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備考的策略
(報告材料)
要在大考中取勝,必須要有堅實的基礎知識和靈活的解題應變能力。這就需要復習訓練。復習不只是簡單的重復與重現,而是既要把所學知識進行整理成為系統(tǒng)網絡結構知識板塊,又要進行綜合運用知識靈活解題訓練,提高應變能力,把知識與能力有序地在大腦中儲存起來。所以說復習是學習的繼續(xù)與深化。要搞好復習,思想上要有信心、決心與勇氣,不怕苦和累, 有拼搏精神。要拼搏,就要講究策略、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有一套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這里要考慮四個因素:國家要求、復習時間、自已的實際情況、學校和科任教師的復習計劃。個人的復習計劃包括下列幾點:
總目標:經努力可以達到的分數線;
各科計劃達到的具體要求;要求必須明確,有長計劃和短安排的要求。例如,每天要完成的具體任務:包括哪些科每天要做多少條題、記多少個英語生字等。堅持天天按計劃完成復習任務,到考試時就心里踏實,問心無愧,就能冷靜對待考題。
做到:零星分散時間多用嘴;成段連續(xù)時間多用手。
資料:各科需一套附有解答的復習資料及歷年入學試題集。全套課本。
近年來考試題目主要來自課本:或直接取自課本的概念、定理、公式、例習題的內容,或將其稍加以改編。以物理科為例,88年25題占73分,90年25題占72分,91年來自課本內容9題29、稍加改變的19題50分;又以數學科為例,91年直接來自課本63分,除個別題外,都能在課本中找到原型。因此,選擇復習題目主要在課本中找,不要旁移方向而去找其它資料。
其次,要講究復習方法。
要在有限時間里,在極其緊張階段里把中學所學的知識,全面又有重點地消化掌握,必須講究復習方法。復習筆記是一種高效的好方法。
因為在中學的畢業(yè)階段,中學生面對的功課,知識面廣、層次復雜、章節(jié)知識上下銜接性強,大量的概念、定理、定律、公式、圖表需要重新理解和記憶,這就需要利用筆記把散落在各部分的知識歸納起來,從中提煉出重點,把它們整理到一個既相互聯系,而又各具自身本質特點的系列網絡結構中,使之看了一目了然,易于記憶與掌握。這種筆記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繁簡因人而異,各自歸納整理?! ±缛呛瘮抵械膸资畻l誘導公式,可歸納為“奇余偶同,象限定號”。
再次,記憶的方法。
?。?、集中精力,排除干擾。對需牢記的材料,首先要確立能記住的信心,激起濃厚興趣,促進大腦細胞活躍,形成有利于記憶的興奮中心,切忌不愿看的硬看,不想背的硬背,那樣做沒有效果。其次是選擇適宜的時間和良好的環(huán)境。有人喜歡清晨,有人喜歡晚上,隨人喜愛與習慣。
2、多道協同,朗誦出聲。背誦時,要調動口、眼、耳、腦、手,多種感官同時動作,應盡量做到:眼晴看字,口中發(fā)音,耳朵聽聲,大腦思維,動手寫字。這是因為人們每個感官均和大腦神經有著密切的聯系,每個感官接觸的事物或信息,都會在大腦皮層留下一定的痕跡。眼、口、耳、手、大腦等多種感官都同時接受同一信息,就會在大腦皮層留下很多同一信息的痕跡,延長保留記憶的時間,使復習的內容較牢記住。
3、有效重復,強化記憶。心理學認為:要想記住某一種材料,一般要重復七次。當然,這也要因人、因內容而異,不能一概而論。但有人試過,對需記憶的內容,初接觸時,多道協同出聲背頌三遍之后,合上書本背頌一次,然后對照背頌的材料,檢驗有無差錯,再著重朗誦有錯誤的地方,直至準確無誤。但要注意,在這種短記憶準確之后,切記第二天,不超過24小時,再重復背誦一次。此后,每隔三天還要再重復背頌,這樣效果較好。
對于記憶,最有效的辦法,是理解意義記憶法。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對一些理解消化的內容,記得快又牢;對那些尚未搞懂的內容,記憶就模糊,久記不見效。原因在于,理解了的內容與大腦中的內在知識結構,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并被納入原有的知識系統(tǒng)之中,形成穩(wěn)定的狀態(tài)。
上課時,要注意跟上教師的思維進度,一時跟不上,寧可暫時放下某些問題。這樣可減少課外的復習時間。
對每次測驗的題目,凡有錯誤的地方,一定要找到錯誤所在,查閱課本或有關資料,或請教老師、同學,直至全懂,并再次做出來,做到滿分。這樣印象深刻,正所謂“聽過不如看過,看過不如做過,做過不如錯過”就是這個道理。
學生自已在解題訓練中,還要注意力選取既符合高考要求,又有解答和評分標準的歷屆入學考試題目,作為把子,進行計時操練,自已評分,即時反饋、即時矯正,避免錯誤的東西在大腦中形成錯誤定勢。
在復習過程中,要堅持做到:做題時不看書,看書時不做題,把任何一次做題練習都當作考試對待。這樣正式考試時做題,就象平時做練習一樣一樣,自然就會有好成績。
備考復習的問題,各人有各人的實際,但以上提出的一些意見,可給大家參考。