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的稱謂始于什么時期?
“中國”有“九州”、“諸夏”、“赤縣神州”、“禹城”、“震旦”等稱謂?!爸袊币辉~最早出現(xiàn)是在(周代)《詩經(jīng)》中,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jīng)》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zhàn)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陳良產(chǎn)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xué)于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于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干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廣,而相當(dāng)于今山西、山東、河南、河北一帶。
漢語“中國”一詞的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場合是不一樣的。在古代基本上是一地域和文化的概念。“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抖Y記 王制》有云:“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顯,此時的“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后,則《左傳 莊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jīng)與蠻、夷、戎、狄對舉。那么“中國”指誰呢 ?《公羊傳 禧公四年》稱:“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腹戎袊烈牡遥淝G,以此為王者之事也?!饼R桓公救援邢,衛(wèi)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jīng)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關(guān)于“中國”一詞的含義,大致有兩種解釋 :
1.中國二字有京都、京師之意。最早這么用中國一詞的便是《詩經(jīng)·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褚鄤谥梗嗫尚∠?,惠此京師,經(jīng)綏四國”。據(jù)說這幾句詩是規(guī)勸暴君周厲王的,讓他先從愛護京都的人民開始,然后推而廣之,安定天下。漢代研究《詩經(jīng)》的學(xué)者毛萇,特意為“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作注:“中國,京師也。”《孟子》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照現(xiàn)在的意思,不過是想在京城中給孟夫子蓋間房子而已。漢末學(xué)者劉熙也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p>
2.中國一詞指古時華夏民族聚居的區(qū)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大河南北,古稱中土、中原,或稱中夏、中華。當(dāng)然也被稱為中國。這些稱呼,實際是指黃河流域一帶。如《史記·楚世家》載:“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當(dāng)時的楚地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這里所講的中國實際上就是對黃河流域的幾個國家的統(tǒng)稱。
漢朝以及漢朝以前,可考證的“中國”一詞的用法有如下幾種:
指京師,如《詩經(jīng)·民勞》注:“中國,京師也?!保弧盎荽酥袊?,以綏四方?!?/p>
指漢民族所能夠直接統(tǒng)治的地區(qū),如《史記·武帝本紀(jì)》:“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又如《論語集解》:“諸夏,中國也?!?/p>
指地理上的中原地區(qū),如《三國志》:“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保秩纭妒酚洝|越列傳》:“東甌請舉國徙中國”。 中原地區(qū)和中原王朝被稱為“中國”,不僅由于地域亦源于文化傳統(tǒng),因為中原王朝建立之時間較早,經(jīng)濟與文化具有較高水平,是所謂禮義之邦的華夏文化。一直居于四夷之上。此時,“中國”一詞擁有地域、文化和民族的多重意義,民族的意義要強于地域、文化的意義,且該詞的政治意味比較小。
二,中國古代的別稱:
(一)、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時期劃分的九個行政區(qū)域,州名分別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后成為中國的別稱。陸游詩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薄哆^秦論》“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相傳禹治水后,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徐、荊、陽、豫、梁、雍。 《淮南子·地形訓(xùn)》載:古代中國設(shè)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臺州、濟州、薄州、陽州。后來,九州泛指中國。
所謂“九州”也是戰(zhàn)國以前的就有的說法。齊侯镈鐘:“成唐(湯)有嚴在帝所,專受天命……咸有九州,處土禹(禹)之堵?!薄蹲髠鳌は骞哪辍穫鳎骸懊⒚⒂碹E,畫為九州,徑啟九道。”
九州有三種說法:
1、《禹貢》九州: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
2、《爾雅》九州:冀、幽、兗、營、徐、揚、荊、豫、雍。
3、《周禮》九州:冀、幽、并、兗、青、揚、荊、豫、雍。
荊州(占有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長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陽;在今兩湖,兩廣部分,河南,貴州一帶)
兗州(今河北省東南部、山東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東北部)
雍州(今陜西中部北部,甘肅東南部除外,青海東南部,寧夏一帶)
青州(東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東的東部一帶)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還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徐州(今山東省東南部和江蘇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東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揚州(北起淮水,東南到海濱,在今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兩省的土地)
梁州(自華山之陽起,直到黑水,應(yīng)包括今陜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還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此外,古代還有“大九洲說”。戰(zhàn)國時代,齊國的鄒衍博學(xué)多才。他最著名的理論有“五德始終說”和“大九洲說”。原著已經(jīng)失傳,僅在《史記》中能找到他那些著名理論的簡要記載。他先羅列了中國九州(即大禹設(shè)定的冀、兗、青、徐、揚、荊、豫、幽、雍)的名山大川、水土不同、物產(chǎn)差別、禽獸異類等可以獲得驗證的事物。然后推論:既然中國的九州各不相同,那么中國以外還有小九州,都為小海所環(huán)繞,各不互通,故小九州又各不相同。小九州外又有大九州,為大海所環(huán)繞,各不互通,大九州也各不相同。 天下共分八十一州,中國只是八十一州中的一個州,名為“赤縣神州”。
(二)、赤縣神州,《史記·孟子荀子列傳》戰(zhàn)國鄒衍言:“中國名曰赤縣神州?!?/p>
赤縣,《詩北山傳》:“中國名曰赤縣。赤縣內(nèi),自有九州?!薄豆攘汉阄迥陚鳌?/p>
又載:“九州之內(nèi),名曰赤縣。”
(三)、神州,《中華大字典》:“神州,中國之別稱?!笔加趹?zhàn)國后。
(四)、海內(nèi),《辭源》“四?!睏l注:古人以為中國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國叫作海內(nèi),
外國叫海外。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huán)海,故稱國境之內(nèi)為海內(nèi)。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彼抉R光《赤壁之戰(zhàn)》:“海內(nèi)大亂,將軍起兵江東?!?/p>
(五)、華夏,《史記·夏本紀(jì)》:“禹封國號為夏?!薄蹲蠖ㄊ陚鳌罚骸耙牟粊y華?!?/p>
夏原為國號,華原為國名。后稱華夏為中國。
(六)、中夏,《后漢書》:“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七)、函夏,《漢書》:“以函夏之大漢兮,彼曾何足與比功?!睍x朝張景陽《七命》:
“王猷四塞,函夏謐寧?!?/p>
(八)、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庇謸?jù)《漢書·郊祀志》載:
“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
(九)、九區(qū),晉朝陸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九區(qū)克咸,燕歌以詠?!?/p>
(十)、九域,《漢書》:“《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睋?jù)宋朝《九域圖》、《九域志》,皆記全國各地的地理圖志。
(十一)、八州,《漢書·許皇后傳》:“殊俗慕義、八州懷德。”
(十二)、六合,即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過秦論》 “然后以六合為家,骰函為宮”。李白《古風(fēng)》詩:“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秦朝滅六國也說“秦王掃六合”此六合指六國合并。
(十三)、中華,上古時期華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黃河流域一帶,故稱“中華”,后常用來泛指中原地區(qū)。如《三國志》:“其地東接中華,西通西域?!苯褚殉蔀橹袊膭e稱。
(十四)、中原,又稱中土、中州。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或整個黃河流域。如《出師表》:“當(dāng)獎率三軍,北定中原?!标懹巍妒緝骸吩姡骸巴鯉煴倍ㄖ性?,家祭無忘告乃翁?!敝刚麄€黃河流域。
(十五)、四海,參見“海內(nèi)”條。指天下、全國。如賈誼《過秦論》“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冻啾谥畱?zhàn)》:“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薄栋⒎繉m賦》:“六王畢,四?!?。”《五人墓碑記》:“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十六)、八荒,四面八方遙遠的地方,猶稱“天下”。《過秦論》:“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绷簡⒊渡倌曛袊f》:“縱有千古,橫有八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