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指陰歷4月至6月,即從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其間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節(jié)氣。在夏天的三個月,天陽下濟,地熱上蒸,天地之氣上下交合。
四季當中,夏季是陽氣最盛的季節(jié),此時對于人體來說,也是新陳代謝最旺盛的時期,人體陽氣向外發(fā)散,伏陰潛藏在內(nèi),氣血運行亦相應地旺盛起來,血液多集中于體表。汪綺石在《理虛元鑒》里指出:“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長夏防濕”,這里清楚地指明了夏季養(yǎng)生的基本原則:即在盛夏防暑邪;在長夏防濕邪;同時又要注意保護人體陽氣。
夏季養(yǎng)生防邪侵
即便在炎熱的夏天,人們也要注意保護體內(nèi)的陽氣,因為炎熱,人們貪圖涼快,往往會導致陽氣受損,如過食生冷會引起腹瀉、腹痛;夏天納涼易患感冒,出現(xiàn)鼻塞、噴嚏等癥狀。
夏季由于暑熱外蒸,汗液大泄,毛孔開放,機體容易受風寒濕邪侵襲。因此,夏季養(yǎng)陽首要的一點是,不能過于避熱趨涼,如在露天乘涼過夜,或在有穿堂風的地方及風扇下睡覺,或飲冷無度,致使中氣內(nèi)虛,從而導致暑熱與風寒之邪乘虛而入,侵襲人體,引起身體不適。夏季乘涼時要注意保護腹部,以免受涼。
暑邪耗氣防苦夏
另外,“苦夏”是一種常見的暑熱證,大多發(fā)生在體弱多病者和中年腦力勞動者身上,由于天暑地熱,人體與氣候不適應,造成神經(jīng)功能紊亂和失調(diào)。常表現(xiàn)為:一進入夏天,就會經(jīng)常感到頭昏腦漲、全身乏力、倦怠嗜睡、食欲減退、精力不集中、心煩不安等。到秋日暑衰,各種不適便不藥而愈,飲食和精力亦恢復正常。“苦夏”雖然不是一種病,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可以通過飲食、運動、精神、生活起居等多方面進行防治。
長夏暑濕傷肌肉
濕為長夏之主氣,在中國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既炎熱又多雨。人們所說的濕病就多見于這個季節(jié)。中醫(yī)認為,“濕傷肉”,濕邪重濁,感受濕邪后,易損傷人體肌肉,多有身重倦困,頭重如裹等癥狀;又因濕邪黏滯,病損往往難以治愈,若其侵犯肌膚筋骨,感覺重而酸,固定一處,反復發(fā)作,有“著痹”之稱,即現(xiàn)代所說的風濕關節(jié)炎等癥。有些國家對兒童風濕病的研究證明,50%以上的患兒,是由于住在潮濕的屋內(nèi)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