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當大街上開始賣蘿卜的時候,大夫(舊指醫(yī)生)就沒事做了,只能呆在家里。其實關(guān)于蘿卜的神奇功效,民間還有其它的幾種說法:“蘿卜上了街,藥鋪把門關(guān)”,“冬吃蘿卜夏吃姜,不找醫(yī)生開藥方”,“十月的蘿卜賽人參”等。蘿卜是一種很好的藥材和食材,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國栽培和食用蘿卜的歷史悠久,早在《詩經(jīng)》中就有關(guān)于蘿卜的記載,名叫“萊菔”。明代李時珍這樣解釋“蘿卜”這一名稱和來歷:“萊菔乃根名,上古謂之蘆萉,中古轉(zhuǎn)為萊菔,后世訛為蘿卜”。他對蘿卜的吃法也有介紹:“可生可熟,可菹可醬,可豉可醋,可糖可臘,可飯,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strong>意思就是蘿卜生吃和熟吃都很美味,還有營養(yǎng)價值。
中醫(yī)認為,蘿卜性味辛、甘、涼,入脾、肺經(jīng),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下氣寬中,消食化痰之功,適用于消渴口干,食積腹脹,咳喘瀉痢,咽痛失音等。在中醫(yī)里,蘿卜子入藥叫“萊菔子”,是常用的行氣健胃、消食化痰的一味中藥。
民間還有一段慈禧太后與蘿卜的故事:有一年慈禧太后做壽,御膳房特地為她準備了很多精美的點心,慈禧一高興就吃多了,然后就病了。御醫(yī)用上等的人參煎成湯來為她調(diào)理,也不見好轉(zhuǎn)。反而出現(xiàn)胸悶、腹脹、食欲不振等癥狀。最后實在沒辦法了,就貼了一張皇榜:說誰能醫(yī)好太的之病,必定會有重賞。幾天后,有個郎中將皇榜揭了下來,入宮為慈禧看病。郎中的處方很簡單,只是從藥箱中取出15克萊菔子,研磨后搓成3個藥丸,囑咐每日服3次,每次1粒。太醫(yī)們都半信半疑,心想就這幾粒藥丸能管什么用?不料慈禧太后按要求服用后,身體果然痊愈了。慈禧非常高興,就賜給了這位郎中一個官職。
現(xiàn)代技術(shù)研究表明,蘿卜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還含有一種辛辣物質(zhì)——芥子油,具有促進胃腸蠕動、消食除脹的作用。就是這個“芥子油”治好了慈禧的病。
蘿卜的藥用價值遠不止這些,蘿卜汁也是一味治療偏頭疼的良方。具體操作方法是:讓病人仰臥,將幾滴蘿卜汁滴入患才的鼻孔內(nèi),效果十分明顯。史書記載,北宋文學家王安石的偏頭痛就是用這種方法治好的。
另外,蘿卜中還含豐富的維生素C及一定量的蛋白質(zhì)、鈣、磷、鐵及其他維生素,是一種平價又有營養(yǎng)的民間美食。 夏天里來一盤涼拌蘿卜,特別爽口;大冬天里來鍋蘿卜燉羊肉,暖胃又進補。
蘿卜雖然功效比較多,也不能亂吃。蘿卜為寒涼蔬菜,陰盛體寒的人和脾胃虛寒的人不能多吃。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單純甲狀腺腫等患者也要少吃蘿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