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期間,《囧媽》成為唯一的“賀歲檔”。相信不少人和小編一樣在線觀看了這部電影。
劇中,小老板徐伊萬(徐崢飾)和妻子張璐(袁泉)一邊鬧離婚、一邊跨國商戰(zhàn),卻陰差陽錯與關系糟糕的媽媽盧小花(黃梅瑩)坐上了開往莫斯科的火車。
在陪老太太旅行六天六夜,實現(xiàn)大劇院歌唱的夢想過程中,徐伊萬終于和最愛的兩個女人從糾纏不清,到順利和解。
這個漫長的旅途,有激烈得面紅耳赤的爭吵和落淚,背后折射的是每個家庭關系處理中都可能遇到的心理問題。
我們用《囧媽》里面6條金句,分析親子、婚戀關系等遇到的關鍵抉擇,希望對大家更好處理親密關系有一點啟發(fā)和借鑒。
《囧媽》開頭,張璐跟即將成為“前夫”的伊萬說,她不喜歡他家的臺燈,從第一天就覺得它“很做作”,喜歡臺燈的伊萬不理解:“你怎么可以這樣罵它?”
張璐說這就是他倆之間的問題,引出了這部劇最亮的一段金句:
“你心里面長了一個幻想的老婆。她應該喜歡什么討厭什么,該怎么說話,全部設定好了。你為什么要鍥而不舍地改造我呢?這么多年了,你難道還沒有意識到我不是你想的那個人嗎?”
當伊萬和媽媽踏上旅途,從媽媽要求伊萬少吃肉、按時喝水、和張璐生孩子這些“小事”,兩人爆發(fā)了一段爭吵。伊萬現(xiàn)學現(xiàn)賣,用“張璐體”懟了他媽媽:
“你心里面住著一個幻想的兒子。他應該吃幾塊紅燒肉,什么時候要孩子,膀胱幾點鐘排水,全部設定好了。你為什么要鍥而不舍地改造我呢?這么多年了,你難道還沒有發(fā)現(xiàn)嗎?我不是你想象中的兒子。”
這段對話,讓對方聽進去,花了很長時間。這是因為,每個人固執(zhí)地抱著對彼此不同的“期待”心理。
教育心理學上,正向的期待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羅森塔爾效應)被廣泛應用,如果人們被他人給予期望和熱愛,他們的行為會與期望趨于一致產(chǎn)生變化。
但如果你對他人的心理預期太高,總是想他/她活成你想要的樣子,也可能事與愿違。
老話說: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就像《囧媽》一樣,丈夫對妻子、母親對兒子抱著過高的“期待”,或者說不合對方心意、不切實際的期待。結果是讓自己陷入不斷的失望,也讓對方不堪重負,最終導致關系破裂。
對此,要做的事,是修正我們期望的“標尺”。我們自己在做事的時候,抱著“最好”的期待,也做“最壞”的打算。
對他人,也不抱過高的期待,不去患得患失。以平常心去傾聽他/她的想法,根據(jù)客觀實際,修正我們的期望值。
不要去希望對方做到100%“完美”,因為人無完人。也不要去希望他/她跟你想的一樣,你給自己立目標和flag,尚且還做不到,更何況你們是不同的個體呢。
第一個場景:伊萬在高速運行的火車上和媽媽激烈地爭吵,伊萬大吼:“我說話你聽得見嗎?”“我說話你到底聽不聽得見!”
這話并不是說火車噪音大,而是質疑他媽媽有沒有傾聽自己說什么。媽媽總是用“明學”思維:“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第二個場景:伊萬偶遇一紅顏“知己”娜塔莎,他忍不住跟她吐槽,娜塔莎問:“敢不敢把你的心里話告訴你媽媽?”
伊萬連連搖頭尬笑:“絕對不敢!”
很多孩子都有同樣的苦惱:家長總是自顧自說話,不聽我們說什么。時間久了,我們都不敢推心置腹跟他們講心里話。反正他們也不聽,我們也沒法講。
心理咨詢師武志紅說:
生命的根本需求是渴望“被看見”。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真我”,它是我們的內在小孩。我們渴望愛的人能發(fā)現(xiàn),自己真實的樣子。我們希望愛的人,能夠“看見”“聽見”,或以任何一種方式回應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有回應,我們便有存在感、安全感、幸福感。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
如何改善呢?首先需要的是傾聽。如果媽媽不再是家長的姿態(tài),不再那么咄咄逼人,而是放下自己先入為主的看法,能夠“空杯”心態(tài)傾聽,伊萬也許就不會總是咆哮地說話了。
其次,需要的是同理心。就像娜塔莎一樣,能夠共情理解。在激烈的情緒對抗過后,伊萬和媽媽也有平心靜氣地對話,分享內心情感,說明同理和共情,其實是可以創(chuàng)造條件做到的。
盧小花訓兒子,說了一大通后拋出一句話:“你怎么一點都不乖啊你!”
娜塔莎是俄羅斯女孩,質疑說:“你為什么要跟你媽一起坐火車,因為要‘孝順’嗎?”
旁觀者清,她對伊萬和媽媽的關系做了一個判斷,一刀見血:“你媽一直想控制你!”
“要乖”“要聽話”,這些話對著小孩子說,十分正常。但對著一個三四十歲的成年人,令人細思極恐。
在武志紅的《巨嬰國》中,曾批判中國式的“巨嬰”。
在我們的家長眼中,即便長大成人,似乎還是娃娃。家長要求孩子“聽話”,卻更像是主張權威和情感操縱,彰顯的是不平等,甚至容易陷入“道德綁架”。
心理專家反對父母用愛來控制孩子。子女也應該有意識地擺脫家長的情感控制。
與原生家庭的關系,是每一個人走向成人和成熟過程中,最難處理的關系。從控制到反控制,父母和子女必然要面臨情感對峙,或者說是心理分離。
英國心理學家西爾維婭.克萊爾曾經(jīng)說: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p>
但愿你的父母都能夠像劇中盧小花一樣,最終能夠意識到:電影中(《伊萬的童年》)的伊萬是個小男孩,我的伊萬已經(jīng)是個大人了。
《囧媽》有一句話戳中了許多人的心。盧小花指著伊萬的鼻子喊:“你愛喝酒,你是不是酒精燒壞了腦子,跟你爸一個德行!”
網(wǎng)友說,這是媽媽的本色出演,因為我媽也是這么說我的!
囧媽還跟了一句“警鐘長鳴啊!”望兒子不要跟著父親“重蹈覆轍”,媽媽好像用心良苦,她錯了嗎?
她沒錯,但也錯了。沒錯在她可能看到了你和你爸的某些特質有共性,錯在她沒看到說話背后,暴露的更多是自己的焦慮、恐懼等負面心理,這種心理“投射”到了你身上。
片中結尾她跟兒子吐露心聲,為什么她不喜歡他和他爸喝酒,是因為他爸喝完酒家暴,最后腦溢血去世。所以為什么情緒激動,是因為她的內心進行了負面的投射。
她認為爸爸酒后亂性是“壞”的,所以兒子一旦要喝酒,也就有變“壞”的危機感。她焦慮,她恐懼,她害怕壞事發(fā)生,所以情緒激動跟你吵架。
怎么辦?首先是察覺。意識到此人此事投射到彼人彼事。其次是情緒控制。不要把不滿和負面情緒遷移到無辜的他人身上,不要口不擇言“一個德行”“沒出息”之類的話,父子是獨立個體,不要讓孩子無故“背鍋”,傷了心。
劇中的高潮,是盧小花和兒子袒露心跡,包括她一直隱瞞他爸爸家暴的事實。
當7歲的兒子伊萬回到亂糟糟的家中,對她說“媽媽,我保護你”的時候,她被感動了,認為她這一輩子就是為了兒子而活著。
在最后,她終于明白了:我管你管多了,對不起。
這其中編劇沒有過渡好,但反映了許多家庭關系的問題,特別是某些“巨嬰”式父母和子女的心理。
親子關系的最終目標,是分離。孩子上幼兒園后,會面臨親子分離。成年上大學、找工作,留下“空巢家庭”。結婚生子,創(chuàng)建新的家庭,會面臨更進一步的分離。
分離的前提是基于親子的依戀依賴關系,分離的過程則會面臨一定的焦慮期,如果順利度過,我們才算真正告別“巨嬰”,走向獨立的成人階段。對子女如此,父母也如此。
中國家庭中,不少家長也沒有能夠完成這個階段,就像盧媽媽一樣。
因為婚姻不幸,她過多地把自己的人生和幸福,寄托在了兒子伊萬的身上。或許正因為孩子的緣故,沒有達到自己人生的圓滿,所以更加心理失衡。
結果是她把兒子當做自己的全部,過多干涉他和太太的生活,不顧他們有獨立的人生,也忘記了她也曾經(jīng)有過自己的夢想和追求。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編劇也通過伊萬最后的思考,給出了答案:每個人都是完整獨立的個體。我們出發(fā)點是愛,愛是接納和尊重。
不要去“越界”,管對方太多,要把重心放在,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上。
比如盧媽媽喜歡唱歌,在合唱團中solo也能夠演出得非常好。她年輕時因為這對父子放棄了可以發(fā)展的興趣和事業(yè),但她也執(zhí)著地發(fā)現(xiàn),如果不去莫斯科大劇院演出,自己會“死不瞑目”。
當你發(fā)現(xiàn)自己的熱愛,當你真正熱愛生活,就沒有什么能夠阻擋你的腳步,這一刻人生才真正圓滿。不需要攀附和依賴任何人和關系,這樣獨立的盧媽媽是最美的。
《囧媽》里面,幾段親密關系都是不圓滿的。伊萬和徐璐離婚,幾次折騰想要挽回,但已經(jīng)“回不去”。盧小花和伊萬父親因電影結緣,為他在新疆多呆了幾年,但結果是丈夫家暴,早逝。
只有與伊萬萍水相逢的娜塔莎,本來已丟掉訂婚戒指,高喊“一江春水向東流吧”,最后卻意外地和未婚夫復合。
每個人都是用情過深。就像盧媽媽唱的主題曲《紅梅花兒開》:
有一位少年真使我心愛
可是我倆終究要分開
滿懷的離別話兒無法講出來
需要認識到的是,任何的親密關系,逃不開“成住壞空”的規(guī)律。
最美不過是“人生若只如初見”。我們曾經(jīng)真心相愛,乃至相殺??墒墙K究要分開,不是生離,便是死別。請記住所有的美好,然后告別: “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
伊萬問媽媽,你后悔嗎?盧小花說:傻瓜,因為你爸,我才有你啊。
也許經(jīng)過了很多的掙扎和失控,我們終于會平靜。情感上受到的傷害,也都會被療愈?;蛘呤潜粣郫熡?,比如受傷的盧媽媽,被孩子的溫馨呵護感動?;蛘呤潜粫r間療愈。
在苦痛中,我們要像娜塔莎說的那樣,要“放下”,敢于“開始新的人生”。
(文/知用心嘆世界)
圖片來自網(wǎng)絡,如有問題請與作者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