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簡介:經相關部門批準,30位對柳體書法興趣濃厚的書法家,成立了柳公權書協(xié)。30位成員年齡最高的已經73歲、最小僅27歲。鉆研書法,收獲心靈的快樂。
對學柳人來說,提起柳公權,立即想到《玄秘塔碑》《神策軍碑》兩幅作品,的確,這兩幅作品各有特色,堪稱學柳人的“典籍”,流傳也最為廣泛,各類范本、拓本層出不窮。正是因為流傳較廣,被眾人所知,但若論藝術造詣最高的,是柳公權的另一幅作品——九疑山賦!
之所以給大家推薦這個作品,因為這個作品用來賞貼、讀帖非常好,對于了解柳體的特點之外,更能感受柳體之美。不少學書人犯一個錯誤,那就是太過于強調柳體的硬,而忽略了柳體的美。事實上,柳體之所以流芳百世,“美”才是其精華!為什么說這幅作品造詣最高呢?
柳公權小楷《九疑山賦》寫于公元841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該拓本全本12頁、計601字,其創(chuàng)作年代比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的《玄秘塔碑》、《神策軍碑》等柳公權的代表作略晚,無論從結構還是點畫上,都顯得更加嚴謹、精到,從該拓本的書法風格和用筆方法上看,與《玄秘塔碑》、《神策軍碑》極其相似,當之無疑是柳公權真跡。
作為一個書法家,柳公權也是一步步摸索而來。從整體上看,晚期作品比早期作品都更加精進,這也屬于藝術的一般特色。更重要的是,小楷比大楷更容易把握,更注重細節(jié)與整體結構的完美無瑕,而九疑山賦,做到了這一點。
該作品,對于學柳同道來說,應該長期保存,沒事的時候,拿出來看一看,感受柳體的藝術特點,才是精進的關鍵,而不是埋頭苦練。
核心提示:九疑山賦,供平臺同道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