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艦 永建 永績
排水量(噸) 860 船長(米) 62.5 船寬(米) 9 吃水(米) 2.4 馬力(匹) 1350 航速(節(jié)) 13.5 火炮 首樓甲板上安裝1門4寸主炮,尾樓甲板安裝1門12磅炮,軍艦中部舷側各有2個小型耳臺,分別安裝1門47mm機關炮,此外尚有2門37mm機關炮 魚雷 裝甲 乘員(人) 乘員軍官19人,士官兵121人.". 管帶
上海江南製造局建造,兩艦於清末的1911年開工,因辛亥革命而造成進度延擱,"永健"於1917 "永績"則於1918年方才完工;"永健"造價50萬6千兩,"永績"則為49萬2千兩.
江南廠製的本級艦與日本製的"永豐"級無論外觀,尺寸與武裝皆極近似,但兩者最容易區(qū)別的地方在於"永健" 級有船尾樓而"永豐"級無,故"永健"級艦尾的3吋抱位要比"永豐"級的高一層甲板;讀者比對此兩級艦之照片便可知.
兩艦在軍閥割據(jù)時代曾屬直系,后皆歸順南京政府. 抗戰(zhàn)爆發(fā)后"永健"艦(艦長:鄧則勛)於1937年八月廿五日在防衛(wèi)江南造船廠時被日機擊燬半沉於船廠前,日本佔領造船廠后就地在原廠修復加裝日式火抱,於1938年十月廿五日改名"飛鳥"加入日本艦隊做為特設魚雷母艦使用;1939年二月曾因不明原因於繫泊江南廠時沉沒(可能因中國工人之破壞). 本艦於1940年改為聯(lián)絡艦,最終於1945年五月七日被美國陸軍轟炸機在黃埔江擊燬.
"永績"艦則在1938年十月廿一日被日機轟炸重傷(艦長:曾冠瀛),擱淺湖北新堤被日軍俘獲,於江南廠修復后在1940年五月廿二日交給汪精衛(wèi)政權海軍做為旗艦兼做海軍官校練習艦用,改名為"海興". "永績"於戰(zhàn)后收回,但在1949年四月廿三日第二艦隊叛變的長江突圍戰(zhàn)中再被共軍抱火擊燬.
后又被中共打撈起重用,命名"延安",后於1970年除役. "永績"艦的二度死而復生真是世界海軍史上少見的特例!
淺水炮艦 建中 永安 拱臣
建中號
排水量(噸) 90 船長(尺) 110 船寬(尺) 18.5 吃水(尺) 3 馬力(匹) 420 航速(節(jié)) 11 火炮 裝備一門88毫米曲射抱,7.9毫米機槍四挺 魚雷 裝甲 42 乘員(人)
淺水抱艇,英商漢口揚子造船廠建造,1911年開工至1915方完工,每艘造價17萬銀元. 三艦原名:"新敏","新逖","新瞻",接收后改為現(xiàn)名.
各艇成軍后原屬北洋軍閥,后歸順南京政府編為巡防隊,於1928年五月因老舊廢置. 國外有資料稱"拱辰"艇在抗戰(zhàn)前曾在廣東復役,并在1937年九月的戰(zhàn)斗中與其它廣東艦艇同被日本飛機擊沉;不過未能有進一步的資料證實,可能是"公勝"號測量艦之誤.
驅逐艦 龍湍 鯨波
未能接收的龍湍號
排水量(噸) 400 船長(米) 船寬(米) 吃水(米) 馬力(匹) 6000 航速(節(jié)) 28 火炮 76毫米炮2門,47毫米速射炮4 魚雷 雙聯(lián)裝450毫米魚雷發(fā)射管1具(單裝450毫米魚雷發(fā)射管3具,水雷10個) 裝甲 乘員(人) 管帶
1909年10月,清政府為重建海軍,派遣海軍大臣載洵與海軍提督薩鎮(zhèn)冰出訪歐洲,考察海軍。在意大利的時候,他們向安些度船廠訂制驅逐艦“鯨波”號。
“鯨波”屬神槍手級,排水量400噸,6000馬力,航速28節(jié),武器裝備為:76毫米炮2門,47毫米速射炮4門,單裝450毫米魚雷發(fā)射管3具,水雷10個。該
艦1912年12月6日下水,1913年5月31日建成。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因財政緊張,無力支付余款,
此后,意大利政府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與奧匈帝國開戰(zhàn),旋接收此艦,易名“艾思嘉羅”號,1921年7月1日,意大利又將此艦改為魚雷艇,1930年5月31日除役。
載洵接著前往奧匈帝國,在士他俾路勉圖船廠訂造驅逐艦“龍湍”號。
“龍湍”排水量400噸,6000馬力,航速28節(jié),武器裝備為:76毫米炮2門,47毫米速射炮4門,雙聯(lián)裝450毫米魚雷發(fā)射管1具。該艦1912年下水,1914年建成。從技術指標看,它與“鯨波”相似,但從線圖上看,兩艦相差很大。后來“龍湍”同樣因船款糾葛,未交中國。
1914年8月1日,奧匈帝國為應付歐洲戰(zhàn)事,接收此艦。改名“華蘭土單亞”,并把武器換為66毫米/45炮2門,66毫米/30炮4門,450毫米魚雷發(fā)射管2具。奧匈帝國原擬以此艦為原型艦,再為其海軍定造12艘驅逐艦,但最終無一動工。一戰(zhàn)之后,奧匈帝國戰(zhàn)敗解體,
“華蘭士單亞”給協(xié)約國分給意大利,該艦1921年除役。
炮艦 永豐 永翔
1997年打撈的永豐(中山)
永翔
排水量(噸) 780 船長(米) 62.5 船寬(米) 9 吃水(米) 2.4 馬力(匹) 1350 航速(節(jié)) 13 火炮 首樓甲板上安裝1門4寸主炮,軍艦中部舷側各有2個小型耳臺,分別安裝1門47mm機關炮,此外尚有2門37mm機關炮 魚雷 裝甲 乘員(人) 管帶
1900庚子國難,中國海軍建設再遇挫折,1909年宣統(tǒng)皇帝繼位,重申整飭海軍,由宣統(tǒng)皇帝溥儀的叔叔貝勒載洵任籌辦海軍事務大臣,宿將薩鎮(zhèn)冰任副大臣,并于1909、1910兩度赴歐美及日本考察海軍。載、薩考察團周歷各國期間,除了考察海軍建設制度等外,還沿途訂購了一批軍艦,1910年在日本考察海軍時,向日本三菱船廠和川崎船廠各訂購了1艘780噸的同式炮艦,后來命名為“永豐”、“永翔”。其中三菱船廠建造的“永豐”,就是后來著名的“中山”艦。
兩艦於1912年下水,1913年完工返國,當時造價日幣68萬元
"永豐,"永翔"兩艦1913年三月十五日交船成軍時隸屬於第一艦隊,"永豐"駐岳州,首任艦長林霆亮;"永翔"艦則駐在南京. 1917年七月廿二日當時的海軍總長程璧光率"永豐","永翔",等十艦南下 投奔廣州;史稱之為「護法艦隊」. 當時的"永豐"艦長為魏子浩,"永翔"艦長為張曾存.
"永豐"艦抵達廣州后於當年的十二月即被派往雷州半島討伐段祺瑞的親信龍濟光. 1920年澳門政府因填海 造地越界事件與粵方衝突,"永豐"艦更被派往九州洋執(zhí)行中國近代以來第一次的「抱艦外交」.
1922年六月十六日陳炯明發(fā)動叛變抱轟觀音山總統(tǒng)府;孫中山於夜間化裝出走避難於"楚豫"艦;并於廿三日 移駐到"永豐"艦上(當時艦長馮肇憲). 六月廿九日蔣介石由上海趕來登艦協(xié)助;當時支持孫中山的七艘艦艇中 亦包含有"永豐"的姐妹艦"永翔"(艦長丁培龍). 七月十九日"永豐"艦險被叛軍施放的水雷炸燬;后因當?shù)匚鞣?人之干涉,"永豐"各艦無法繼續(xù)停泊於白鵝潭;孫中山等人只得於八月九日下午離開住了一個半月的"永豐"艦, 由英國抱艦"摩漢"號(HMS Moorhan)護送赴香港專搭輪船赴上海.
這就是國民黨歷史上極為重要的「永豐艦事件」,蔣介石因此一事件而開始受到中山先生的重視,1923年孫 回廣州續(xù)任大元帥時,蔣即被任命為大本營參謀長.
1923年,時任艦隊司令之溫樹德被北洋軍閥收買,於十二月十九日將"海圻","海琛","肇和","同安","永翔", "楚豫"等六艦又帶往北方成立渤海艦隊. 護法艦隊幻滅,"永豐","永翔"兩艦自此分屬南北兩方.
孫中山先生最后一次搭乘"永豐"艦是在1924年的十一月十三日,應馮玉祥之邀偕夫人宋慶齡乘本艦離廣州 北上轉赴北京共商國事,1925年三月病逝於北京. 當年三月卅日廣州國民革命政府明令將"永豐"艦改名為"中 山"艦,并於四月十三日於艦上舉行了更名儀式.
1926年的三月廿日爆發(fā)了廣州代海軍局長兼"中山"艦長李之龍欲以此艦實行政變劫持總司令蔣介石的事件 ,其遠因為當時國民黨的聯(lián)俄容共政策,近因為蔣介石與汪精衛(wèi)爭奪孫中山逝世后國民黨的主導權;事件的發(fā)生 則以蔣懷疑"中山"艦不正常的調動開始. 至於所謂的政變是否真有其事則宛如羅生門,實情至今未明.
蔣派前"豫章"艦長歐陽格率兵逮捕了李之龍(歐陽格立此功后竟被免職扣留,疑是替主承擔責任. 歐陽格后 任電雷學校中將教育長,抗戰(zhàn)開始不久卻被按上貪污罪名槍決,前后兩事皆為中國海軍史上之疑案). 事件發(fā)生 后汪精衛(wèi)憤而出走,蔣介石出任黨軍委會委員長,革命軍總司令與國府主席;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
"中山"艦事件后國民黨聯(lián)俄容共政策大轉向變成清黨,繼而寧漢分裂,五次勦共. 至於中共也因國民黨的清 黨而脫離廣州建立自己的紅軍武裝力量進行奪權. 而蔣介石從"永豐"艦事件發(fā)跡,到"中山"艦事件后全面掌權 ;個人事業(yè)兩度與本艦發(fā)生關系,本艦實在可說是蔣的福星. 汪精衛(wèi)從"中山"艦事件后開始與蔣斗爭不休直至抗 戰(zhàn)前全面落敗,不得不跑到南京當漢奸. 而事件的當事人李之龍被捕殺,1949年后被中共追封為烈士,這也是今 日中共重視"中山"艦的歷史意義,要將之打撈上岸的原因之一.
"中山"艦一直駐廣東直到1931年因陳策掌管的艦隊與廣東軍頭陳濟棠之間發(fā)生嚴重衝突,1932年五月三日陳 策率"中山"等三艦脫離廣州而與虎門要塞交火,后陳策率"中山","飛鷹"等八艘軍艦出走撤往海南島;雙方爆發(fā) 海空戰(zhàn)斗多次,"飛鷹"號驅逐艦被廣東空軍飛機的炸彈擊沉. 各艦后撤往香港,南京的國民政府派員欲談判接收 ,港英政府不肯;后其餘艦艇歸還廣州,唯獨"中山"艦於八月二日被南京國府海軍部接收編入第一艦隊,從此離開 待了15年的廣州.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中國海軍大部份的艦艇都在江陰封鎖戰(zhàn)中損失,此時"中山"艦尚能全身而退;但由於 戰(zhàn)線往內陸推進,大型軍艦已無用武之地,國府便下令把"中山"艦上的主副抱都拆下,上陸組成抱隊防守長江要 塞. 故"中山"艦沉沒時艦上只有少數(shù)高射抱與機槍等防空武器.
1938年十月廿四日"中山"艦接奉緊急命令自南岳陽開赴漢口外圍,擔任金口到新堤一帶的警戒,掩護武漢撤 退. 下午三點,本艦在離武漢26公里處之金口被六架日機攻擊;首先艦尾左舷中彈,舵機失靈;接著鍋爐中彈失去 動力艦體右傾25度;此時艦橋望臺再被擊中一彈,艦長薩師俊當場左腿被炸斷,左臂重創(chuàng);接著艦體左傾達45度終於在1550沉沒,以80度斜躺於水下20公尺的江底.
"中山"艦下沉時薩師俊被屬下扶上舢舨卻又被日本飛機追來掃射,薩師俊與伏在身上保護他的水兵兩人一起 被射穿而死. 是役"中山"艦包含艦長共陣亡了官兵25人. 殉職的"中山"艦艦長薩師俊中校於1895年生,福建閩 侯人,煙臺海軍學校畢業(yè);為中國海軍元老薩鎮(zhèn)冰的姪兒. 薩師俊也是抗戰(zhàn)期間海軍殉職官兵中職務最高者(抗 戰(zhàn)時海軍只有兩名艦長殉職,另一人是"義寧"巡防抱艇的上尉艇長嚴傳經(jīng).).
比起"中 山"艦在歷史與政治上的重要性,她的姐妹艦"永翔"號可就暗淡多了;甚至還做過一段時間的「漢奸」艦. "永 翔"艦於1923年被溫樹德帶領北上成立渤海艦隊后,1926年因渤海艦隊內哄,被東北的沉鴻烈順勢接收,所以"永 翔"艦又成為東北海防第二艦隊的一員.
1937年抗日戰(zhàn)事全面爆發(fā),十二月十二日"永翔"艦與"同安","鎮(zhèn)海","定海","楚豫"與徵用商船一艘共六艦 自沉於青島及劉公島阻塞航道(當時艦長:曹樹芝). 不過本艦后來卻被日本打撈起在青島廠整修后,於1942年 月廿一日移交給汪偽海軍使用,改名"海祥",兼做海軍學校練習艦. 抗戰(zhàn)勝利由國府收回后恢復原名,繼續(xù)服役 於中國海軍,不過主抱已被改成為3吋抱.
"永翔"艦參加了多次國共內戰(zhàn)的戰(zhàn)役,在50年代初期都還曾在臺灣海峽服戰(zhàn)斗勤務,直到1959年方才除役.
驅逐艦 豫章 建康 同安
豫章號
1929年的健康號
同安號
排水量(噸) 390 船長(米) 63.4 船寬(米) 6.58 吃水(米) 2.74 馬力(匹) 6500 航速(節(jié)) 32 火炮 2門76毫米主炮,4門37毫米炮 魚雷 兩具魚雷發(fā)射管 裝甲 乘員(人) 管帶
驅逐艦(又稱魚雷快艦),為1909年載旬與薩鎮(zhèn)冰赴歐洲考察海軍時向德國的Schichau廠訂造,1912年完工,1913年交船;造價每艘6萬3千德國馬克.
本三艦接收時原名"長風","伏波"與"飛云";但成軍時經(jīng)袁世凱改名. 1917年南下護法運動造成海軍分裂時,"建康"艦留在北方,后於1923年成為皖系軍閥上海艦隊的一員;1927年在上海高昌廟宣佈歸順南京政府.
"豫章","同安"兩艦則都是南下護法艦隊十艦的成員,但在1923年又都被溫樹德帶回到北方成立渤海艦隊("豫章"艦是在汕頭被"應瑞"號巡洋艦劫往北方的). "同安"艦之后一直留在東北艦隊,"豫章"艦則於1927年由北南下宣佈歸順南京政府. "豫章","建康"二艦后都直屬於海軍部之魚雷游擊隊.
"豫章"艦於1932年一月廿一日午后行駛在長江通州時,於濃霧中觸青天礁而沉沒(后僅將火抱及魚雷撈起).
"建康"艦則於1937年九月廿五日守衛(wèi)江陰阻塞戰(zhàn)線時被十餘架日機攻擊命中八彈而炸沉,陣亡九員,艦長齊粹英以下負傷廿八員. 不過"建康"艦后為日人打撈起修復,先做為日軍之雜役船改名"翠";接著在1940年十二月廿一日交給汪精衛(wèi)政權海軍使用并重新命名為"海綏";根據(jù)資料戰(zhàn)后國府接收敵偽艦艇時尚包括此艦,不過之后下落不明.
"同安"艦於1937年十二月十二日(當時艦長:晏治平)與第三艦隊其它五艦("永翔","楚豫","定海","鎮(zhèn)海"及商船"宏利"號等)同沉於青島及劉公島阻塞航道; "同安"艦亦可能被日人打撈而成為汪偽海軍的"同春"號,不過未有進一步資料證實此事.
淺水炮艦 江犀 江鯤
排水量(噸) 140 船長(米) 長43.9米(“江鯤”44.5米)、 船寬(米) 寬7.5米“江鯤”7.3米 吃水(米) 0.6 馬力(匹) 500 航速(節(jié)) 12 火炮 哈乞開斯87mm炮1門,8mm馬克沁機關槍4門。 魚雷 裝甲 乘員(人) 49 管帶
1909年載旬與薩鎮(zhèn)冰赴歐洲考察海軍時向德國造船廠訂造的內河抱艇,"江犀"艇為克魯伯(Krupp)廠建造,1911年完工;造價19萬2千德國馬克。
"江鯤"艇為伏爾堅(Vulkan)廠建造,1912年完工;造價18萬德國馬克。
艦艏裝備一門奧地利製88公釐曲射抱,艦尾一門日製3吋抱,法製37公釐高射抱二座。
此兩艦清廷訂購時原名"新璧"、"新珍",民國元年交艦時袁世凱改為現(xiàn)名。兩艇於軍閥時代原屬北京政府,"江鯤"艇於1926年10月,"江犀"艇於1927年3月分別歸順北伐軍。抗戰(zhàn)初期兩艦由長江血戰(zhàn)中全身而退避入四川,卻在1941年8月24日被敵機轟炸沉於巴東臺子灣。
肇和
下水儀式上的肇和號巡洋艦(摘自北洋水師網(wǎng)站)
排水量(噸) 排水量2600噸 船長(米) 97.6 船寬(米) 11.89 吃水(米) 4.27 馬力(匹) 6000 航速(節(jié)) 20 火炮 6吋阿姆斯特朗主炮2門,4吋炮4門,47mm阿姆斯特朗機關炮6門,1磅馬克沁機關炮2門, 魚雷 18吋魚雷發(fā)射管2具。 裝甲 乘員(人) 230 管帶
應瑞
沉沒的應瑞號巡洋艦
排水量(噸) 排水量2460噸 船長(米) 100.66 船寬(米)
12.62
吃水(米) 3.97 馬力(匹) 6000 航速(節(jié)) 20 火炮 2門150毫米口徑維克斯主炮,4門100毫米口徑維式炮,2 挺馬克沁機關槍 魚雷 18吋魚雷發(fā)射管2具 裝甲 乘員(人) 230 管帶
練習巡洋艦,1909年載旬與薩鎮(zhèn)冰赴歐洲考察海軍時向英國訂造;"肇和"為Armstrong廠建造,費用21萬英磅;"應瑞"則為Vickers廠建造,造價20萬4千英磅,於1912年完工。
本來在1911年程璧光率"海圻"艦赴英參加英王加冕典禮時,曾奉朝廷命回程時要把兩艦一同帶回國的,然而當時適逢辛亥革命爆發(fā)國內政權轉換之際,而且英國港口煤碳工人罷工,所以未能成行。不料接著又逢歐戰(zhàn)爆發(fā)前夕,各國都急於在現(xiàn)貨市場蒐購武器,適巧中國政府財政困難貨款延遲付給;因之英國原廠曾來電表示愿代尋買主脫手。但終因海軍方面的堅持而保留。此兩艦直到1913年方回到中國。
兩艘本級艦大小并不太一樣,"應瑞"艦艦體稍大,長330遲,寬42遲,艙深23.9遲,吃水15遲,排水量2,750噸;"肇和"艦稍小,長320遲,寬39 遲,吃水14遲,排水量2,600噸;皆為鋼質船殼。水線部份有3吋的裝甲;六座Yarrow燃煤鍋爐四部Parson式透賓主機(應瑞三部)產生6,000匹馬力,四軸(應瑞三軸)推進最高航速20節(jié)。
各艦乘員軍官31人,士官兵243人;
與"海圻"或"海琛"相比,"肇和"與"應瑞"可謂十分先進。首先她們是中國第一艘裝備透賓渦輪主機的大型軍艦,而且在往后很長一段時間也是唯一的;其次是她的艦艏不再像從前為了裝置撞角而呈下凸上收的型狀,基本上是垂直的。
1915年12月5日,時駐上海的"肇和"軍艦起義響應討袁之二次革命失敗,艦上訓習生陳可鈞等十餘人殉難,艦長黃鳴球解職監(jiān)禁;1916年黃被特赦以部員身份派赴福建效力,其所搭乘的"新裕"號運兵船竟被護航的"海容"艦撞沉而溺斃。1923年"肇和"艦被溫樹德帶領北上加入渤海與東北艦隊,至1933年又南下投奔粵海艦隊??箲?zhàn)爆發(fā)后於1937年9月25日在廣東虎門之役與粵海艦隊其它六艘艦艇同被日本飛機炸沉。
"應瑞"艦曾經(jīng)在"肇和"起義時抱擊過"肇和"艦而弭平了這場叛變,但在1917年仍參加了護法運動。本艦於1937年10月23日在江陰采石磯卸抱時被日本飛機炸沉,死十五員傷四十員;不過根據(jù)日本方面資料本艦卻與"寧海","平海","逸仙"等同列在俘獲的名單中。
"應瑞"、"肇和"兩艦民初時艦長分別為為楊敬修與杜錫珪;抗戰(zhàn)前末任艦長分別為陳永欽、方念祖、杜錫珪於1922年出任海軍總司令。(抗戰(zhàn)爆發(fā)后,肇和號于1937年9月25日在廣東虎門之役中被日本“夕張”號巡洋艦擊傷擱淺,后與第四艦隊其它6艘艦艇同被日本飛機炸沉于廣州黃埔港內,沉艦四周水深13.7~17.1米。1957年6月4日開始打撈施工,實行分段用浮筒抬浮,11月15日完工。)
飛鴻
1931年外型有大變化的飛鴻號巡洋艦
排水量(噸) 2115 船長(米) 322尺 船寬(米) 39尺 吃水(米) 14尺 馬力(匹) 6000 航速(節(jié)) 20 火炮 6吋主炮2門,3吋炮2門,47mm機關炮6門,1磅馬克沁機關炮2門 魚雷 18吋魚雷發(fā)射管2具。 裝甲 乘員(人) 230 管帶
清廷於1911年向美國紐約造船廠所訂造的巡洋艦,此為中國首次向美國訂造大型軍艦;本預定1913年5月交船,但在付過頭期訂金后因國家財政困難卻被取消了。本艦后由原廠於1914年轉賣給急於購艦對付土耳其的希臘海軍(希臘以現(xiàn)金一次付清),命名為"Helle";二次大戰(zhàn)前被意大利潛艇無警告予以擊沉,意圖挑起兩國戰(zhàn)端以製造進犯希臘之藉口。
本艦長322遲,寬39 遲,吃水14遲,排水量2,115噸;甲板有2吋的裝甲。三座Yarrow廠的燃油鍋爐,三座 Parsons Geared 汽旋機產生6,500匹馬力,三軸推進航速20.5節(jié)。乘員232人;裝備兩門6吋抱,四門4吋抱,兩門3吋抱,兩門1磅(37公釐)抱;兩支18吋魚雷發(fā)射管。
根據(jù)國外資料,民初未能交貨的外購巡洋艦尚有向奧匈帝國CNT廠訂造的1,800噸級,裝備十門4吋抱的小型巡洋艦三艘;與4,900噸級,裝備四門8吋主抱的大型巡洋艦一艘。她們全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造船廠被意大利佔領而未能完工。這件事在中國方面并無進一步的史料能證實。
炮艇 利綏 利捷
排水量(噸) 170(266) 船長(米) 158尺(177.6) 船寬(米) 26.3尺(26.7) 吃水(米) 2尺(2.7) 馬力(匹) 1300 航速(節(jié)) 最高13節(jié)(最高14節(jié)) 火炮 二門57毫米抱,機槍三挺.(艇艏裝備一門88毫米30倍徑榴彈抱,艇尾一門50毫米40倍徑抱,機槍三挺.) 魚雷 裝甲 乘員(人) 45(45) 管帶
"利綏"艇原名"Vaterland",德國Elbing的Schichau廠建造
利捷"艇原名"Otter",1909年於德國Tecklenborg建造,1904年五月廿八日完工
兩艇原是德國海軍用於中國的內河抱艇,由於中國在1917年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對德奧宣戰(zhàn),三月廿日在長江上游將兩艇扣留接收. 另一艘駐防廣東的姐妹艇"青島"號則因艇員不愿服從"永翔"艦的接收命令於三月十六日自爆而沉(經(jīng)查驗該艇艇底早被鉆洞,機器亦被破壞;顯系艦員早有準備).
兩艇接收后先服役於長江的第二艦隊,1919年被派赴哈爾濱駐防從此為東北艦隊成員,為了渡越大海兩艇尚曾用木板水泥增高船舷,并由"江亨","利川"兩艦拖帶方才抵達目的地. 兩艇在吉黑江防艦隊時代之無線電呼號"利綏"艇為"XNS","利捷"艇為"XQW".
1929年中俄三江口之役利捷艇被俄艦擊沉(見東北海軍).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利綏"艇隨吉黑江防艦隊全部艦艇為日本人劫收,1932年二月十五日轉交給新成立的偽滿州國海軍擔任江防艦隊的旗艦;在歷經(jīng)數(shù)次大改裝后終因太過老舊而在1942年廢艦
運輸艦 普安 華安
1920年的普安號
1929年的華安號
排水量(噸) 4600(5174) 船長(尺) 393(414) 船寬(尺) 45(46) 吃水(尺) 25(24) 馬力(匹) 6500(5000) 航速(節(jié)) 15(11) 火炮 ,裝備一門3吋炮()裝備二門47公釐炮 魚雷 裝甲 乘員(人) 137(136) 管帶
普安運輸艦,1896年完工,中國1917年對德宣戰(zhàn)所接收之在華德國商船. 接收后原命名"華丙"號歸海軍租船處管理 本艦於1932年停用,并於1937年八月十四日自沉於上海黃浦灘董家渡航道執(zhí)行阻絕戰(zhàn).(的里雅斯特的Lloyd-Austriaco船廠制造,原屬奧地利-勞埃德海運公司,1914年在上海被扣留,接收后命名為“華丙”,1920年于交通部租船監(jiān)督處名下在交通部注冊,船價115688鎊,走遠洋線,曾租給裕豐航業(yè)公司,中澳輪船公司,中華航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等運營;后在海軍作為運輸船服役,改名“普安”,當時排水量為4500噸,裝備1門三英寸炮,乘員137人。1932年停用,1937年8月14日自沉于上海黃浦灘董家渡航道以阻截日軍艦艇。后被日軍打撈出水,1940年被日軍征用,改名"Hayo",1941年12月報廢。
)
運輸艦,1899年完工,中國1917年對德宣戰(zhàn)所接收之在華奧地利商船,接收后原命名"華乙"號歸海軍租船處管理. 英國Wigham Richardson 廠製造, 1934年五月"華安"艦停用.(英國的Low Walker港的Wigham Richardson廠制造,原屬奧地利-勞埃德海運公司,1914年在上海被扣留,接收后命名為“華乙”,1920年于交通部租船監(jiān)督處名下在交通部注冊,船價139648鎊,走遠洋線;后在海軍作為運輸船服役,改名“華安”,當時排水量為7600噸,裝備2門47毫米炮,乘員136人。1934年停用。)
運輸艦 定安 克安 靖安
定安
1929年的靖安
克安
排水量(噸) 1242--1242--1015 船長(尺) 218--230--272 船寬(尺) 33--33--40 吃水(尺) 19--19--17.75 馬力(匹) 918--650--1160 航速(節(jié)) 11--9--11 火炮 裝備二門47毫米炮(靖安) 魚雷 裝甲 乘員(人) 乘員軍官13人,士官兵63人.--. 乘員軍官13人,士官兵63人.-- 管帶
定安號
運輸艦,1901年完工,中國1917年因中國對德宣戰(zhàn)所接收之在華德國商船. 接收后原命名"華癸"號歸海軍租船處管理;德國凱而路廠製造, 本艦於1942年十二月十七日在長江三峽附近遭日機空襲而沉沒.
克安號
運輸艦,1917年因中國對德宣戰(zhàn)所接收之在華德國商船,原命名"華甲"號歸海軍租船處管理,1928年時隸屬東北海軍,1934年六月方編入第一艦隊改名"克安"編制為運輸艦. 本艦由德國凱而路廠製造,1903年完工;
本艦抗戰(zhàn)前隸屬第一艦隊,抗戰(zhàn)時於四川曾多次遭日機空襲而負傷,不過仍能存活至勝利后,并且在1948年六月改名為"九華"號. 1950年十一月本艦在由左營開往基隆途中遇颱風擱淺於臺中附近砂灘,經(jīng)"大明"艦拖往馬公修理無效后除役 (英國的Low Walker港的Wigham Richardson廠制造,原屬奧地利-勞埃德海運公司,1914年在上海被扣留,是中國沒收的最大的德奧戰(zhàn)利艦,接收后命名為“華甲”,1920年于交通部租船監(jiān)督處名下在交通部注冊,船價162702鎊,走遠洋線;約于1922年運貨去日本,因無貨運回又不想空手而歸,就滯留在日本達兩年之久,挪威籍船長不管不問,船員向當?shù)鼐焖栀J度日,欠款達4萬之巨,此事在當時引起笑談。后于1924年經(jīng)交通部交涉方始要回,編入溫樹德的渤海艦隊,先后有趙鎮(zhèn),胡文溶出任艦長。吳佩孚在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失敗后乘該艦浮海南逃。1927年8月渤海艦隊被沈鴻烈的東北海軍吞并后編入東北海防艦隊,1933年東北海軍勢衰,沈鴻烈將其租給大連政記輪船公司作商船,改名“中華”;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被日本征收,改名“榆林丸”,1945年1月21日被美軍擊沉。臺灣"中國軍艦博物館"網(wǎng)站認為“華甲”是只有1242噸的小船,恐與“華壬”混淆。)(德國基爾的霍瓦爾德船廠制造(另一說為凱爾璐船廠建造),當時屬于"M.Jebsen"公司。接收后命名為“華壬”,1920年于交通部租船監(jiān)督處名下在交通部注冊,船價27324鎊,走沿海中日線。1934年6月編入第一艦隊,為運輸艦,改名“克安”。乘員包括軍官13人,士官及士兵為63人??谷諔?zhàn)爭中撤入長江,歷經(jīng)戰(zhàn)火并幸免于難,1948年6月改名“克華”,1950年11月該艦由臺灣左營開往基隆途中遇臺風擱淺于臺中附近沙灘,由“大明”號輪船拖往馬公修理無效而退役。臺灣“中國軍艦博物館”網(wǎng)站似乎將其與“華甲”混淆。
)——
)
靖安號
運輸艦/練習艦,1906年完工,中國1917年對德宣戰(zhàn)所接收之在華德國商船. 接收后原命名"華丁"號歸海軍租船處管理;1919年本艦曾奉派為吉黑江防籌備處之旗艦,率"江亨","利捷","利綏"等艦赴哈爾濱駐防;是為東北第三艦隊之起源. 1933年十月"靖安"艦在練習艦隊名下廢置.(德國呂貝克(Lubeck)的科克(Koch)船廠制造,原屬漢堡-美洲海運公司,后在海軍作為運輸船服役,改名“靖安”,裝備2門47毫米炮,乘員235人,無線電呼號為“XQA”。1919年該艦作為吉黑江防警備處旗艦率“江亨”,“利捷”,“利綏”等艦赴哈爾濱駐防,1933年10月在練習艦名義下廢置,1938年賣給意大利,改名“Reno”。1938年在寧波附近鑿沉。
)
拖船 利通
1923年的利通號
排水量(噸) 273 船長(尺) 148 船寬(尺) 12 吃水(尺) 8 馬力(匹) 300 航速(節(jié)) 14 火炮 47毫米炮4門 魚雷 裝甲 乘員(人) 41 管帶
利通號
拖船,1917年因中國對德宣戰(zhàn)所接收之在華德船,1906年完工.. 於1929年六月在第二艦隊任內與甘泉,福鼎等艇同時廢置.
當1917年,歐戰(zhàn)打了三年已經(jīng)接近尾聲,遠在東方的中國政府要不要參戰(zhàn)也到了決定性的階段.當時國會和孫中山先生都反對,可是國務總理段祺瑞卻一心想要參戰(zhàn),并派艦監(jiān)視在華德奧艦艇與商船;府院關系因而緊張造成當時的北京政局十分不穩(wěn).
接著大總統(tǒng)黎元洪於五月廿三日免段之職務并召張勛進京調處,張勛卻趁機擁立清遜帝溥儀復辟,黎元洪避入法國醫(yī)院;段祺瑞馬廠誓師聲討,張勛失敗逃逸. 事變后黎元洪不愿再復位,段遂擁立副總統(tǒng)馮國璋繼任大總統(tǒng),并自任國務總理掌握實權;還召開了新的參議會.
段是堅決主張參戰(zhàn)的,所以便於1917年的八月十四日宣佈對德奧兩國已立於戰(zhàn)爭地位,并在之前就已經(jīng)接管了德奧在華的船艦(歐戰(zhàn)於1914年的七月廿八日爆發(fā),德國在八月十八日就已將許多在華的資產包含船艦名義上過戶到他國社團名下以保護不被接收;中國是於1917年三月十四日宣佈與德國斷交,同月廿日開始接收德國在華資產,但直到八月十四日方才正式對德奧宣戰(zhàn);接著歐戰(zhàn)在1918年就結束了.).
當時的德國與奧地利已經(jīng)在歐洲戰(zhàn)場焦頭爛額,對於千里之外的遠東根本是無暇也無力顧及;而協(xié)約國對於任何能損傷同盟國力量的舉動自也不會反對;中國政府這個軟柿子撿得時機恰到好處. 但像德屬青島這種肥肉是輪不到中國,而是由英國在幕后指使日本去攻佔;中國只能接管在其它地區(qū)如長江內河中行駛的德奧船艦.
這一次戰(zhàn)利品共接收到30艘(含小輪,駁船等),其中屬於軍艦的只有后來命名為"利捷"與"利綏"的兩艘內河抱艇(另有一艘自爆,一艘擱淺);拖船一艘命名"利通". 其餘有10艘為商船,由北洋政府成立海軍租船監(jiān)督處經(jīng)營出租業(yè)務,10船分別命名"華甲"至"華癸";其中有五艘曾轉變?yōu)檫\輸艦,分別改名為"普安","華安","定安","靖安","克安".
兩艘抱艇后派往東北有著戲劇化的一生,五艘商船則全部變成運輸艦,成為抗戰(zhàn)前國府海軍運輸艦隊的主力;其中有一艘還服役到1949年播遷到臺灣后.
至於前述府院之間的爭執(zhí)對於中國海軍日后的發(fā)展也有極深遠的影響. 因為議員們認為總統(tǒng)解散國會是不遵守民元的臨時約法,孫中山通電支持國會反對北京政府,并號召議員們南下廣州另組新政府,此即歷史上著名的「護法運動」. 所謂護法,護的即是臨時約法.
1917年七月廿二日,當時的海軍總長程璧光與第一艦隊司令林葆澤率,"海圻"號巡洋艦,"飛鷹","同安"兩驅逐艦,"永豐","舞鳳"兩抱艦等五艘軍艦由上海龍華起碇南下宣佈支持護法運動;途中遇到"豫章"號驅逐艦與"福安"號運輸艦兩艦跟隨同行,七艦一同開往廣東於八月四日抵達廣州黃埔,與先前的"海琛"號巡洋艦,"永翔","楚豫"兩抱艦等三艦會合共計十艦;史稱之為「護法艦隊」. 當年十月"肇和"號巡洋艦亦抵達廣州,使得此時廣東海軍的實力達於最高峰,總排水量15,990噸,佔當時全國艦艇的44%.
這次行動造成中國海軍的南北分裂,而這支護法艦隊對於中國兩支地方海軍:廣東粵海艦隊與東北艦隊的肇建也都有很直接的關系. 想不到民初為了要不要參加在遙遠歐洲發(fā)生的一場戰(zhàn)爭,卻對中國海軍的歷史產生如此大的影響!
事實上, 中國對德奧一次大戰(zhàn)時的戰(zhàn)利艦還不止這些, 根據(jù)北洋政府的檔案資料, 一戰(zhàn)后中國曾有機會分配四艘原德國海軍的潛水艇, 當時駐英海軍武官陳紹寬曾致電北京政府協(xié)調派員赴歐接艦, 但后來不知什麼原因這件事并未能實現(xiàn), 否則中國擁有潛艇得時間將提早許多年.
當年陳紹寬為海軍少校官階, 1917年時奉派赴英參加英國的潛艇作戰(zhàn), 從此對潛艇留下深刻印象, 對將潛艇兵力引進中國不餘遺力, 后來在二次大戰(zhàn)前夕再度向德國採購五艘潛艇, 但最后仍功虧一簣. 關於一戰(zhàn)戰(zhàn)利潛艇的案件, 本館若獲得更進一步資料將隨時公佈之.
華丁號 (:德國不萊梅港(Bremerhaven)的瑞克麥斯(Rickmers)制造,當時屬于瑞克麥斯公司。接收后命名為“華丁”,1920年于交通部租船監(jiān)督處名下在交通部注冊,船價112752鎊,走遠洋線。1924年賣給政記輪船公司,改名"加利",1926年賣給大連汽船株式會社,改名"東光丸"(TOKO MARU )(另一種說法是二戰(zhàn)中被日本掠獲給川崎公司,改名"安利")。1944年10月12日在北緯13.31°,東經(jīng)120.19°被盟軍擊沉。
)“Deike Rickmers”
噸位:凈注冊噸位3082噸,總注冊噸位4176(4168?)噸,載重噸位3100(3111?)噸
動力:?
規(guī)格:長367.2英尺,寬47.5英尺,吃水30英尺
航速:11節(jié)
下水時間:1908年2月15日
完工時間:1908年3月28日)
華戊 (“Albenga”
噸位:凈注冊噸位2769噸,總注冊噸位4249(4294?4188?)噸
動力:?
規(guī)格:長360.2(360?)英尺,寬48.2(48?)英尺,吃水20.3英尺
航速:8節(jié)
下水時間:1898年8月3日
完工時間:1898年11月
簡介:英國斯托克頓(Stockton)的克雷格泰勒(Craig Taylor)船廠制造,時名"Mayflower",屬于利物浦(Liverpool)的斯圖爾特有限公司(Stewart S.S.Co Ltd)。1900年出售給R.E.Loesener 公司,改名“Albenga”。接收后命名為“華戊”,1920年于交通部租船監(jiān)督處名下在交通部注冊,船價114723鎊,走遠洋線,1923年以后出售給南華輪船公司,1935年8月29日在伊勢灣失事沉沒。
)
華已
(“Kathe”
噸位:凈注冊噸位1221噸,總注冊噸位1962(1946?)噸,載重噸位3080噸
動力:?
規(guī)格:長271英尺,寬39.1(39?)英尺,吃水20.8英尺
航速:9.5節(jié)
下水時間:1911年12月
完工時間:1912年1月
簡介:德國基爾的霍瓦爾德船廠制造,當時屬于“M.Jebsen ”公司。接收后命名為“華己”,1920年于交通部租船監(jiān)督處名下在交通部注冊,船價43164鎊,走遠洋線,后出售給大連政記輪船公司,改名“茂利”,航行香港,廣州,廈門等,每年10航次??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滯留在香港,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于1942年1月6日被日軍掠走,改名“HIGASHI MARU”或為“東丸”,1945年7月25日(另一說為3月2日)在博多灣被美軍擊沉。
)
華辛
(“Sexta”
噸位:凈注冊噸位977噸,總注冊噸位1643(1668?)噸,載重噸位2650噸
動力:?
規(guī)格:長265.7(265?)英尺,寬37.8(37?)英尺,吃水18.3英尺
航速:9.5節(jié)
下水時間:1905年12月9日
完工時間:1906年1月
簡介:德國呂貝克(Lubeck)的科克(Koch)船廠制造,當時屬于"Flensburger DG von 1869"公司,接收后命名為“華辛”,1920年于交通部租船監(jiān)督處名下在交通部注冊,船價36146鎊,走遠洋線,其余不詳。后以160000元出售給政記輪船公司,1924年在該公司名下注冊,改名“安利”,航行香港,廣東,廈門等線,每年10航次??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滯留在香港,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于1943年5月26日被日軍掠走,改名“安利丸”,1945年5(6?)月25日于北緯38.58°,東經(jīng)130.5°處海域觸雷沉沒。
水上飛機母艦--鎮(zhèn)海
排水量(噸) 2708 船長(尺) 船寬(尺) 吃水(尺) 馬力(匹) 1200 航速(節(jié)) 10.8 火炮 裝備Armstrong 4.7吋抱二門,3吋抱四門,機槍兩挺. 魚雷 裝甲 乘員(人) 管帶
本艦為東北第三艦隊海防第一艦隊之飛機母艦,1923年七月由政記公司之"祥利"輪改裝(原為德國海軍之運輸艦);
本艦為中國第一艘編制為飛機母艦的軍艦,艦上搭載一或兩架水上飛機隨行;雖非正規(guī)航空母艦,但在當時中國軍閥內戰(zhàn)空中武力不強的時代已經(jīng)是很夠看的了. 1927年三月廿七日,張作霖命沉鴻烈率"鎮(zhèn)海"與"海圻"兩艦南下上海吳淞口支援軍閥部隊對抗北伐軍,"鎮(zhèn)海"艦派出一架飛機由海上起飛轟炸上海,效果雖不大但造成對方極大的心理震撼;這可能是中國第一次的海軍航空作戰(zhàn).同年七月廿二日,"鎮(zhèn)海"與"威海"二艦再犯海州灣,俘獲了一艘北伐軍的"三江"號運輸船,繳獲大量軍需品.
本艦亦是戰(zhàn)前唯一訪問過臺灣省的中國大陸軍艦. 1932年六月該艦以東北海軍官校練習艦名義訪問了基隆和淡水兩港口. 1937年十二月十二日本艦與第三艦隊其它各艦同沉於青島及劉公島阻塞航道,當時艦長為汪于洋.
練習艦 運輸艦---威海 定海
排水量(噸) 2000/1100 船長(尺) /220 船寬(尺) / 吃水(尺) /22.5 馬力(匹) /900 航速(節(jié)) 11 /10 火炮 4.7吋抱二門,3吋抱四門,機槍兩挺 /俄式77mm快抱六門,機槍四挺 魚雷 裝甲 乘員(人) 管帶
威海艦曾為葫蘆島航警學校練習艦與東北第三艦隊海防第一艦隊之運輸艦,1924年由政記公司之"廣利"輪改裝(原為日本輪船"嘉代"丸);
傳言"鎮(zhèn)海","威海"二艦為東北海軍副總司令沉鴻烈為討好鎮(zhèn)威大將軍張作霖而如此命名. 1928年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將東北艦隊改編時,因本艦性能不佳而將之除役.
定海艦為東北第三艦隊海防第二艦隊之運輸艦,1924年十一月直奉戰(zhàn)役后奉軍接收自大沽造船所由海參威購回之俄國破冰船"Tsar Shichedo Nicou"所改裝,1897年下水. 本艦與"鎮(zhèn)海"等艦同於1937年十二月十二日沉於青島及劉公島,當時艦長為謝渭清.
淺水炮艦 江平 江安 江通
江通
江安
排水量(噸) 350--350--250 船長(尺) 156--156.9--150 船寬(尺) 18--18.9--18.25 吃水(尺) 3.6--3.6--3.3 馬力(匹) 300--380--300 航速(節(jié)) 7.5--4.5--4.5 火炮 各艦裝備4.7吋假炮一門,實際上只有迫擊炮 一門 機槍四挺. 魚雷 裝甲 乘員(人) 66--66--61 管帶
本艦為東北第三艦隊吉黑江防艦隊之淺水抱艦,皆由茂通公司之內河商船所改裝. "江平"原名"江寧", "江安"原名"同昌","江通"原名"江津". "江平","江安"
兩艇分別為1898與1904年英國建造,"江通"則為1908年俄國建造. 三艦於1924年四月十七日改制為軍艦
各艦於1929年中蘇三江口之役被俄艦擊沉,(次年撈起修復重用,但"江安"艦因彈藥被擊中炸成兩節(jié)已全毀).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 所有吉黑江防艦隊之抱艇全為日本人劫收,各艦於1942年在偽滿州國江防艦隊任內廢置
淺水炮艦 江清 江泰
排水量(噸) 255 船長(尺) 164 船寬(尺) 31.5 吃水(尺) 3.25 馬力(匹) 航速(節(jié)) 7.5 火炮 兩門英國Vickers的47公釐抱,機槍兩挺 魚雷 裝甲 乘員(人) 管帶
兩艦為東北第三艦隊吉黑江防艦隊之淺水抱艦,原為俄國的內河明輪商船,1897年製造
兩艦於1929年十月十二日中蘇三江口之役被俄艦擊沉,"江泰"艦長莫耀明陣亡;次年"江清"艦撈起修復重用.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本艇為日本人劫收,"江清"艦長胡筱溪不甘投敵與"利綏"艦長張衍學一同逃往青島;兩艇成為偽滿州國江防艦隊成員至1942年廢置.
利濟號
原為中東鐵路局"第6號"巡船,1897年完工,1924年四月十七日改為東北第三艦隊吉黑江防艦隊之淺水抱艇,命名"利濟". 艦身長152遲,寬26遲,吃水2.9遲,排水量250噸,航速18節(jié);裝備一門哈乞開斯五管機抱,機槍兩挺.
各艇於1929年中蘇三江口之役被俄艦擊沉(次年撈起修復重用).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所有吉黑江防艦隊之抱艇全為日本人劫收. 1932年十月十八日本艦由富錦裝載貨物開抵同江卸貨回航時,艦長范杰下令處死艦上日本指導員及電務員,將尸體投江后率全艦65名官兵上岸投奔陸上游擊部隊抗日.
利用號
隸隸屬東北第一艦隊之運輸船,1916年完工,排水量375噸,航速13節(jié);其餘資料不詳.
"飛鵬"號艦在日本海軍"白鷹"號魚雷艇時代的留影
飛鵬號
原日本海軍於日俄戰(zhàn)爭時代使用的魚雷艇"白鷹"號,由德國建造於1899年六月廿二日完工,日俄戰(zhàn)后除役改為民用客船"宇部"丸. 1926年一月十八日由中國的東北海軍(東三省海防艦隊)購入,當時已拆除全部武裝. 本艇排水量127噸,乘員50人;首任艦長謝渭清,其它資料不詳. 本艇在1927 年東北易幟時因武裝補充困難而除役,實際等於未曾服役.
海駿號 海蓬號 海清號 飛鷹號
抱艇,"海清"排水量170噸,300匹馬力,速率9節(jié);"海駿"排水量45噸,187匹馬力,速率7節(jié);"海蓬"排水量35噸,75匹馬力,速率6節(jié);三艇各裝輔助小抱兩門. "海駿"艇在1929年的三江口之役被俄軍俘獲,改名"Pobieda"號. 另尚有排水量20噸,速率35節(jié)的滑艇一艘名"飛鷹",裝備機關抱一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