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長宏
2022年11月7日
【作者簡介】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瑯琊陽者(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fā)明家、文學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xiāng)侯,死后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推崇諸葛亮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后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fā)明木牛流馬等,并改造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fā)。于234年在寶雞五丈原逝世。諸葛亮在后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漢中、南陽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
【卷一第44章察情-原文】夫兵起而靜者,恃其險也;迫而挑戰(zhàn)者,欲人之進也;眾樹動者,車來也;塵土卑而廣者,徒來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半進而半退者,誘也;杖而行者,饑也;見和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數(shù)賞者,倦也;數(shù)罰者,困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弊重言甘者,誘也。
【卷一第44章察情-譯文】 將帥領兵打仗需要根據(jù)一些現(xiàn)象判斷敵人的真實情況。如果敵人在與我軍爭戰(zhàn)時按兵不動,一定是憑借了險要的地勢;如果敵人不斷地向我軍挑戰(zhàn),一定是想引誘我軍首先出擊;看到樹木無風而動,一定是敵人的戰(zhàn)車悄悄駛來;看到塵土低飛而且范圍很廣,肯定是敵人的步兵正在進襲途中;當敵人言辭強硬而且做出向我軍進攻的樣子時,一定是在準備撤退;當敵人忽而前進,忽而后退時,就是在引誘我軍進擊;發(fā)現(xiàn)敵軍扶仗而行、萎靡不振,敵人肯定已經饑餓難忍;發(fā)覺敵人對有利的時機不加以利用,則敵人肯定已相當疲勞,無力再進;飛鳥在敵軍的陣地群集棲飛,則表示敵軍陣營已開始空虛;夜間聽到敵軍陣地喧嘩吵鬧的聲音,則表示敵人內部對戰(zhàn)爭十分恐懼害怕;敵人的軍隊渙散,混亂不堪,是因為敵軍主將正失去應有的威勢;敵軍的旗幟混雜紛亂,表示敵軍內部已經大亂;敵軍的將、官不斷地發(fā)怒,則表示戰(zhàn)爭形勢的發(fā)展使他們感到無可奈何,敵人對取勝已失去信心;敵軍獎賞過頻,刑罰過繁,表示敵軍主帥已無力扭轉自己內部的混亂和士兵不服從將帥命令的局面;當敵人派遣使者低聲下氣地來求敵時,則表示敵軍想停戰(zhàn);如果敵人送來貴重的物品,說盡甜言蜜語,則表示敵軍想私下講和。
【卷一第44章察情-釋義】 本篇文章論述了如何分析敵情。諸葛亮把敵情分為十七種類型,一一說明各類敵情的表征和判斷門道。諸葛亮分析得如此細致準確,肯定是他多年潛心研究心血的結晶,是他多年帶兵打仗寶貴經驗的總結,是他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臨陣指揮的將領仔細研讀,必定受惠良多。
【卷一第44章察情-戰(zhàn)例】
因為齊恒公任人為賢,所以成就了春秋時期的霸主。話說春秋時期,有兩個人都在軍隊里當兵,并做了官,一個叫管仲,另一個叫鮑叔牙他倆是生死之交,當時的齊國國王齊襄公有兩個同父異母的弟弟糾和小白,糾發(fā)現(xiàn)管仲是個人才,重用其做了他的謀士,弟弟小白則重用鮑叔牙做了軍師。兩個好朋友各侍其主,昏庸的齊襄公怕糾和小白篡奪王位。令人欲殺之!糾和小白得知后,糾帶著管仲就跑到了魯國,小白帶著鮑叔牙跑到了莒國各自的姥姥家避難。公元前686年的冬天,殘暴的齊襄公被手下的將士殺死了,立弟公孫無知為齊國君王,沒幾個月,也被手下大臣給殺了。流亡在莒國的小白和在魯國的糾得到消息后,都覺得自已繼成王位的機會來了。管仲提醒主子糾,小白所在的莒國離齊國很近,如果他先我們一步回到齊國,我們就沒戲了,于是他先帶一隊人馬去攔截小白,讓魯國派大將曹沫帶另一隊人馬護送您回國。 在莒國和齊國的交界處,管仲的所帶人馬,正好碰上鮑叔牙帶領莒國人馬護送小白。管仲見攔不住小白,無臉面再見糾,于是他心一橫,搭弓取箭,朝著車上的公子小白用力射去,小白大叫一聲,栽倒在車上,管仲見大功告成,便帶著人馬飛逃而去。真是巧得很,管仲這一箭恰好射在公子小白的帶鉤上,一點沒傷到人,鮑叔牙見公子小白平安無事,大喜!立刻命部隊抄小路向齊都全力疾弛。小白在鮑叔牙的幫助下登上了齊國君王的寶座。稱齊恒公。為除后患,鮑叔向魯莊公提出了兩個條件:一是把殺了公子糾,二是把管仲交給齊國,魯國一一照辦了。
齊桓公感念鮑叔牙的忠心和所立的大功,要任命他做國相,沒想到鮑叔牙死活不肯接受,他說:以前我?guī)途踝隽诵┦虑椋侨菓{我對您的忠心而竭盡全力的,現(xiàn)在您要把國相這么重要的職務交給我,這只是憑我的忠心就可以做好的,要找個比我更有才能的人才行是!齊桓公說:眾大臣中,比你更出眾的人才沒有呀!鮑叔牙說:我舉薦一個人保證能幫您成就一番霸業(yè)!齊桓公忙問是誰?他說:就是我的老友——管仲,我把他從魯國要回來,就是要他幫您的!齊桓公一聽就火了,拍案而起!說:一箭之仇我還沒報呢,你反而讓我來重用他?我不把他殺了就不錯了!鮑叔牙懇切地說:管仲不顧一切地為公子糾賣命,用箭來射殺您,這不正好證明他對主子的忠義嗎?論才華,他遠遠超過我鮑叔牙!您要成就霸業(yè),非得到管仲的輔左不成。您要不計前嫌重用他,讓他死心踏地的為你賣命!齊桓公是個很有肚量的人,為了齊國的強盛,齊恒公斷然棄忘前嫌,拜了管仲為國相。
管仲任相國后,首先想到的是發(fā)展經濟,開采鐵礦、鹽田等經濟資源,鼓勵老百姓出海打魚增加經濟生產能力,就這樣,齊國的鹽產量和漁牧業(yè)實力大大增加,有幾個離齊國較遠的小國家,因此對齊國有了經濟依賴,因為他們必須從齊國進口食鹽和海產,就這樣,齊國依靠自己的經濟優(yōu)勢,慢慢強盛起來,可是一次齊恒公對管仲說,要讓周圍的國家推舉自己做盟主,這樣就可以號令四方,獨霸天下!管仲聽后說:主公,當今咱們還不具備資格去號令諸侯,現(xiàn)在名義上大家都是周天子的封國。 雖說周天子就是象冬天的凍丁燒火,越燒越短呀,但是周天子的名號仍在,我們如果此時號召諸侯國會盟,那么就名不正言不順,如果主公能夠以周天子的名義,號召天下諸侯,共同推舉周天子的正統(tǒng)地位,抵御他國襲擾,那么您的地位很快就會提高!
這齊桓公采納了管仲的建議。接著管仲又對主公說:新的周天子剛剛即位,我們要派一名使者,向周天子朝貢,你哪里不曉得撒,宋國剛剛發(fā)生了內訌,現(xiàn)在君主權勢還不穩(wěn),國內形勢也很動蕩,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挾周天子下令宣布宋國新國君的正統(tǒng)地位,我們拿到了周天子的命令,用我們的名義來發(fā)布,誰也不能反對周天子的號召,不是變相增加了您的權威!
齊桓公非常贊同地讓管仲按照他的意思去辦,這時候周天子早已沒有了往日的權威,而各國諸侯都誰也沒把周天子看在眼里,沒想到新的周天子繼位后,居然有齊國這個強國來朝賀周天子,喜出望外,所以就順水推舟答應了齊桓公的請求。因齊國實力大增,周天子無奈臣服!
這樣到了公元前681年,齊桓公號召各諸侯國到齊西南邊境會盟。而魯國,衛(wèi)國,曹國、正國等國家仍在觀望,他們還不太服氣齊桓公的統(tǒng)治。不過在這次會議上,幾個國家共同推舉了齊桓公當了盟主,他們共同立下了盟約,建立了戰(zhàn)爭同盟,并且共同承認周王朝的正統(tǒng)地位。齊恒公聽鮑叔牙的舉薦,任人為賢,終成一代霸業(yè)。后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