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修內(nèi)篇
A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肭;寒勝躁,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B 現(xiàn)代漢語
體悟大道得人,外似愚者,因為在思索大道所在,不用主觀。做事,保持上沖之氣,事情就不會過度。如果要保持勁勢,先要從彎曲開始,如果要保持精巧,先要從笨拙入手,如果要善于言辭,先學(xué)不用華麗辭藻;所以寒勝過躁,靜勝過熱,這就是保持清靜狀態(tài),是萬物的本來面貌。
C 各家注釋
1河上公注:道德大成之君。若缺者,滅名藏譽(yù),如毀缺不備。道德大盈滿之君。如沖者,貴不敢驕,富不敢奢。能清能靜,則為天下之長,持正則無終已時也。
2王弼注:隨物而成,不為一象,故若缺也。大盈充足,隨物而興,無所愛矜,故若沖也。躁罷然后勝寒,靜無為以勝熱,以此推之,則清靜為天下正也。靜則全物之真,躁則犯物之性,故唯清靜乃得如上諸大也。
3杜光庭注:上德之君、達(dá)道之士,其履行也有兮若無,實兮若虛,泛然與天地同體,浩然與陰陽同波,不矜盈成之所能,故若沖缺之不足。代人睹屈拙之外狀,罔知巧直之內(nèi)明,挫辨躁之機(jī),明訥靜之要,為天下正,無以加焉
4王安石注:萬物始乎是,終乎是,是大成也。
5呂吉甫注:萬物始乎是,終乎是,是大成也,然始無所始,終無所止,故若缺。唯其若缺,故其用日新而不敝。萬物酌焉而不竭,是盈也,然益之而不加益,故若沖。唯其若沖,故其用日給而不窮。大直者,曲之而全,枉之而直者也,故若屆。大巧者,刻雕眾形而不為巧者也,故若拙。大辮者,不言而辮者也,故若訥。如是無它,凡以有本故也。
6蘇轍注:天下以不缺為成,故成鈴有弊。以不虛為盈,故盈叉有窮。圣人要於大成而不恤其缺,期於大盈而不惡其沖,是以成而不弊,盈而不窮也。
7時雍注:大成者,地之德,廣德若不足,故雖成而若缺。大盈者,天之德,上德不自得,故雖盈而若沖。成若為山,其積必壞,非大成也。大成若缺,無時而壞,故其用不弊。盈若積水,其施必竭,非大盈也。大盈若沖,無時而竭,故其用不窮。
8邵若愚注:大成者,反若如也下同缺不完也,故其用不敝。敗也大盈滿也者反若沖虛也,故其用不窮盡也。大直者不申反若屈,大巧者藏智反若拙,大辮者不言反若訥。是以缺能勝成,虛能勝滿,屈能勝直。
9王夫之注:陰陽交而人事煩,人事煩而功名著。故喜于有為者,其物之盈而往附之。已盈而往附焉,必?fù)p于己,遂思以勝之;我見其寒而趨火,熱而飲冰,徒自困也。彼豈樂有此患哉?始亦以附彼者之易于求盈,而不知其至此也。
10林虞齋注:有成則有缺,大成者常若缺,則其用不敝矣。有盈則有虛,大盈者常若虛,則其用不窮矣。
D本注
1本篇為修內(nèi)篇之一,闡明個人修養(yǎng)的重要性。這是體悟大道必須要重視的問題。無我,即隨物而化,循禮而為,遵形制而用,后為義能之力,方可行用仁愛,化于德一,從而歸化于萬物的清靜狀態(tài)。
2大成者,善于集合百家之所長,為大成,大成而缺,集于百家而不殆,如山谷盛于萬物;大盈者,匯集百川之眾流,為大盈。大盈而沖,如海洋納入江河;人之修為,若山谷納物,如海洋匯流,則無我而有我。無我,則物盡其長,皆入我心,我則不在;有我,物匯集之長,出我手,固用不窮,為上士之修養(yǎng)。
3大直,大巧,大辯,因人而異,不用劃一。耿直,求于曲;縝密,求于笨拙;精通語言,求于樸實,則人之修為,可得,非常人之所見,為中士之修養(yǎng)。
4寒與躁,靜與熱,非自然之理,乃人內(nèi)心之基礎(chǔ)。人,有精神與肉體之分;肉體受于天氣變化,冷熱溫寒,體膚所感;而精神于內(nèi)心,同于一理,亦有寒,躁,靜,熱的分別,人之修養(yǎng),則修煉于內(nèi)心精神。言,由口出,而由心不由口;行,由手足發(fā),而由心不由手足,人于動物之差別,本于此。而西學(xué)世人,或言理性,自我約束之能力,老子已叮嚀后人千百年。寒性欲降,躁性欲動,寒勝于躁;寒者求靜,躁者必?zé)?,人之修為,非動物可比,固修養(yǎng)修煉之開始,為下士之修養(yǎng)。
5人既有修養(yǎng),非于動物本性,則靜可待,躁禍亂,固天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