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磨米粉:拿適量大米,放在磨盤上(現(xiàn)在都用磨粉機)磨成粉狀。
2.配菜:多用時節(jié)蔬菜,如青菜、肉絲、豬耳朵、豬尾巴、冬筍、香菇、木耳、豆腐干、油泡、川豆板、芋頭等。把這些菜切成丁狀或末狀,注意不能太大。
3、燒羹:先把水燒開,可以放入豬肉骨頭等不易熟的菜,等水充分沸騰后,撈上骨頭,和入上述蔬菜,再燒,等燒到一定程度后,再加入適量米粉,邊加邊攪拌。等到成糊狀停止加粉,最后燒沸,就可以食用
1.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浙東農(nóng)民起義軍方國珍攻入臺州府,建國稱王,在龍顧山建天壇,以今城隍廟為金殿,并下詔普“天”同慶,特別是幾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可是,方國珍的母親信佛,為在家居士,每月初一、十五吃齋二天,中秋節(jié)剛好是方母吃齋之日。方國珍是個孝子,為了使母親能與“天下百姓”同樂,他便下詔,提前一天過元宵。此后,在臺州,正月十四過元宵便成了風(fēng)俗。
2.據(jù)說當年大將軍尉遲恭奉命修筑江南長南時,造到今“百步峻”時,由于該地段非常險峻,軍士們束手無策。尉遲將軍也心急如焚。這一天,下起了大雪,尉遲將軍一大早就上山看察地形,突然他發(fā)現(xiàn)一串梅花鹿的腳印,正是從長城盡頭到山頂?shù)?,他靈機一動,既然梅花鹿能上去,那我們更能上去,于是他下令循著梅花鹿腳印修筑長城(這也是臨海古稱“鹿城”的來由),正如所想的,長城筑了上去。而筑好長城這一天,剛好是正月十四,臺州百姓為了慶祝這一“節(jié)日”,紛紛自學(xué)得送來米飯、芋艿、粉絲、芥菜等食物??捎捎谔鞖饫?,剛到軍中時便已涼了,人們過意不去,又為了能讓每個士兵都能吃上一口每家的菜,便把所有東西倒在了一起,燒成了“大鍋羹”,就成了后來的糟羹。而這一夜,臨海百姓通宵慶賀,成了后來每年正月十四點長夜燈的來由。
3.第二種傳說與戚繼光有關(guān)。據(jù)說當年戚繼光來到臺州,正好是正月初,早有奸細告知盤踞在臺州的倭寇。他們知道我國元宵的習(xí)俗,商議在元宵節(jié)的頭夜傾巢而出打戚家軍一個手足無措。誰知戚繼光早有預(yù)備,一舉殲滅了這股敵人。于是,臺州百姓紛紛拿出家中美食,犒勞將士,以下的說法與上一個傳說相同。
4.據(jù)說玉皇大帝的前身是凡間的張百萬,他是個很有愛心的人,只要自己賺到錢,都把它分給了窮人,正巧上天要到民間選一個富有愛心的人到天上接替皇位,經(jīng)挑選,選中了張百萬。張升天這一天,剛好是正月十四,他在臨去天庭前,告知天下人:他一到天上,第一個措施就到人間視察,并按每家人頭分給這個家庭這一年的糧食。為了公平,就在這一夜燒糟羹,把家中所有的菜都放在一起燒,晚上不要熄燈,便于玉皇大帝視察。而他視察的一個標準是:等家人熟睡時,清點床前的鞋,幾雙鞋就代表著這家有幾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