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峨眉山月歌》的全詩句的意思是什么?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的一首七言絕句: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據(jù)說這是李白年輕時出川 , 見到秋月懸空,便留下了這首千古絕唱。這首詩的釋義并不復(fù)雜,老街從學(xué)習(xí)創(chuàng)作的角度說一下自己的淺顯認(rèn)識。
這首詩的第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輪秋。意思是秋天的夜晚,在峨眉山上的天空中有半輪明月。其中有峨眉山,有秋,有月,還要體現(xiàn)出“半”月,用七個字來寫并不容易。
按照正常語序?qū)懙脑挘蟾攀恰岸朊记镆拱胼喸隆保ò朕煮w律句),李白把秋放在最后一個字,是為了押韻。
仔細(xì)看一下李白的七言絕句,會發(fā)現(xiàn)幾乎都是首句就開始押韻,例如: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洞庭湖西秋月輝,瀟湘江北早鴻飛。醉客滿船歌白苧,不知霜露入秋衣。
格律詩為了平仄、對仗和押韻的原因,其語序和散文句法的語序不同,常見倒裝省略等等手法。
如今學(xué)詩的人,能夠?qū)懗觥吧皆掳胼喦铩钡娜瞬⒉欢嘁?,這是“詩家語”法。
大家可以比較一下“峨眉山月半輪秋”與“洞庭湖西秋月輝”的不同,可知第二種句法人人寫得,第一種“半輪秋”句法就非一般詩人能夠?qū)懗隽恕?/p>
知道了這種句法的妙處和原因,就更能體會學(xué)習(xí)格律的重要性。老街常說,明白格律才能更好地體會古人詩詞的妙處, 這句“半輪秋”就是一個例子。
很多詩人在作品中喜歡用地名,例如這首詩中有峨眉、平羌、三峽、渝州、清溪五處地名,從數(shù)量上來說有點多,但是李白駕馭得很好。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
此是太白佳境,然二十八字中,有峨嵋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使后人為之,不勝痕跡矣。益見此老爐錘之妙。
王世貞說,一般人作七絕,如果出現(xiàn)五處地名,很容易顯示出太多的雕刻痕跡,但是李白詩令人渾然不覺,自然流暢,這是高手。
其實一首詩中并不是特指地名多就如何,而是指同一類的意象要避免過多,例如宋代魏慶之《詩人玉屑》卷十一引唐伕名《玉泉子》:
“王、楊、盧、駱有文名,人議其疵曰:‘楊好用古人姓名,謂之點鬼簿,駱好用數(shù)對,謂之算博士?!蓖酢?、盧、駱: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人稱“初唐四杰”。宋代尤袤《全唐詩話》卷一:“楊盈川之為文,好以古人姓名連用,如‘張平子之談略,陸士衡之所記’、‘潘安仁宜其陋矣,仲長統(tǒng)何足知之’,號為‘點鬼簿’。賓王文好以數(shù)對,‘如秦地重關(guān)一百二,漢家離宮三十六’,號為‘算博士’?!?/blockquote>作詩的時候,有人喜歡用古人名字,用的多了被譏為‘點鬼簿’;用數(shù)字太多,被譏為‘算博士’。喜歡用并不是問題,但是如果在一首詩中,用得太多,就容易出問題。
例如《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批評王維作詩,五用衣服:金獻(xiàn)之云:王右丞《早朝》詩五用衣服字,李供奉《峨眉山月歌》五用地名字,古今膾炙。然右丞用之八句中,終覺重復(fù)!供奉只用四句,而天巧渾成,毫無痕跡,故是千秋絕調(diào)。王維寫了五處衣服,用在八句中,還令人感覺重復(fù),而李白五個地名只在四句中分布,卻不讓人察覺,真高手也。
王維寫衣服多的詩不是五律《早朝》而是《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
絳幘雞人送曉籌,尚衣方進(jìn)翠云裘。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向鳳池頭。胡應(yīng)麟《詩藪》特別批評說:
王、岑二作俱神妙,間未易優(yōu)劣。昔人謂王服色太多,余以它句猶可,至“冕旒”、“袞龍”之犯,斷不能為辭。衣服多就罷了,“冕旒”、“袞龍”都是代表皇帝,這種重復(fù)是絕對不能犯的。
結(jié)束語
李白的這首詩,要學(xué)習(xí)的是第一句句法之妙,這是格律詩的倒轉(zhuǎn)之法。
另外, 整首詩五用同類的意象卻令人不覺,這種手法如果掌握不了,就盡量避免同類意象的重復(fù)。這是作詩的細(xì)微之處。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