飛行系統(tǒng)的問題,評估緊急情況的處理方案,并計算起飛與降落的數(shù)據。
在親子關系方面,父母要在孩子上學之后承擔這個角色。
如果把孩子比作飛行器,那么父母就需要確?!盀楹⒆庸ぷ鳌钡娜藛T和系統(tǒng)保持正常工作狀態(tài),并符合成長利益最大化的要求。
一旦孩子這架飛行器在某個方面出問題了,比如,紀律渙散、作業(yè)出錯、成績下降、師生問題緊張等等,父母就要進行干預,并聯(lián)合其他人員一起合作,解決問題。
?角色3:救援者
與飛航工程師一樣,救援者的任務也是解決問題,不過更偏向于應對緊急情況,救援者經常需要親自出馬解決問題,以占得先機,防止孩子偏離正常的軌道。
救援者有時候需要尋找盟友,有時候甚至需要做出犧牲,比如,放棄寶貴的財產,作出重大的生活改變,或者投入大量的個人時間等等。
? 角色4:啟發(fā)者
學習不僅僅是發(fā)生在課堂上,因此父母身為啟發(fā)者的角色也很重要:讓孩子接觸新思想、新事物,擴展思維,發(fā)揮想象力。
更重要的是,啟發(fā)者要幫助孩子了解他自己未來的可能性,開始思考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并樹立起努力的方向,增強自驅力。
根據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針對中學生的相關實驗表明,年輕人對未來的預見越清晰,就越能增強他們的能動意識,從而更有可能實現(xiàn)他們自己的目標和夢想。
? 角色5:哲學家
其實這個角色,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存在了。
身為哲學家角色的父母,會同孩子分享自己的世界觀,賦予孩子使命感,幫助孩子找到人生的意義和目標。
父母要傳授給孩子的人生哲學有三個基本思想:尋求深刻的理解、避免貧困和幫助改善他人的生活。
? 角色6:榜樣
父母通過自己的切身行動,向孩子們進行示范,告訴他們應當追求的品質是什么,并通過影響而非強迫,把這些品質傳遞給孩子們。
? 角色7:談判專家
培養(yǎng)孩子成為一個熟練的決策者、一個獨立的行動者,有能力進行有效的“自我推銷”,并幫助孩子做好獨立照顧自己的準備——成為具有同理心,會換位思考,從而預測他人下一步的行動,利人利己的人。
身為談判專家的角色,父母要給孩子很多機會做一種練習——選擇決策。
父母要交代清楚自己的邊界,然后在這個范圍內,允許孩子“討價還價”,有時候也可以“妥協(xié)”,找到親子關系雙方都滿意的解決方案。
但有一個前提條件——孩子必須說理充分。
總的原則是:為孩子提供自由選擇,自主支配時間和行動的權利,但不放棄為孩子提供指導的責任。
? 角色8:全球定位系統(tǒng)
這是指父母留在孩子記憶當中的忠告和智慧結晶,它們最終將引導孩子走向自己選擇的人生目標。
這些父母說過的話、做過的事,是父母扮演這個八個角色時全部的所作所為的終極體現(xiàn),在成年子女面臨選擇和挑戰(zhàn)的時候,會以回聲的形式,閃現(xiàn)在他們的大腦中,幫助他們作出決定。
當然,養(yǎng)育公式應當是個性化的。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即便是同一個家庭的兄弟姐妹,父母也要把他們當做獨立的個體,區(qū)別對待,并不斷調整,找到最適合他們的養(yǎng)育方式。
寫在最后的
其實,最初看到這本書的書名的時候,我的內心是有一點抗拒的,以為這又是一本傳播教育焦慮的所謂“雞娃指南”。
但仔細通讀全書之后,我又有了新的理解和體會。
這本書里所說的“成功”與“高成就”,并不僅僅是指學業(yè)成功、事業(yè)成功,而是子女能夠充分實現(xiàn)自我,最大程度地發(fā)揮自己的潛能,更有能力獲得幸福與內心的豐盈。
這與“虎媽虎爸”那種粗暴養(yǎng)育是有本質上的區(qū)別的。
父母并不是抱著功利心,或者非常具體的金錢、職業(yè)目標去養(yǎng)育孩子,而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好自己應當承擔的角色與任務,建立起互相信任、尊重、支持的親子關系,幫助孩子掌握獲得幸福的能力。
這些教養(yǎng)規(guī)則的背后,其實是父母給予孩子的無條件的愛與尊重。
《小舍得》原著作者在接受采訪時說過,他寫這本小說的初衷,是為了讓一些肯思考的人,開始反思目前的教育生態(tài),至少要知道“什么樣的教育是荒誕的”。
而這本書也告訴我們,孩子成長成為什么樣的大人,不僅僅取決于我們做到了哪些事,更取決于我們本應該可以,但卻沒有去做的事。
踏踏實實地耕耘呵護,遵循他們的生長規(guī)律,為他們自由探索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然后要做的就是,陪伴他們自由生長,靜待收獲與驚喜。
以上。
作為父母,你在養(yǎng)育中的哪些時刻扮演了這8種角色?歡迎留言。
- 作 者 -
點擊加載圖片
Summer姐姐
資深電視人、綜藝達人
熱愛一切八卦,對世界永遠好奇
貓奴、吃貨、愛購物
在意生活品質,更喜歡種草
堅決不過“沒必要”和“差不多得了”的生活
倡導美好的親子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