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都是父母的“掌心寶”,衣食起居照料的無微不至,但是,卻有很多寶媽抱怨:孩子“不爭氣”,體質差、三天兩頭生病,簡直成了“病秧子”!
中醫(yī)常說:“孩子的病都是吃出來的”,過去生活條件差,孩子們吃的簡單,但是很少生病吃藥,現在條件好了,父母的一些喂養(yǎng)習慣,反而讓孩子脾胃受傷、體質變弱,成了溫室里的花朵。
脾胃共同完成氣血生化、營養(yǎng)吸收和輸送的工作,跟孩子的體質和生長發(fā)育緊密相關。一旦孩子脾胃不好,分解食物、運化營養(yǎng)的能力就會削弱,不僅影響食欲、睡眠,身體發(fā)育的營養(yǎng)需求達不到,孩子就會發(fā)育遲緩、免疫力降低,怎么可能體質好、發(fā)育好、長高個吶?
因此家長先反省自己,有沒有這3個習慣,傷了孩子脾胃:
一、喂“湯泡飯”
孩子咀嚼能力差,不愛吃“干飯”,很多家長就習慣把米飯、饅頭泡進菜湯、肉湯里喂孩子,浸了湯汁的飯更有味道、更松軟,可以直接下咽,孩子們喜歡吃。但是食物沒有經過牙齒磨碎、唾液酶初步消化,會給脾胃增添負擔,湯汁進入腸胃稀釋了消化液,增加了飽腹感,孩子更容易積食,引起腸胃方面的問題。
二、睡“下午覺”
帶孩子是很耗時間、精力的,肯定會耽誤家長做別的事情,所以一些寶媽喜歡哄孩子睡“下午覺”,就是下午3、4點的時候睡,媽媽就有時間做別的事情,但是這樣會影響脾胃消化食物,增加消化系統(tǒng)負擔,很容易積食,還會本末倒置,影響晚上的睡眠,降低孩子抵抗力,對孩子的健康、發(fā)育無疑是有危害的。
三、吃“肥甘厚”
過去生活條件差,逢年過節(jié)孩子才能吃點肉,現在頓頓大餐,家長還是盡量多的給孩子吃蛋、
禽、魚、肉,本身孩子的胃比較小,臟腑發(fā)育不成熟,日常飲食中難消化的肉類占的比重太大,就會加重脾胃負擔,導致脾胃運化能力下降,破壞孩子體質。
1、臉色發(fā)黃、皮膚干燥;兩頰有“高原紅”,眼袋變大,眼睛紅腫,鼻梁有青筋
2、舌苔厚膩、剝落、不均勻,愛打嗝,有口臭
3、睡覺不老實,愛蹬被子、愛趴睡,盜汗,磨牙、說夢話、驚醒
4、食欲不振,一兩口就飽,肚子鼓鼓脹脹的,特別偏食、挑食
5、排便異常,三天兩頭便秘、腹瀉,便便特別臭,愛放屁
一旦發(fā)現孩子有脾胃不好的征兆,家長就要及時采取措施,經常給孩子喝點雙低聚乳清,特別是經常吃撐,吃難消化的食物,晚餐吃的晚的孩子,雙低聚乳清可以調節(jié)消化功能,增強脾胃動力,幫孩子促進食物分解,清理積食、減輕胃腸負擔,還能改善腸道免疫力和營養(yǎng)吸收速率,增強孩子體質,促進生長發(fā)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