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門診上遇到個病人,點名要六味地黃湯,我說你吃那個治什么的?
治身上淌汗。
那個治流汗管用嗎?
管用,犯了我就吃那個,吃了就好。
六味地黃湯我熟悉,但是治自汗我卻沒怎么聽說過,病人是最好的老師,自此我對六味地黃又有了深一層的認識。
錢乙與六味地黃湯
錢乙是山東鄆州東平(今山東東平縣)人,生活在北宋年間,他從事兒科40余年,著作有《小兒藥證直訣》,是我國現(xiàn)存較早的一部兒科專著。
錢乙因技藝高超,深得神宗皇帝愛戴,便提拔他任太醫(yī)丞。
一天,有位大夫帶了一個錢乙開的兒科方子來“討教”。
他略帶嘲諷:“錢太醫(yī),張仲景醫(yī)書中所載的地黃湯,有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附子、肉桂。你這方子好像少開了兩味藥,大概是遺忘了吧?”
錢乙知道他的難意,笑了笑說:“沒有忘。張仲景這個方子,是給大人用的。小孩子陽氣足,我認為可以減去肉桂、附子這兩味益火的藥,制成六味地黃湯,免得孩子吃了過于暴熱而流鼻血,您以為如何?”
這位大夫聽了羞愧難當,說:“原來如此!錢太醫(yī)用藥靈活,酌情變通,令人佩服!”
他的學生閻孝忠后來將老師的治療心得編纂成書,曰《小兒藥證直訣》一書。
這樣,“六味地黃湯”便流傳了下來。
六味地黃湯的由來
聊六味地黃湯就不能不提八味地黃湯。
八味地黃湯為出自金匱,錢乙去掉肉桂、附子,名曰“六味地黃湯”,是滋補腎陰的代表方。
明代醫(yī)學對腎陰尤為重視,凡腎陰虛者,常常應用地黃方。
所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論及地黃湯立方時說:“本后漢張機《金匱要略》所載,(錢)乙以為小兒純陽,無須益火,除去肉桂、附子二味,以為幼科補劑。明薛己承用其方,遂為直補真陰之圣藥。”這就是“六味地黃湯”的由來。
六味地黃湯主治什么?
八味地黃湯是為治腎陽不足而設,陰中求陽,所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輔以利水滲濕。方中桂枝、附子溫腎助陽,熟地黃、山茱萸、淮山藥滋補肝、脾、腎三臟之陰。澤瀉、茯苓利水滲濕,牡丹皮擅入血分,諸藥合用,使腎陽振奮,氣化復常。
六味地黃去掉了桂枝、附子,所以溫腎助陽的作用沒有了,主要用來補陰。
臨床上,遇到腰酸腿軟、小便不利或反多,尿紅,脈虛弱而尺部細,畏寒不明顯的,可考慮用六味地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