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fā)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我們讀過“黃河遠(yuǎn)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關(guān)于長江,我們曾吟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也讀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有關(guān)黃河長江的古詩詞你知道幾首?詩詞中描繪的美景,現(xiàn)在又在什么地方呢?快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涼州詞二首·其一
唐 ·王之渙
黃河遠(yuǎn)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
寫作背景:根據(jù)王之渙墓志銘可知,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渙辭官,過了15年的自由生活。《涼州詞二首》當(dāng)作于其辭官居家的15年期間,即開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
玉門關(guān):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時關(guān)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北風(fēng)行
唐 · 李白
燭龍棲寒門,光曜猶旦開。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風(fēng)號怒天上來。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倚門望行人,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文金鞞靫。中有一雙白羽箭,蜘蛛結(jié)網(wǎng)生塵埃。箭空在,人今戰(zhàn)死不復(fù)回。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fēng)雨雪恨難裁。
寫作背景: 此詩作于唐玄宗天寶十一載(752年)秋天(一說冬天),當(dāng)時李白游幽州(今北京、天津與遼寧朝陽一帶)。
燕山:山名,在河北平原的北側(cè)。軒轅臺,紀(jì)念黃帝的建筑物,故址在今河北懷來縣喬山上。
登鸛雀樓
唐 ·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寫作背景:此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游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只有三十五歲。
鸛雀樓:古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鵲棲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濟市境內(nèi)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黃河岸邊。
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 ·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dāng)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寫作背景:這首詞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蘇軾謫居黃州時所寫。作者心中有無盡的憂愁無從述說,于是四處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緒。正巧來到黃州城外的赤壁(鼻)磯,此處壯麗的風(fēng)景使作者感觸良多,更是讓作者在追憶當(dāng)年三國時期周瑜無限風(fēng)光的同時也感嘆時光易逝,因?qū)懴麓嗽~。
赤壁:地處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的南岸,為幕阜低山丘陵與江漢平原的接觸地帶。北倚省會武漢,南臨湘北重鎮(zhèn)岳陽,素有“湖北南大門”之稱。
登岳陽樓
唐·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
寫作背景:吳楚東南坼大歷三年(768年),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來到岳州(今屬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憑軒遠(yuǎn)眺,詩人發(fā)出由衷的禮贊,又不免感慨萬千,于是在岳陽寫下《登岳陽樓》。
洞庭水:即洞庭湖,古稱云夢、九江和重湖,在今湖南北部,長江南岸,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是長江流域重要的調(diào)蓄湖泊,具強大蓄洪能力,曾使長江無數(shù)次的洪患化險為夷,江漢平原和武漢三鎮(zhèn)得以安全渡汛。
岳陽樓:岳陽樓位于湖南省岳陽市古城西門城墻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美譽,與湖北武漢黃鶴樓、江西南昌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望天門山
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寫作背景:《望天門山》當(dāng)是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春夏之交,二十五歲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東經(jīng)當(dāng)涂(今屬安徽)途中初次經(jīng)過天門山所作。
天門山:位于安徽省和縣與蕪湖市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古代又稱博望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天設(shè)的門戶,天門由此得名。
楚江:即長江。因為古代長江中游地帶屬楚國,所以叫楚江。
泊秦淮
唐·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寫作背景: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兩岸歷來是人們享樂游宴的場所。詩人夜泊于此,眼見燈紅酒綠,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泊秦淮》。
秦淮:中國長江下游右岸支流。古稱龍藏浦,漢代起稱淮水,唐以后改稱秦淮。秦淮河大部分在南京市境內(nèi),是南京市最大的地區(qū)性河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寫作背景:寓居安陸期間,李白結(jié)識了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兩人很快成了摯友。開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qū))相會。幾天后,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送別時寫下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黃鶴樓:中國著名的名勝古跡,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屬于長江下游地帶,黃鶴樓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天下絕景”之稱。黃鶴樓是武漢市標(biāo)志性建筑,與晴川閣、古琴臺并稱武漢三大名勝。
登快閣
宋·黃庭堅
癡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遠(yuǎn)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寫作背景:此詩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時黃庭堅在吉州泰和縣(今屬江西)任知縣,公事之余,詩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廣遠(yuǎn),景物清華得名”(《清一統(tǒng)治·吉安府》)的快閣覽勝。此時作者三十八歲,在太和令任上已有三個年頭。
澄江:指贛江,長江主要支流之一,位于長江中下游南岸,源出贛閩邊界武夷山西麓,自南向北縱貫全省。
早發(fā)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寫作背景: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天,李白行至白帝城,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驚喜交加,隨即乘舟東下江陵。此詩即回舟抵江陵時所作。
白帝城:重慶奉節(jié)縣白帝城位于瞿塘峽口的長江北岸,東依夔門,西傍八陣圖,三面環(huán)水,雄踞水陸要津,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距奉節(jié)城東8公里,距重慶市區(qū)451公里。它背倚高峽,前臨長江,氣勢十分雄偉壯觀,是三峽旅游線上久享盛名的景點。
江陵:江陵現(xiàn)名荊州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偏南,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西部,南臨長江,北依漢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粵,古稱“七省通衢”。
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yuǎn)眺
唐·劉長卿
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
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自今。
寫作背景:此詩作于劉長卿旅居揚州之時。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劉長卿長期居住的洛陽落入亂軍之手,詩人被迫流亡到江蘇揚州一帶,秋日登高,來到吳公臺,寫下這首吊古之作。
吳公臺:古臺名,在今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qū)。邗江區(qū)位于江蘇省中部,長江三角洲腹部,長江與淮河交匯處,東依上海,西連南京,南臨長江,北接淮水,中貫京杭大運河,總面積536平方公里。
渡荊門送別
唐·李白
渡遠(yuǎn)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寫作背景: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yuǎn)行,經(jīng)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cè)?,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這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xiāng)開始漫游全國,準(zhǔn)備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抱負(fù)。
荊門:荊門位于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三對峙,地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楚國:即楚地,楚地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今指湖北一帶,春秋時期屬楚國。
水調(diào)歌頭·焦山
宋 · 吳潛
鐵甕古形勢,相對立金焦。長江萬里東注,曉吹卷驚濤。天際孤云來去,水際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遠(yuǎn)岫忽明晦,好景畫難描。
混隋陳,分宋魏,戰(zhàn)孫曹?;仡^千載陳跡,癡絕倚亭皋。惟有汀邊鷗鷺,不管人間興廢,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飛去,舉手謝塵囂。
寫作背景:該詞為宋理宗嘉熙二、三年間(1238-1239)吳潛任鎮(zhèn)江知府時所作。鎮(zhèn)江風(fēng)景壯麗,地處吳頭楚尾、南北要沖,自古即兵家爭雄之所,也是文人墨客會聚之區(qū)。這里的古跡和流傳的佳話很多,形成了特殊的歷史文化氛圍,文人到此,無不受到強烈感發(fā)。該詞就是吳潛在此環(huán)境下創(chuàng)作的。
焦山:焦山位于今江蘇鎮(zhèn)江市區(qū)東北約5公里的長江之中,海拔70.7米,方圓38公頃。因山水天成,古樸幽雅,山中擁有著名的焦山碑林,摩崖石刻內(nèi)涵豐富,被譽為“書法之山”,又名樵山、譙山、獅巖。
鐵甕:鎮(zhèn)江古名鐵甕城,三國孫權(quán)建,鎮(zhèn)江市地處江蘇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南岸。
詩詞里的黃河長江這么美,你還不心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