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簽約群媒體
字數(shù):1852,閱讀時間:約5分鐘
“平生不見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
一句自帶背景音樂的江湖宣言,瞬間將我們帶入《鹿鼎記》中風云壯闊的武俠世界。在這部小說中,陳近南以高深莫測的武功與杰出的領(lǐng)導才能享譽江湖,一出場就吸粉無數(shù)。
陳近南的“凝血神抓”真的可以傷人于無形嗎?
若是陳近南晚死幾章,他會不會去尋找大清龍脈呢?
歷史上真有“陳近南”這個人嗎?
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走近歷史的風云,去看看歷史上的陳近南,是否真像武俠小說里那樣英雄吧。
一、國之棟梁
《鹿鼎記》中,陳近南曾對韋小寶說:“你既然做了我的徒弟,就該知道我的真名字。我叫陳永華,永遠的永,中華的華!”
振聾發(fā)聵的聲音激奮人心,卻在不經(jīng)意間吐露了一個小秘密:原來金庸筆下陳近南的原型,乃是抗清名將陳永華。
陳永華,字復甫,福建龍海人。他的父親陳鼎是崇禎十七年的進士,又曾追隨過鄭成功起兵抗清。說起來,陳永華也算是忠良之后。
公元1648年,清軍攻陷同安,血洗南安。陳鼎被困城中,寧死不屈,自盡殉國。父親死后,年僅15歲的陳永華費盡周折,好不容易才逃出城去,投奔了父親的老戰(zhàn)友鄭成功。
這是鄭成功和陳永華的第一次見面。原本鄭成功只是想對戰(zhàn)友遺孤進行人道主義救援,誰知一席長談之下,兩人竟越聊越投機,最后鄭成功完全被陳永華的才華折服,由衷的感嘆道:“復甫,你是當今的臥龍先生”!
喜得謀臣的鄭成功馬上任命陳永華為參軍,而后又讓陳永華輔佐世子鄭經(jīng)。此后陳永華與鄭經(jīng)一路風雨同舟,共譜一曲山高水長。
鄭經(jīng)繼位后,立刻封陳永華為總制使,給予陳永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尊位,而陳永華也沒有辜負鄭經(jīng)的厚待,他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開展貿(mào)易,獎勵制糖,將百廢待興的臺灣治理的井井有條。
二、推廣文教
臺灣的經(jīng)濟在陳永華的治理下快速發(fā)展,有了經(jīng)濟基礎(chǔ)后,陳永華又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推廣文教。
荷蘭殖民時期,當局在臺灣實行“去中國化”教育。他們在臺灣傳遍基督教,建立教會,同時推行奴化教育,試圖同化臺灣人民,永久占據(jù)臺灣。
等到鄭成功收復臺灣后,殖民教育在臺灣的痕跡依舊清晰可見。比如新港社,麻豆社等地的高山族部落,生活嚴重荷蘭化,就連語言也使用的荷蘭語。
臺灣教育的現(xiàn)狀讓陳永華痛心疾首。永歷十九年,陳永華正式向鄭經(jīng)提議“速建圣廟 , 立學?!保员阃菩腥鍖W教育,消除殖民化的文化影響。
可惜,鄭經(jīng)當時并未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意義。他以“臺灣地方小,人口少,如今立足未穩(wěn),不適合發(fā)展教育”為由,拒絕了陳永華的提議。
誰知陳永華卻鐵了心要辦教育,他一番據(jù)理力爭,終于說得鄭經(jīng)改了主意,當即下令在承天府寧南坊興建圣廟和學校,臺灣終于有了明鄭時期的第一座孔廟。
這座孔廟的建立,標志著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教育體制在臺灣的初步形成 , 這也意味著陳永華設(shè)想的去殖民化,終于成功的邁出了一小步。
學校建成后,陳永華又著手打造了一套完整的教育體系。這套教育體系將學校分為社學 , 州學 、府學及學院四等 ,同時借鑒了大陸的科舉考試制度,要求各級學生均須通過考試合格后方可升級。
進入最高殿堂“學院”的學生,在經(jīng)過三年的深造后,將迎來一場會考,其中成績優(yōu)秀者可直接入朝為官,成為陳永華的新同事。
這套完全脫胎于科舉制度的考選方式一經(jīng)推出便大行其道,臺灣的文風由此大盛。中華傳統(tǒng)文化終于在“臺人自是始奮學”的風氣下,潤物細無聲般融入臺灣的方方面面。
推廣文教的同時,陳永華也不忘開展為貧困兒童助學的行動。比如他曾出臺了一部“義務(wù)教育法”,規(guī)定凡是送孩子上學的家庭,都可以減免賦稅。如果家貧無錢讀書,那么便由政府補貼學費??傊安粧仐墸环艞墶?,竭盡全力保障所有兒童受教育的權(quán)利。
除此之外,陳永華還廣納四方賢才,為學生們聘請名師,積極壯大教師隊伍,提高教學質(zhì)量,讓大陸的文化教育,在臺灣生根發(fā)芽。
在陳永華的努力下,臺灣漸漸走出殖民化的陰霾,大陸和臺灣的民族認同感也與日俱增。隨著兩岸同根同源文化教育的推進,臺灣與大陸不僅在地緣、遠古文明上一心同體,還在政治、文化、經(jīng)濟、血緣、民俗、信仰等各個方面都融為一體。單憑這一點,陳永華的大名也足以光耀史冊了。
三、后世影響
公元1680年,陳永華積勞成疾,不幸病逝。在他死后,臺灣百姓人人傷痛,人們自發(fā)為他建立了遍布全臺的宗廟,祠堂,以示對這位臺灣教育締造者的深切懷念。
陳永華的老對手清廷也不得不承認陳永華的杰出才能,清廷統(tǒng)一臺灣后,依然沿用陳永華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政策,而當初嚴重荷蘭化的高山族,在清廷統(tǒng)一臺灣時也已經(jīng)“能通漳、泉語者”了。
這般翻天覆地的變化,離不開陳永華對臺灣文教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之功。曾經(jīng)那個殖民統(tǒng)治下小島,就這么在陳永華的努力下,煥發(fā)出新的勃勃生機。
參考資料:鄭立勇《近代臺灣開發(fā)先驅(qū)者_陳永華》、羅春寒《試論陳永華開發(fā)建設(shè)臺灣的措施及其歷史功績》、蔣春發(fā)《陳永華與臺灣開發(fā)》、張嵚《陳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